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穿過那道山
一
聽聞田沛和他那條穿山而過的“愚公洞”,已經很久了。
在我的想象中,這位已經70多歲的老人,肯定要比一般的老年人看上去更羸弱,滄桑感更深更重。但當我在紅河鄉鄉長的帶領下,來到田趙村見到田沛時,我根本沒認出來。直到鄉長介紹説這是田沛,我才回過神來,有些恍然——這麼挺拔的身板,鋭利的目光,洪亮的嗓音,哪裏像個長年穿山挖洞的人?根本無法把他與我想象中的“愚公”聯繫起來。
來見田沛,自然是為參觀他幾十年前挖的“愚公洞”。這條只憑田沛和妻子二人之力打出的“隧道”地處甘肅平涼涇川縣紅河鄉田趙村,我已經在許多文章、報道里看過關於它的描述。可如今在田沛帶領下,親身從這個叫作嶺嶺子的山的這一面,鑽進冰冷的洞口,我還是感受到視覺、觸覺和嗅覺帶給我的奇幻感,像穿越了時光的隧道。順着洞一邊走,我一邊看着左側開挖出來的偏窯,每隔三四米就有一個。偏窯裏有泥塑,塑的是田沛和他的妻子挖山洞、栽果樹的場景。有他們當年自制的工具,鎬頭、鐵鍬、籠擔和手推車,還有挖出的零碎文物,也有多年來縣、市、省乃至國家頒發給他們的榮譽證書、錦旗,以及各種宣傳報道的報紙原件。
我們走得越深,來自地底下的涼意便越濃重,這種微妙的不真實感彷彿把我帶回了1980年,我看到了32歲的田沛,渾身都是使不完的力氣,想法多、點子多,想到就幹,幹就幹到底。那一年,他突發奇想,跑到慶陽承包了3年蘋果園。這件事現在看起來稀鬆平常,但在當時,土地承包到户才剛剛開始。別人還在走一步看一步,走走看看、看看走走,而田沛已經大步出發了。
“我挖這個洞子,就是給自己個出路!”
“給自己個出路”,多好的理由。那時候,家鄉的老百姓有了自己的承包地,但是一窮二白的生活讓他們很茫然。出路在哪裏?這裏大部分土地位於嶺嶺子山樑南坡的台地上,耕作條件很差。全村40來户近200人,平曠的土地人均分不到一畝,大部分土地都在山頂上,山高坡陡。田沛分到了山坡上的一小塊地,他計劃在這裏種上蘋果樹。他有過種植蘋果的經驗,知道蘋果樹正適宜在這樣的土地生長。300棵蘋果樹苗被他一棵一棵栽了下去,可是新的問題出現了:他的家和蘋果地之間橫着一道山樑,他住在梁北,而蘋果地在梁南,每天都要翻過嶺嶺子往返蘋果園。嶺嶺子雖説不高,山前山後一個來回也要走10裏羊腸小道,狹窄坡多,路上費時又危險,更沒法做到時時照看果園。
於是田沛心裏冒出一個大膽的想法:他要在山下鑽個洞子、打一個通道出來。望着橫在家與果園之間的大山,這一個念頭,就像那峭立的山頭一樣,在瀰漫的黃土中浮現出來,越來越清晰。
這就是田沛所説的:給自己個出路。
二
1984年,田沛開工挖洞,一挖就是3年。
田沛清楚記得,那天是1987年的端午節,隨着他手中的鎬頭奮力一擊,一束亮光透了進來,洞終於挖通,熬了上千個日夜的田沛終於在隧道的盡頭看到了光線。他成功了。
他有了出路,而這條路後來也成為全村人乃至全縣人的一條出路。在田沛鑽過山樑種起蘋果之後,這裏的人們也開始尋求脱貧的路子,尋求一方新天地、一種新活法。這片貧瘠的土地種什麼才能不捱餓?他們種過蘋果,種過烤煙,種過藥材,種過蔬菜,也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挖掘過鄉村旅遊的潛力。30多年過去了,田趙村已經成了遠近聞名的省列“千村美麗”示範村。紅河鄉以田沛打出的愚公洞景觀為中心,傾力打造出了一個生態種植、綠色養殖的特色鄉村,可聞鳥語,能嗅花香,更有可供採摘的綠色農產品和可供品嚐的特色食品……
一路聽着田沛生動的講述,聽着這些之前看過多少遍但毫無感覺的數據:全長198米,寬1.8米,高約2.3米,移動土方1000多立方米1600噸……我切身體會到一個人找出路是多麼不容易,敢想是一方面,敢想又敢幹的人更值得敬佩。穿過“愚公洞”,一頭鑽出來,柳暗花明,只見青山環繞,碧水盪漾,山上的綠色成堆成團,如煙似霧,溝底草木叢生,一片青翠,還有叫不上名的鳥兒飛起落下,叫聲清越。山巒一眼望不盡,昔日的禿山窮水變成了百畝花海和水上樂園。村民以資金、土地、勞力入股投資,加盟公司,在家門口就業,奔走相告地領工資,笑聲朗朗地分紅……
