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自言稚語(ID: selfgrowing1118), 作者:Windy Liu
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各個國家都疲於應對,人心惶惶;
全球經濟步入週期性衰退,經濟危機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世界性的民粹主義抬頭,逆全球化的趨勢正在醖釀。
在這樣的世界背景下,我們的生活必然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面對大量訂單的流失,很多外貿公司只能倒閉關門,以避免更大的損失;
在年前剛辭職的同事,面對疫情突如其來的影響,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找到工作;
把畢業答辯搬到網上,甚至不知道還有沒有畢業典禮的畢業生們,對未來感到焦慮和迷茫;
每個人的在經歷了煩悶的居家隔離之後,還需要承受生活和經濟上的巨大壓力。
稻盛和夫的人生和事業成功公式中,總結了三個關鍵因素,分別是思維模式、熱情和能力,而在稻盛和夫眼裏,其中思維模式是決定一個人成敗的決定性因素。
每個人,都在以他的理解和經歷,構建自己的思維模式,然後再用這個思維模式,去理解這個世界。
因為思維模式的不同,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做,結果也會截然不同。
面對不樂觀的當下和不可知的未來,我們該抱持什麼樣的思維模式,才能經受住嚴峻的考驗,化危為機,在這個動盪的世界裏佔據一席之地呢?
思維模式一
真正的大定,是接受世界的不確定性
我有時候會問別人:“你相信什麼?”
問了一圈之後,我發現:大部分人都沒有特別堅信的事情。
這個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不是那麼確定的,所以我們也就難以堅信它會一直不變。
就比如「相信每個人都會死的」這個信念,絕大部分人都不怎麼反對,但現在已經開始有越來越多人相信未來的科技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延長人類壽命,讓人永生。
其實,我們唯一能相信的,就是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
在過去古希臘人的世界觀裏,他們支持的是亞里斯多德的「地心説」——這個世界是由土,水,火,氣和以太組成,所有行星都圍繞地球轉動,包括太陽,而物體的運動需要藉助外力。
之後在17世紀,因為觀測到的天文現象越來越多,越來越準確,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崩塌了,被更先進更具現實意義的「牛頓世界觀」所取代——行星都是圍繞着太陽做非勻速橢圓形運動(包括地球),地球是有萬有引力的,而一個物體在無外力的情況下,可以保持做勻速直線運動。
然而到了如今,「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的出現,又徹底顛覆了牛頓世界觀的核心拼圖——它告訴我們所有物質的底層本質都是能量,都具有一根能量絃線,而引力是空間扭曲的結果。
這個世界上的很多東西都是未知的不確定的,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其實一直都在變化。
科學家説宇宙有大概90%是暗物質,只有10%的東西是我們能夠感知到看得見的,我們處於一個未知遠大於已知的世界。
這個科學現實跟大部分人的實際狀態是矛盾的,因為我們大部分人的日常思維都認為生活是確定的,未來是可控的。
但是,最近流行的新冠病毒倒是提醒了我們這一點——不可控不確定不可知隨時成為現實。
今天你引以為傲的工作,明天就可能因技術革命而遭淘汰;
今天還受眾人追捧的風口,明天就可能只剩下曇花一現的落寞;
以為美國股市不會發生熔斷,結果今年已經發生了3次,連巴菲特老爺子都驚歎不已;
以為石油是稀缺資源,物以稀為貴,結果油價竟然跌到了負數,導致交易者不僅被收割,還倒欠銀行幾百萬。
拿最近因疫情受到重創的餐飲業舉例,口碑一直不錯的餐飲品牌「西貝莜麪村」,他家董事長在2月份在接受採訪時稱,當前西貝400家線下門店基本都已停業,只保留100多家外賣業務,預計春節前後一個月時間將損失7-8億。2萬多員工待業,倘若疫情在短時間內得不到控制,西北賬上的現金支撐不過三個月。
這個世界的不確定性,總是會給我們帶來諸多的意外和萬萬想不到的黑天鵝事件。
房價不一定永遠會漲、茅台股票不一定永遠值得持有,當下和未來總是會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
我們之所以對變化很恐懼,是因為我們總是希望找到一些很簡單而且很固定的規則,以此來獲得安全感,可這在世界不確定性的本質面前,只能是緣木求魚。
如果我們接受了世事無常,就有可能發展出一種新的思維模式——
每當變化來臨的時候:
第一,你對變化不再那麼恐懼,因為你知道不確定就是世界的本質,變化就是常態;
第二,當你不懼變化,從恐懼中解放出來,你內心反而會形成一種篤定的張力,淡定地去面對萬物的無常。
當我們抱持這樣一種「接受世界不確定性」的思維模式,你就會生出超越確定性的,無論怎麼改變都接受的坦然。
這份坦然會讓你越來越接納這份世界的變化,最後發展成一種瞭然,也就是佛語裏説的「定」。如此這樣,智慧也就油然而生。
面對如今的困境,你要捫心自問,自己願意轉變思維模式,接受世界的無常嗎?
