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提出:推動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除超大、特大城市外,在具備條件的都市圈或城市羣探索實行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户口制度,有序引導人口落户。完善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台,推動社保轉移接續。加快建設醫療保障信息系統,構建全國統一、多級互聯的數據共享交換體系。可以預見,這些措施將極大地方便羣眾生活,提高城市化質量。
户籍制度雖然是計劃經濟的產物,但它本質上源自於“屬地管理”實踐。歷史上,受制於地理和交通的限制,以及社會文化差異,人們的流動極其有限。新中國成立以後,以土地和户籍為核心的城鄉“二元結構”,使得人口的户籍地和居住地,曾是高度重合。具有計劃經濟色彩的户籍制度,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發揮了積極作用。
當前,中國已經成為一個人口流動大國,“人户分離”成為了一個突出的社會現象。我國每年有一億多的農民工往返於城鄉之間,幾乎所有農民工家庭都存在“人户分離”現象。相當部分農民工,已經在中心鎮、縣城等購房置業,也是“城市人”。但他們因户籍在老家而無法享受大城市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均等化服務。而對於相當部分白領人口而言,他們因為工作和居住地變動不穩定,也不同程度地面臨着“人户分離”所帶來的困擾,比如,購房、結婚、子女就學等,均不方便。“人户分離”現象還給社會治理帶來障礙。去年的疫情防控提醒我們,由於“人户分離”,基層無法準確掌握社區人口,也出現了多重管理而導致的擾民現象。
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户口制度,有序引導人口落户,可以在相當大程度上解決“人户分離”的問題,這既方便了社會治理,也方便了羣眾生活。更重要的是,這些措施還適應了城市發展需要。除了少數超大、特大城市,大多數城市的落户門檻極低,甚至是沒有了落户限制。一些東部城市為了產業發展,甚至還想方設法吸引農民工落户,並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服務這些新市民。
當前,我國城市化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階段,都市圈和城市羣越來越凸顯,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都在積極推動城市協同發展,各大都市圈也在產業、交通、人才等方面向同城化發展。讓户籍管理更具靈活性,有利於人才流動。
户籍制度作為一種屬地管理實踐,附着了諸多公共服務。市場在人與土地、人與居住地的關係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這一關係變得更有彈性。户籍制度變革的核心是,附着於户籍中的公共服務,也將遵循市場經濟的邏輯,人們將更加方便和公平地享受公共服務。
(文丨武漢大學社會學院研究員 呂德文)
來源:央視新聞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