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百合佳緣集團聯合第三方數據調研機構“艾瑞諮詢”共同發佈了《2021年中國當代不婚主義白皮書》(下稱《白皮書》),針對當代“不婚人羣”的產生背景、人羣現狀、背後原因,以及婚姻態度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解析和探究。北青-北京頭條記者瞭解到,不婚人羣在單身羣體中的佔比約為25%。一二線城市的不婚人羣合計佔比高達55%。
不婚人羣在單身羣體中的佔比約為25%
據國家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我國單身人口總數約為3億人, 正處於第四次“單身潮”期間。自2014年至2019年,我國內地結婚人數及結婚率不斷走低。《白皮書》顯示:不婚人羣在單身羣體中的佔比約為25%。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婚人羣中,超過80%的人始終處於搖擺狀態,這部分人羣對於不婚的堅定程度,遠不如堅定不婚人羣高,在一定時間內存在着因為客觀條件改變而改變自身想法的可能。
從外界因素來看,適婚人口的不足、環境的限制、經濟的可支配性等客觀條件造成了年輕人“不能結婚”;從內在因素來講,對個人主義的追求、價值觀的轉換、對單身文化的包容程度等,讓更多年輕人主觀地“不想結婚”。
具體看不婚人羣畫像來看,女性以29%的比例略高於男性的22%,30歲以上佔比近三成,而一二線城市的不婚人羣合計佔比高達55%(注:單身人羣包括未婚及有過往婚史的人羣,此處僅針對20-45歲中國單身人士)。
數據顯示,不婚人羣中,45%是企事業基層員工,20%是職場的中高層人員;本科學歷比例佔比高達73%;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不婚人羣,以47%的比例佔據着首位,其次5001-8000元月收入的不婚羣體佔比為34%。由此可見,絕大部分“不婚人羣”通常伴有高學歷、高收入的“標籤”。他們在經濟上獨立自主、在生活中小資愜意,形成了一種“單身者自洽”的狀態。
51%的不婚人士表示會努力賺錢 抵抗不婚帶來的風險
“不婚人羣”需要一個人獨自抵抗由於不婚帶來的風險。《白皮書》顯示,51%的不婚人士表示會努力賺錢,增加儲蓄/購買理財產品;46%則會鍛鍊身體注意健康;購買(養老、疾病等)保險、購買自己名下的房產、瞭解養老事項、增強親友間聯繫等,也是抵禦不婚可能帶來風險的重要途徑。
《白皮書》顯示,社會壓力、經濟壓力增大,以及個人意識的覺醒和獨立思考能力的提升,以佔比均達到44%,共同處於首位;女性個人經濟實力的提升也是很重要原因,佔比達到39%;還有20%的比例則是受到輿論導向的影響。這些輿論一方面在宣揚單身的優點、鼓勵大家單身,另一方面也在通過傳播和放大婚姻的弊端與不幸,推崇大家不婚。
然而,“不婚”不代表着拒絕任何情感關係。在不婚人羣中,大多數處於單身狀態,且“母胎solo”佔比將近三成;曾有過戀愛經歷,但目前單身佔比高達63%。其中有57%的堅定不婚人士對待戀愛相對佛系,享受單身,有無伴侶均可;僅有30%的比例是獨身主義者,還有13%的比例在積極尋找伴侶中。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離異後選擇不婚的羣體中,由於上一段婚姻的失敗,他們對下一段婚姻會顯得更加謹慎。《白皮書》顯示,在離異的不婚者中,男女兩方表現出了明顯的差異:男性在婚姻中經歷的“一地雞毛”,“吃太多的苦,渴望無拘無束”;女性因為“出軌、家暴等不可磨滅的傷痕”,“半路夫妻沒有公共利益”等,進而對婚姻失望。
經濟獨立是支撐不婚想法的“避風港”
《白皮書》顯示,在主動不婚人羣中,女性比例要稍微多於男性,但差距不大,僅為5%;30歲是不婚年齡的重要分界線,30歲以上以佔比52%,超過了30歲以下比例的46%,相差6%;高線城市是主動不婚人羣的集中地,以50%的比例高於低線城市的43%。
在主動選擇不婚的原因中,對不婚人羣影響最大的是個人的思想理念與發展,他們認為婚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個人自由和發展,而婚姻帶來的好處不足以彌補其帶來的限制;此外,期待婚姻之外的情感關係、遇不到自己適合的人、受外界影響形成不婚觀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被動不婚則是由於外界客觀因素做出的無奈選擇。在這點上,男女之間的首要原因發生根本性的差異。50%的男性將其不婚原因歸納為“經濟實力不足以支撐婚姻”,而51%女性則認為是“沒有遇到適合的對象”。
《白皮書》顯示,41%的被動不婚人士認為,當遇到一個適合結婚對象時,將會結束不婚狀態;還有33%不婚人士在個人經濟實力增強,經濟條件足以支撐結婚時,將會重新考慮結婚的想法。簡單來説,“有了足夠的錢”和“遇到合適的人”是他們突破“不婚”的重要“敲門磚”。
基於《白皮書》的調研結果和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百合情感研究院的專業情感老師為單身人士們給出了兩個建議:建立朋友關係等社會支持系統,替換婚姻帶來的長期關係;多思考“不婚”後未來的生活,衡量自己是否具備抗風險的能力。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鑫
編輯/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