思維模式二
看問題的角度多了,糾結就少了
你遇到的問題,往往來自於某個狹隘的視角。
有一個著名的思維實驗——
20個人圍成一個圈,中間放着一把椅子,然後讓每個人都説説自己看到的椅子是什麼樣子的。
有的人看到的是椅子的正面,有的人看到是椅子的側面,還有的人看到的是椅子的背面。換句話説,同一把椅子可以展現出20種不同的視角。
可是椅子真正的樣子,其中任何一個人都沒有辦法給出完整準確的描述。
其實生活中的我們,和實驗中的20個人一樣,都侷限於我們自己特有的視角里。
對於遇到的人,發生的事,我們都有一套基於過往而自定義的好壞標準,至於它是不是適合新的環境新的場景卻無從考證。
一旦我們只認定單一視角里的那種可能性,就自動屏蔽了所有其他面向的可能性,而這也讓我們不自知地陷入了問題無解的窘境。
早在幾年前,我有機會去新加坡工作,工作簽證也在辦理中,但是公司有個領導想讓她的下屬去,最後以一個唐突的理由讓我與這個機會失之交臂,結果我後來就被安排去做了公司的一個內部項目。
這簡直是一次從高峯跌落低谷的突發事件,當我只看到自己錯失了一個好機會的時候,內心極度鬱悶,根本沒有動力去做別的事情。
當我慢慢從低谷期的鬱悶中緩過神來,我問自己——
我現在可以做些什麼?
我能不能換一種方式和角度來審視這種境遇?
後來我真的找到了困境背後新的視角和應對方式——
這個項目需要跟印度人溝通,這正好讓我有機會鍛鍊自己的英文水平,何況還是印度式英語;
我在這個項目裏除了本職工作,其實還需要做一些管理協調工作,這有助於提升我的領導力和管理能力;
這個項目不太緊張,我可以有多餘的時間來更深入地學習專業知識和提高專業技能。
不到一年,我離開了那家公司,因為自身能力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
我們內心的焦慮,煩悶和糾結的糟糕情緒,往往因為我們對一件事情有成見——仰仗着某個固定單一的視角。
一件事情的好壞,在不同的人眼裏是截然不同的。但是,每個人都有選擇一己態度的自由,就是我們的心智可以做出一個所謂的好壞判斷,我們可以讓好壞之間相互轉換。
所以,我們總可以抱持一種「多視角地看問題」的思維模式,不是隻盯着事物的一個切面來作繭自縛,而是能夠從不同面向去打量問題,甚至從所謂的壞事中看到好的一面。
你看問題的角度越多,越能夠更正面地看問題,就越不容易被情緒綁架。
如果我們總是喜歡把困境當作一種障礙,自己無能為力,總是把一件事情往壞的方面考量,甚至沒有一點兒把壞事看成好事的能力,你不覺得這樣的生活很悲催嗎?
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之一馬克斯·普朗克説過,「換個角度去看,世界就不一樣了」。
當你失戀了,換個角度,你放下了一個不適合你的人,有助於你找到真正的靈魂伴侶;
當你丟了工作,換個角度,你有了一次重新思考自己真正想要做什麼的機會;
當你創業失敗,換個角度,你證明了某條路是行不通的,從而未來可以避免類似的錯誤。
看一個問題,要正面看,反面看;外面看,裏面看;站在過去看現在,站在未來看現在……
與其執着於一個我們單一視角里的不安,不如改變自己僵化的思維模式,安然擁抱一路上遇到的人,發生的事。
一個人情商和智商的高低,主要看他是否能夠從多個角度來看同一件事情。
你看問題的角度越多,就越不容易陷入糾結,從而也就能夠做出更好的選擇。
思維模式三
與其抱怨現狀,不如躬身入局
曾國藩曾講過一個有趣的故事。
有個農村人出門,看到在一條很窄的田埂上有倆人槓上了,誰也不讓誰,結果誰也過不去。
原因是倆人都挑着很沉的擔子,路又太窄,誰要讓,誰就得從田埂上下去,站到水田裏,沾一腳泥。
如果你是那位旁觀者,你會怎麼上去勸他們呢?
