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幾內亞政變便宜澳大利亞?中國投資的礦產項目怎麼辦?

由 完顏翠琴 發佈於 綜合

針對幾內亞國內發生政變,總統孔戴被扣押一事,南非政府6日發表聲明,公開表達了對於該國國內政治和安全局勢的擔憂,並呼籲參與政變一方保持克制,立刻釋放孔戴。此前一天,西非國家幾內亞發生政變,儘管軍政府已敦促國內礦業公司繼續經營,並承諾與外國簽署的礦業協議將得到遵守,但由於幾內亞鋁土礦在全球鋁業中地位舉足輕重,業界的“心理恐慌”已導致相關行業股價激烈動盪,大宗市場短期內的波動難以避免。

或引發“蝴蝶效應”?

據幾內亞Kalenews新聞網6日報道,政變軍隊領導人馬馬迪·敦布亞稱,建議礦業公司繼續生產,對礦產品出口保持開放,並向合作伙伴承諾,將根據採礦協議履行自己的義務。

路透社7日報道稱,幾內亞發生政變,引發國際社會對鋁土礦供應可能中斷的擔憂。7日當天,中國鋁業股價收盤上漲8.14%,美國鋁業微跌0.84%。受全球疫情好轉、需求增長加速的影響,幾內亞政變之前,全球鋁價今年累計在倫敦金屬交易所上漲約38%。

就幾內亞政變帶來的鋁業價格波動,彭博社6日分析稱,全球任何礦業主產區的擾動都可能引發“蝴蝶效應”。另據《華爾街日報》7日報道,2020年幾內亞共出口鋁土礦8240萬噸,成為全球最大的鋁土礦出口國,其中5267萬噸出口到中國,佔總出口量的63.96%。從2017年開始,幾內亞超越澳大利亞,成為中國最大的鋁土礦供應商。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從幾內亞進口鋁土礦佔進口量的47.2%。2021年上半年中國鋁土礦進口量5512.72萬噸,幾內亞繼續保持第一大進口來源國的地位。

不少媒體擔憂,中國作為幾內亞鋁土礦的主要進口國會受到影響。對此,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賀文萍7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政變只是幾內亞政權自身產生的博弈,既沒有針對外資、股權,也沒有所謂的民族主義行為。事實上,這些鋁產品的開發並未受到很大影響。

澳大利亞將受益?

《華爾街日報》稱,澳大利亞聯邦銀行礦業和能源商品研究部主管維瓦克稱,在向中國出口鋁土礦方面,澳大利亞和幾內亞是競爭關係,如果幾內亞供應受阻,澳大利亞公司可能填補缺口。澳大利亞鋁土礦開採商可能從中受益,“鑑於澳大利亞作為世界第二大鋁土礦出口國的地位,澳大利亞將受益最大”。另據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6日報道,澳礦業巨頭力拓表示“正在監測(幾內亞)情況以評估任何潛在影響”。該報評論稱,在堪培拉和北京之間的外交緊張局勢不斷惡化之際,幾內亞的礦產供應削弱甚至最終澳大利亞是否能夠進一步影響中國鋼鐵行業,已經成為更加值得關注的焦點。

數據顯示,澳大利亞是中國進口鋁土礦的第二大來源國,2020年中國共進口澳大利亞鋁土礦3700萬噸,佔總進口量的33.2%。不過,從進口占比看,澳礦連續3年下降。澳大利亞想借機搶佔中國市場並不容易,其主要競爭對手還有印尼。作為傳統的鋁土礦出口國,印尼鋁土礦大多為低温礦,品質較好,氧化鋁加工成本低。

關於鋁土礦價格走高會令澳大利亞受益最大的説法,賀文萍反駁稱,想要實現這一點的前提是幾內亞因為此次政變無法繼續開礦,但這只是一種預測,未必會成為事實。如果連這個前提都不存在,遑論澳大利亞是否受益?其次,中澳關係近年來雖然遇冷,但不會一直走下坡路。澳大利亞也需要出口鋁土礦,對於他們來説,市場買主也很重要,澳大利亞自然不會將中國這麼一個巨大的進口市場“拒之門外”。此外,鋁土礦進口對象也並非澳大利亞一個選擇,巴西、牙買加、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也都是重要的鋁土礦出口國。

中國礦企運營正常

政變所引發的大宗市場擔憂不僅來自鋁土礦,幾內亞還是多種礦藏的聚集地。幾內亞擁有全球儲量最大的未開發鐵礦——西芒杜項目。西芒杜項目分為北段和南段。2020年6月10日,由新加坡韋立國際、煙台港集團、山東魏橋創業集團和幾內亞聯合礦業供應集團共建的“贏聯盟”與幾內亞政府正式簽署協議,以140億美元取得西芒杜北段兩個區塊的礦權。南段礦權由全球最大的礦業公司澳大利亞力拓擁有45.05%的股份,中鋁集團、中國寶武為首的中方聯合體持股39.95%,幾內亞政府佔15%股份。

幾內亞鋁土礦產專家亞當表示,“政變不太可能對出口產生重大的短期影響”,他同時預測“任何新政府都會確保不去破壞未來的盈利與投資”。目前,中國鋁業公司發言人説,其在幾內亞的鋁土礦產業運營正常。新加坡TOP公司稱,其在幾內亞運營的兩個鋁土礦情況穩定,在受到“最小的干擾”後繼續運營。幾內亞礦業公司主席蓋伊表示:“無論誰當政,他們都希望項目能夠實施,因為它對國家有好處。”他同時表示,該公司的礦產開發項目已經通過世界銀行的多邊投資擔保機構獲得政治風險保險。

賀文萍表示,除了中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也在幾內亞也擁有不少企業項目,這種國際聯合企業往往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對於幾內亞自身來説也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即使新的政權上台,幾內亞的礦產資源開發仍需要依靠這些企業向前發展。(駐南非、澳大利亞特派特約記者 鄒松 達喬,記者 何珊 柳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