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小動作不斷的“日台交流協會”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邢曉婧】“我們相信,無論世界如何變化,日台一定會堅毅且滿懷自信地並肩持續向下一個更璀璨的50年前行……”在“日本台灣交流協會”(以下簡稱“日台交流協會”)的網站上,寫有這樣“煽情”的文字。在一些日本政要鼓吹“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並不斷強化安保領域情報收集工作的背景下,“交流協會”這個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後日方在台成立的特殊機構又衝在了前面。據日媒爆料,日本政府計劃今年夏季向“日台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派遣一名現役防衞省官員。《環球時報》記者通過梳理50年來該“交流協會”的各種小動作,發現它在日本政府和台灣當局之間一直扮演着重要的政治角色,而日本政府借它試探中國底線的精心算計也昭然若揭。

起底小動作不斷的“日台交流協會”

  “沒直屬名稱”的外務省機構

  1972年9月29日,中日雙方簽署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聯合聲明》,實現邦交正常化。同年12月1日,日本政府成立財團法人“交流協會”,該協會本部位於東京,在台北和高雄兩地設有事務所。據《朝日新聞》的報道,日本與“中華民國”“斷交”後,設立“交流協會”主要是維持同台灣在經貿、文化等領域的交流關係,“當時顧及到中國大陸強調的非正式關係,因此機構名稱不含‘日本’”。“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位於台北市松山區慶城街28號通泰商業大樓內,設有領事室、經濟貿易相談室、廣報文化部(相當於新聞文化中心)等部門。十多層高的通泰大廈離日本航空公司在台分公司、日本經濟新聞社台北辦事處不遠。

起底小動作不斷的“日台交流協會”

  “交流協會”名義上屬於民間機構,負責領事等相關業務,但其職能遠非“維持民間交流”這般單純。這從2017年1月1日,該機構更名為“公益財團法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就可以看出。日本以“認知度低”為由,將機構名中加入“日本”和“台灣”,還將日本國花櫻花和代表台灣的梅花設計到協會標誌中。這次更名被外界認為是日台“斷交”以來雙方關係取得的最大突破。對日方在台灣問題上採取消極舉措,中方表示強烈不滿,敦促日方不要向台灣當局和國際社會發出錯誤信息。

起底小動作不斷的“日台交流協會”

  日本《產經新聞》聲稱,1996年爆發的台海危機,讓日方意識到“軍事情報蒐集不足”,故2003年在“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設置“安全擔當保障主任”職位,由防衞省派遣退役少將長野陽一出任這一職位。之所以派遣退役將領,日方當時給出的理由是“雙方沒有‘邦交’關係”。《產經新聞》當時的報道也宣稱,“日台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據稱是為了維持民間交流,但事實上具備着“大使館”的職能。

  《環球時報》記者查詢發現,“日台交流協會”在其官網上堂而皇之地宣稱,在沒有“外交關係”的台灣,開展類似於“駐外公館”的業務。而在一些“台獨”分子眼中,“日台交流協會”既是日台“官方”事務的溝通平台,又維持雙方在經貿、技術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本質上相當於“大使館”般的存在。

  公開資料顯示,日本外務省、經濟產業省、警察廳、海上保安廳等省廳均向“日台交流協會”借調派遣過現役職員,但他們多以“停職”的方式調往辦公,任職期間的身份相當於外派的“民間人士”。日本外務省派遣現役官員的操作早已持續多年,其中不乏在“日台交流協會”和日本駐華使領館之間“互調”的情況。現任日本駐華大使垂秀夫於2001 年 4 月至2003年3月在“日台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擔任總務部長,這段履歷讓他在台灣擁有豐富的人脈資源。而在此前後,垂秀夫在日本駐華使館、駐香港總領事館工作過。2019年起出任台北事務所代表的泉裕泰此前曾任日本駐華公使、駐上海總領事等要職,也在日本駐英國使館做過參贊。