如果你説,讓年長的人先過去,你下去,他會説憑什麼。
如果你説,讓身上擔子重的人先過,你先下去,他還是會説憑啥。
這顯然沒有什麼用,他倆還是會僵持不下。
在曾國藩的故事裏,這個旁觀者是怎麼做的呢?
他走上前去説,來來來,我下到田裏,你把擔子交給我,我替你挑會兒,你這一側身,不就過去了嗎?
當你看到問題的時候,從一個旁觀者,變成一個置身其中的人,把自己放進去,那一個看似無解的事,就有了答案。
曾國藩管這種方法叫:躬身入局。
真正做事的人,往往都是願意躬身入局的人。他們不會抱怨現狀的不滿,相反會盡己所能化危為機,解決當前和未來面臨的問題。
讓我們回到2003年的非典時期,看看那些至今還活得好好的企業是如何躬身入局的。
那時候,劉強東賣CD光盤的12家“京東多媒體”門店關閉歇業,貨物嚴重擠壓。劉強東每天給回不了家的員工做飯,一籌莫展。但在與員工的交流中,找到了另外一條路——為什麼我們不在網上賣東西呢?
於是,這才有了京東電商的前身。
非典時期的阿里,一名剛從廣州參加廣交會的員工疑似感染非典,阿里緊急決定全員隔離。
回到家中的阿里人,依舊帶着客服電話,甚至發動家人接客服電話,從而保障了業務不中斷。
而在疫情更為猖狂的時刻,杭州市長矛臨生還到阿里巴巴考察,期望在這個特殊時期,電子商務能助貿易一臂之力,協助企業擺脱困境。這對於將目標鎖定在中小企業的阿里而言,絕對是個難得的機會,從此之後,阿里崛起,成為巨頭。
非典之後,馬雲説:“非典時期,誰都不應該想到,這是一個機會,而應該想到,大家碰到什麼麻煩,我們能夠怎麼幫助到大家。”
只有一家企業一個個體,摒棄抱怨,躬身入局,才能看清楚當前危險之中的潛在機遇,才能真正做出有利於自身發展的戰略性選擇。
而時隔17年之後的2020年,發生了新冠病毒疫情。
過去幾個月嚴峻的疫情形勢,讓很多企業陷入了絕境,停工,斷供,歇業…...資金鍊和現金流都受到了極大的衝擊。
但那些選擇躬身入局,發現潛在機遇的企業,我相信他們依然能像非典時期的京東阿里那樣迎風而起。
就像近來因為居家隔離而存在大量在家辦公的需求,在線辦公軟件Zoom,釘釘順勢崛起,而他們很可能在這樣的非常時期成為贏家。
一旦找到了生活困境中積極的一面,我們就應該主動採取行動,躬身入局。
因為只有行動起來,才能真正地改變現狀。
有個學心理學的人説過一個他克服失眠的方法。他説,每次失眠之後,他根本就不焦慮,反而對自己説:“這下太好了,我又有時間可以學習了,乾脆在睡不着的時候看看書,增加一點自己的學識。”
然後,他就會起身依靠着牀頭,拿起一本書來讀。由於內心放鬆,過了一二十分鐘睡意就來了,很快他就能安然入睡。
這種面對問題選擇積極主動的思維模式,不僅讓他的失眠得到緩解,而且也讓他有時間閲讀。
如果老天給你發了一手好牌,你打得還不錯,那沒什麼了不起;如果老天給你發了一手爛牌,結果你不僅沒有怨天尤人,反而把這手爛牌打得風生水起,那才真正讓人佩服。
思維模式四
自我負責,做一個超現實主義者
對大多數人來説,沒什麼是特別值得去追求的。為啥非得早起上班?為啥非得戒微博?為啥非得進步再進步?
