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20年完成營造林902.9萬公頃

由 豆更生 發佈於 綜合

  看看新聞Knews記者9月24日從在山西右玉召開的全國防沙治沙暨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經驗交流現場會上了解到,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實施20年來,累計完成營造林902.9萬公頃,工程固沙5.1萬公頃,草地治理979.7萬公頃,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10.59%提高到18.67%,綜合植被蓋度由39.8%提高到45.5%,區域沙化土地面積年均減少432平方公里。京津周邊地區生態狀況極大改善,空氣質量明顯好轉。北京市沙塵天氣的發生次數從工程實施初期的年均13次減少到近年來年均2-3次。

  據介紹,2000年以來,在國家發展改革委的統籌下,林草、水利、農業等部門協同配合,京津工程區多措並舉,通過對沙區植被依法實施“三禁”等保護措施,對沙化土地採取人工造林種草、封沙育林育草、退耕還林還草等生物措施和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固沙等工程措施,以及優化生產方式、實行生態移民等預防措施,不斷保護和增加植被,修復生態,在首都周圍建起了一道綠色生態屏障。20年來,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森林覆蓋率增加10.3個百分點,達23.35%,草原植被綜合蓋度提高8個百分點,達41%;北京山區森林覆蓋率增加12.2個百分點,達52%,大氣可吸入顆粒物年平均濃度從每立方米162微克下降到每立方米68微克,空氣質量達標天數由177天提高到240天;天津薊州全區林木綠化率提高16個百分點,達53.5%。山西右玉縣70年來累計治理沙化面積200萬畝,林木綠化率提高到56%,地表徑流和河水含沙量減少60%,近10年年均降水量增加到500毫米以上。

  同時,京津工程始終把改善生態與改善民生相結合,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實現路徑,通過指導各地發展特色林果、林下經濟、生態旅遊等產業,優先使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與工程建設或林草管護,助推了地方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為貧困地區開闢了新的經濟增長點。根據對工程區25個樣本縣連續監測,林業總產值從2000年的6.49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40.19億元,工程區內的28個國家級貧困縣於2019年全部摘帽脱貧。其中,山西工程區成立造林扶貧合作社,2018年參與工程治理的貧困社員人均收入3600多元,帶動1萬餘人脱貧;陝西榆林市榆陽區18.43萬農民從京津工程中受益;河北張家口市林果產業總產值達到139.7億元,覆蓋200多萬人,對農民收入的貢獻率佔20%以上。

  會議指出,目前我國有920個沙化縣、172萬多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沙化土地面積大、分佈廣、危害重。特別是亟需治理的沙化土地,自然條件更差,沙化程度更重,治理成本更高,治理難度越來越大。下一步,防沙治沙工作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保護修復荒漠生態系統為重點,以構建生態安全屏障為目標,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加強生態保護,實施重點工程。要認真組織編制《全國防沙治沙規劃》,把《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中不同區域的防沙治沙任務和措施具體化。要繼續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草等重點工程,不斷優化建設內容,創新防治模式,提高工程成效。要着力強化科學防沙治沙,尊重自然規律,因地制宜選擇修復方式,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荒則荒。採取生物措施治沙要以水定綠,在對水資源承載能力進行科學論證的基礎上確定植被建設模式。要不斷完善科技推廣和服務體系,加快先進適用技術和新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為荒漠化防治提供更多更好的產品和服務。

  據瞭解,京津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為改善和優化京津及周邊地區生態環境狀況,減輕風沙危害,啓動實施的生態建設工程,範圍涉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陝西省6個省(區、市)的138個縣。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