  在外務省派遣的其他官員中,即使沒有在大陸的工作經驗,也不乏擔任過駐外大使等重要職位的資深外交官。如2014年至2019年任“日台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代表的沼田幹夫,上世紀70年代就在外務省工作,出任過日本駐香港副總領事、駐紐約副總領事和駐緬甸大使等要職。可以説,“日台交流協會”屬於日本外務省“沒有直屬名稱”的涉台機構。

  “官方色彩”愈發濃厚

  由於日本和台灣沒有“外交關係”,日台之間的大小事務往往通過“日台交流協會”中轉。台灣民進黨當局這些年與“日台交流協會”互動頻繁,使該機構的地位迅速提升。隨着美日提高對台灣的關注程度,日本試圖為該協會增添“官方色彩”的行徑愈發不加遮掩,該協會似乎也希望在日台之間建立“實質性關係”。

  去年4月,時任日本首相菅義偉訪美時與美國總統拜登發表聯合聲明,提及“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這是自 1969 年以來,日美兩國領導人首次在一份聯合聲明中提及台灣。日本防衞大臣岸信夫也選擇這一時間,高調視察日本最西端、距台灣僅110公里的與那國島上的自衞隊基地,並遠眺中國的台灣島。幾乎是同一時期,日本跨黨派國會議員組成的“日華議員懇談會”會長古屋圭司在推特上爆料説,台北的“日台交流協會”出入處掛起日本國旗。

起底小動作不斷的“日台交流協會”

  “掛旗事件”剛過沒幾天,民進黨籍政客鄭運鵬便在社交媒體上曬出“日台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泉裕泰的名片,稱其所印頭銜為“大使”,這讓島內綠媒一度亢奮不已,連呼“日駐台代表名片有亮點”“台日友好有新突破”。當然,這樣的亢奮也遭到很多台灣民眾的嘲諷,他們在相關報道後面留言説:“日本的大使館在哪?玩這樣的文字遊戲就是騙吃騙喝!”

  實際上,每當島內民眾爆發對日不滿情緒時,都會把“日台交流協會”當成出氣筒。從最近幾年往回追溯:2018年因日本右翼分子腳踹“慰安婦”像,島內統派人士在“日台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門口潑漆;2005年,6名台籍“慰安婦”到“日台交流協會”駐地遞交抗議信,要求日本政府為其戰爭罪行正式道歉;1996年9月,有“保釣”人士為宣示主權跳入海中不幸身亡後,台灣“保釣”團體隨後到“日台交流協會”前為殉難者靜坐哀悼;1988年,被強行徵兵參戰的台灣原住民遺屬因對日本賠償不滿,赴“日台交流協會”遞送請願書;日本1982年篡改教科書中侵華史實,掩飾“九一八事變”“南京大屠殺”等殘暴行為,引爆台北萬人簽名運動,名單被轉交“日台交流協會”……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週年。《環球時報》記者發現,“日台交流協會”在其官網上堂而皇之地寫道:“2022年適逢本協會成立50週年……日本與台灣因自然而然的互助互愛之情,串起了羨煞世界的無敵友情。”相關內容還露骨地表示,“我們相信,無論世界如何變化,日台一定會堅毅且滿懷自信地並肩持續向下一個更璀璨的50年前行”。

  日本此次放風將向“日台交流協會”派遣防衞省現役官員,抬升“駐台”官員級別被認為是置此前“雙方沒有‘邦交’關係”的考量於不顧。正如日媒所披露,預計此次派遣的是防衞省“西服組(即文職)”的一名現役職員,並非海陸空自衞隊的“制服組(即武官)”職員。日媒稱,如果派遣現役“制服組”的自衞隊官員,將引起中方的強烈不滿。但有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日方人士表示,不排除日本政府接下來向“日台交流協會”派遣現役自衞隊武官的可能。