簡單來説,大多數人沒有足夠強烈的動因,在他們眼中,生活不值得投入他們已然擁有的一切。
大多數人不願承擔更多責任,自然也就無法擁有更多自由。
責任和安全感一樣,並不是來自於外在,而是來自於內在。
當你願意在當下和未來承擔更多責任的時候,你才會變得更好,做得更多,擁有更多。
當你選擇為自己的生活負起責任,責任感會給你提供充足的動力和緊迫感,幫助你衝破疲憊和絕望。
就像美國臨牀心理學家,意義療法的創始人維克多·弗蘭克爾説的那樣,明瞭活着的意義能讓你變得更忍耐。
而願意為自己負責的人,往往更勇於直面現實。
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的人生原則的第一條就是:做一個超級現實的人(Be a hyperrealist)。
瑞·達利歐建立了一套投資系統,將已知風險納入到一套模型中,以求囊括一切。
他希望自己做一個超現實主義者,綜合分析眼前形勢,並根據形勢的變化在思維上和策略上做出及時的修正, 並且要敢於和偏見、錯誤做鬥爭。
所以他的團隊要不斷蒐集資料,塞進系統中,這些資料在變化,得出的結果也在變,觀點像一條射線,不同的數據,射向迥異的遠方。
達利歐關於經濟的看法也是多變的,這點看起來很沒有可操作性,但這是他了解適應現狀的一個辦法。
為了讓自己有更清晰的認知,瑞·達利歐要求公司沒有死角,通話錄音和鼓勵辯論,讓自己和員工的想法透明化。
瑞·達利歐曾向員工徵集關於他身上種種缺點,拋磚引玉,列出包括“缺乏耐心”,“愛鑽細節”,同事們批評他做事常突發奇想,缺乏必要的跟進。為了更清晰地認知,他還要求員工開會時不留情面,拋棄脆弱的自尊心,鼓勵員工之間不斷相互批評,直到他們能冷靜客觀、不帶情緒地反思這些指責。
人的本性都不願意面對殘酷的現實,我們經常基於想象在拍腦袋做決定。
很多人的想法都模模糊糊,不敢接受別人的挑戰和事實的檢驗,就是因為他們擔心被打臉,擔心自己出醜。
其實打臉是常態,誰都怕跌倒,但跌倒正是我們成長的機會,我們要像達利歐説的,享受從犯錯中學習。
我們為什麼要變成超級現實主義者呢?
這是因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是理解現實如何運行,以及如何應對現實。只有正視現實,我們才能摒棄妄想,真正地解決當下的問題和未來的難題。
成為一個為自己負責的超現實主義者,你得要學會:
理解現實
蒐集現實中發生的有助於你發現真相的一切資料
擁抱真相
敢於接受真相,即便真相與我們所期望的不一致,我們也不能抗拒真相。
頭腦開放
當你接受了現狀之後,你要深入思考,審視別人不同的意見
極度透明
勇於把自己的想法和觀念公開地表達出來,接受他人的質疑,也要敢於實踐自己的想法,接受現實的檢驗
接受結果
不管你的決定帶來的結果是什麼,你都不要把不理想的結果歸咎於外部原因,或者責怪別人,而要選擇接受,因為你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並承擔相應的後果
成功的理想主義者最終都是現實主義者,而且是超級現實主義者。
他明白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最適合最什麼,侷限性在哪裏,然後主動選擇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最後的話
這個世界總是依照它自己的方式運轉着,而變化和無常就是它的常態。
當下和未來會發生什麼,這很難預測,但我們唯一可以做的,是抱持那些能夠讓我們更好地經受住當下和未來考驗的思維模式:
接受世界的不確定性,由定生慧
多視角地看問題,擺脱情緒的束縛
躬身入局,積極行動,從危機中發現機遇
為自己負責,成為一個超現實主義者
…...
很多時候,你不理解這個世界,錯的,可能不是這個世界,而是你理解這個世界的思維模式。
某位禪師曾説過,「沒有通往幸福的路,幸福本身就是路」。
所以,在人生漫長的日子裏,你要時常留意自己慣有的思維模式,審視它,打磨它,去偽存真。
因為你的思維模式,你的認知,你的行動,本身就是當下和未來裏最大的變量,同時也是你手裏最大的籌碼。
作者簡介:
Windy Liu,探索人生哲學,追求自我成長的理性思考者,著有《心智突圍》,重構心智的底層邏輯來打破人生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