尋求出路,不能靠毫無勝算的盲打莽撞。就像田沛,他打隧道是有底氣的,因為他是個挖窯行家,在那之前他曾打過十餘孔窯洞。除了有實踐經驗,田沛還有幫手。起初他是一個人幹,後來妻子位玲娃心疼他,幫着他幹,幫着幫着,心勁兒就使在一起了,就成了打隧道的主力隊員,也成了田沛精神上的支撐。田沛開始鑽山打洞,是做足了準備工作的,他先是反反覆覆在山兩邊目測丈量,最終拿山兩邊、山樑上的大樹作參照物,確定了洞口的位置和走向。之後,他又買回材料,自己動手生起火爐子當鐵匠,钁頭、洋鎬等一些必備工具都是他自己一手打製的。然後又撥弄墨斗、推刨當木匠,趕造了小推車、鐵鍁把、木簸箕等木製品,光這些準備工作,就花去了一年時間。開挖時,村裏人得知消息,議論紛紛,勸停的,嘲笑的,什麼人都有。反正就是一句話,都認為田沛夫婦瞎折騰。對此,田沛的態度是你説你的,我幹我的,方向絲毫不變,靶心一點不散。那一聲陽光透進來的轟響,撼動的又豈止是一片荒山坡,也讓村民們板結的心思轟然洞開。
田趙村的脱貧致富,其實也是憋着一口氣、憋着一股勁兒幹起來的。田趙村裏歷來多種植小麥、玉米、土豆等低產值作物。從1991年到1999年,田沛幹了近10年村黨支部書記,他帶領村幹部結合村情,想辦法,創條件,大膽嘗試發展果品、蔬菜、花卉等特色增收產業。在他和後任者的不懈努力下,村上的產業路子越走越寬,近幾年新建蘋果園230畝,栽植山地核桃380畝,間作套種油用牡丹380畝,種植露地地膜洋芋156畝、辣椒74畝,引導貧困户種植常夏石竹、濱菊、天人菊等特色花卉110畝……
羣眾致富的路子徹底打通,越走越寬。2019年,田趙村終於實現了整村脱貧。
三
走在田趙村整齊有序的小康屋羣裏,屋舍儼然,花壇吐香,隨處可見的大棚內瓜果飄香,我看到有些日光温室還配上了電動化澆灌設施、電動化捲簾,安裝了保暖燈,在温室設置了前“店”後“廠”,前“店”育苗,後“廠”栽菜……古老的土地散發出新的勃勃生機。
如今的田趙村,處處有路,路路通暢。從田間小路到加固加高的砂石路,再到寬闊平坦、出行暢通的水泥路,平整乾淨,如長帶飄逸、蜿蜒,順着河沿緩緩爬上,成為田趙村重要的產業路和旅遊路。硬化路上車流穿梭,鳴笛聲聲響起,一輛輛貨車前往果園,前往温室,前往牛棚,拉着蘋果、籽瓜、蔬菜、紅牛,走出村,走出鄉,走出縣,運往城裏去。今年,連片的娃娃菜豐收了,小卡車、三輪車在地頭排成長隊,轉運、收購,準備送往城裏的超市。人們忙碌着,起菜、分揀、打包、過秤、裝車,娃娃菜捧在他們的手裏,就像捧着一個個“金娃娃”。
更多的車是通往“山水田趙”鄉村旅遊點,拉來南來北往的客人,讓田趙村成了一個人氣滿滿的地方。有一道陽光正好照亮了半山裏的村莊,兩列青山錯落交疊,整潔的旅遊點與房前屋後的花紅柳綠相呼應,新樓與舊屋緊相依存,昔日的貧困村已然“蝶變”為美麗的幸福村。
告別田沛和他的“愚公洞”的時候,我去了田趙村前的龍王橋。紅河大峽谷從龍王橋下橫穿而過,綿延數十公里,河水長年流淌,清澈見底。兩旁石崖陡直,被河水常年沖刷留下的道道痕跡新舊累加,寫滿了歲月的滄桑。河谷上空,層層堆疊的秋日雲朵匍匐在日光的縫隙前,邊緣鑲上了火紅的金光。回望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嶺嶺子山,望着田沛老人矍鑠的身影,從田趙村到紅河鄉,再到整個涇川縣,乃至平涼的廣大鄉村,彷彿都有無限生機正靜悄悄地勃發。
從田沛等一代代田趙人身上,能清晰地感受到,有一種在意識深處流淌的東西,成就了今天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精神氣質,而它也必將延續下去,生生不息。2015年,愚公洞被共青團涇川縣委定為涇川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你彷彿可以看到,一個個新鄉村正在靜悄悄地積聚力量,等待新一輪的振興。
圖片來源:影像中國(馬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