還記得《追風箏的人》?他忍不住批拜登
“20年來美國人一直稱他們(阿富汗人)為合作伙伴,(但現在)他們被拋棄,不得不自謀生路,面對非常令人不快的現實。” 《追風箏的人》作者、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日前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四台採訪,提及美國總統拜登就阿富汗局勢發表的最新講話,胡賽尼認為拜登沒有對阿富汗人民表現出同情。
寫過《追風箏的人》、《燦爛千陽》和《羣山回唱》的胡賽尼現年56歲,出生於喀布爾,1980年移居美國。
根據英國《旗幟晚報》和法新社等媒體公開的採訪內容,胡賽尼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廣播四台採訪時認為,阿富汗婦女在過去20年裏取得的進步“懸而未決”。
他談到了他的擔心,因為在美國領導的盟軍在阿富汗駐紮近20年後,塔利班迅速奪取了阿富汗的控制權。胡賽尼説,“儘管過去20年確實具有挑戰性,並受到錯誤行動和悲劇的困擾,但阿富汗也確實取得了進步。”
《旗幟晚報》:作家卡勒德•胡賽尼告訴BBC,他為阿富汗婦女取得的進步擔憂
而這個“進步”,胡賽尼解釋説,這些“重大改進和成就”包括婦女在阿富汗議會任職,成為警察局長併成為勞動力的一部分,以及數百萬阿富汗女孩重返學校。
“現在所有這些都懸而未決,這些成果是否會持續下去,還有待觀察。”胡賽尼説。
提及美國總統拜登就阿富汗局勢的最新講話,胡賽尼認為,拜登在講話中沒有對阿富汗人民表現出“同情”。
胡賽尼在節目中表示,拜登在講話中沒有“對數百萬阿富汗人表現出同情,20年來美國人一直稱他們為合作伙伴,(但現在)他們被拋棄,不得不自謀生路,並不得不面對一個非常令人不快的現實,即必須生活在一個他們在上世紀90年代掌權時被證明是極其殘酷的政權之下”。
胡賽尼認為拜登沒有“清楚地”解釋美國過去20年在阿富汗留下的遺產是什麼。
“如果總統遇到一個在阿富汗失去雙腿的海軍陸戰隊員,如果她説‘我失去雙腿是為了什麼’,他會怎麼説?”胡賽尼説,“在這次混亂的撤軍之前,我們至少可以指出阿富汗的一些進步。”
值得一提的是,胡賽尼在採訪中談及阿富汗軍隊在此次危機中的表現——對於塔利班在全國範圍內大獲全勝,阿富汗軍隊沒有作戰而是逃跑,胡賽尼説,“我不寬恕它,但我理解它。”
他在BBC節目中説,“由於腐敗猖獗,未能提供服務,最重要的是未能保護阿富汗民眾免受塔利班等組織的襲擊,在許多阿富汗人的眼中,阿富汗政府的合法性已經喪失。”
“因此,當阿富汗軍隊面臨像塔利班這樣強大的聯合軍隊的衝擊時,他們決定保命和走人,這並不奇怪。他們的工資很低,在很多情況下沒有工資,裝備很差,食物很差……”
另據法新社報道,胡賽尼還在節目中談及阿富汗人對塔利班的擔憂。
“阿富汗人瞭解塔利班……他們記得上次他們掌權時發生的事情,他們害怕是在情理之中的。”胡賽尼在節目中強調了當時民眾面臨塔利班掌權下的 “過度行為 ”和“嚴厲的限制”。
胡賽尼説,他曾與身處該國西部赫拉特市的親屬聯繫過。他們“向我描述了槍聲和正在進行的戰鬥”,並看到塔利班的旗幟出現了。“現在他們回家了,他們焦慮,他們擔憂,他們害怕,就像其他數以百萬計的阿富汗人一樣。”
法新社稱,經營一個為阿富汗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基金會的胡賽尼日前在其網站上説,他擔心阿富汗會出現“人道主義危機”。
胡賽尼進一步敦促美國和國際社會向塔利班施加壓力,不要對“阿富汗公民實施懲罰性暴力”,並尊重人權,“特別是婦女和女孩的人權”。透露曾在去年的美國大選中投票給拜登的胡賽尼在推特上表示,越南戰爭結束時,大約13萬名來自南越、老撾和柬埔寨的難民移居美國。“美國有道德義務,接納儘可能多的阿富汗難民。”
《追風箏的人》(The Kite Runner)是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小説,於2003年由河源出版社在美國出版,以第一人稱講述了來自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富人區的普什圖少年阿米爾和他的童年好友,父親的哈扎拉僕人哈桑之間的故事。
《追風箏的人》中文版封面
故事的背景設定涵蓋了一系列複雜的歷史事件,其中包括阿富汗君主制被推翻,蘇聯軍事入侵,阿富汗難民逃往巴基斯坦和美國,以及塔利班政權的崛起等重要事件。出版之後,該書即成為暢銷書,曾連續兩年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
來源:環球網/烏小寶
流程編輯:TF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