  日本共同社客座評論員岡田充7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上個月美國總統拜登首次“亞洲行”時,日美領導人會談確認“日美共同應對”台灣問題,説明曾經扮演“配角”的日本試圖出演“主角”,日本會一邊試探、觀察中國的反應,一邊考慮下一步的動作。

  “我們必須注意的是,無論是文職還是武官,派遣防衞省的現役官員本質上就是日台關係的升級。”長期關注日台關係動向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研究員王鍵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日台一直在‘水面下’搞小動作,企圖採取‘温水煮青蛙’的策略,逐步塗濃‘日台交流協會’的‘官方色彩’。”

  “日本不敢輕易越過紅線”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6月5日又重提“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聲稱應負起責任,與台灣及“有志”國家加強關係,使中國大陸“放棄武力統一台灣”。對此,王鍵認為,一些日本政要近來頻繁就涉台事務發表言論,表明日本對台灣的戰略性關注愈發強化。他給《環球時報》記者舉例説,日本外務省從本年度起在亞洲大洋洲局中國·蒙古第一課內新設“戰略班”,在原有政務班和台灣班的基礎上制定對華外交戰略。加上這次日媒放風稱防衞省要向“日台交流協會”派駐現役文職官員,抬升“駐台”官員等級,這些小動作都表明日本對台戰略的做法也愈發具體。

  追溯歷史,甲午海戰後,清政府被迫於1895年4月17日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澎湖列島被迫割讓予日本。直到1945年二戰結束,台灣被日本帝國殖民統治時期長達半個世紀。這段日據時期讓日本右翼勢力對寶島台灣這塊昔日富饒的殖民地一直念念不忘。而島內的“台獨”分子中又不乏“親日”分子。

  岡田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蔡英文當局向日美靠近,會讓一些日本政客誤以為島內滋生出一種“將殖民地正當化”的情緒,而實際上,他們忘記了這樣一個現實,即日本正陷入無法停止的衰退狀態中。王鍵也表示,確實仍有部分日本人有“台灣情結”、部分台灣人也有“日本情結”,但當前日本涉台動作頻頻更多原因還是為了追隨、配合美國的對台政策,同時也為其自身謀求利益。

  一位不便具名的台海事務專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民進黨當局遲早會明白,他們最後只能落個充當美日“棋子”的下場。其實,早在2017年初島內綠營為“日台交流協會”更名“狂歡”時,就有輿論稱,“無論改成什麼名字,日本和台灣之間不對等的狀態都不會發生實質性變化”。比如,美國希望日本出台日本版“與台灣關係法”,為向台灣提供武器及軍事技術鋪平道路,為此還派官員秘密訪日進行協調,但日方一直沒有落實。該專家表示,東京既想拉攏台灣當局,又不會在重要利益上妥協,更不願過度刺激大陸,這種對台政策的投機性説明,日本始終將自身利益放在首位,不會為了台灣損失分毫,這種“主要靠耍嘴皮子”的態度或許讓島內一些人感到“心寒”。

  2019年2月,台灣當局通過“日台交流協會”,向日本政府提議建立可實時交換解放軍軍機飛行情報的機制,但日方對此“避而不答”。《日本產經新聞》等媒體分析稱,日本政府顧慮一箇中國原則,“避而不答”等同拒絕與台灣當局交換情報的提議。

  中日之間雖然因為台海等問題遭遇波折,但日本顯然不會放棄對華關係。日本首相岸田文雄5月26日在眾議院預算委員會上表示,“必須和中國保持建設性關係”,“日中之間的溝通和對話很重要”。對此,王鍵表示,7月的參議院選舉將是對岸田內閣的一次考驗。在台灣問題上,日本並不想和中國徹底“鬧翻”,不敢輕易越過紅線。因此,無論是衝在前面的“日台交流協會”,還是隱藏於背後的日本政府與台灣當局,妄想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圖謀註定不會得逞。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329 字。

轉載請註明: 起底小動作不斷的“日台交流協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