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全地球當中最安全的地方!”是什麼,讓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如此稱讚

由 南門語山 發佈於 綜合

  “2月16日全天,機場入境涉奧人員總數7人(無運動員及隨隊官員,7人均為其他利益相關方),經海關檢測後,複檢陽性0人。閉環內核酸檢測總次數為68970次,其中運動員及隨隊官員5239次,其他利益相關方63731次,複檢陽性0人”。

  這是2月16日北京冬奧區域內的疫情數據。

  北京冬奧組委新聞發言人嚴家蓉今天中午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月16日北京冬奧區域實現了陽性病例“零增長”,而閉環內的約18000名志願者,由始至終沒有出現1例陽性(亦無密接),表明冬奧閉環內疫情防控有力有效。

  目前,全球疫情每日新增確診數依然觸目驚心。而世界各國的運動員能在北京冬奧會上全身心享受比賽,來之不易。根據統計,截至2月16日,從首都機場入境的涉奧人員超過18000人、行李超過了48000件。

  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實現了北京冬奧區域陽性病例“零增長”,這些數字裏透露出的是防疫工作的難度,更是北京冬奧會各項防疫措施的到位和落實,是中國防疫工作人員的奉獻和付出。

  北京冬奧會嚴密的防疫措施,讓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在2月18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盛讚稱:

  “非常滿意!此次北京冬奧會,閉環管理非常成功,差不多是0.01%的陽性率,可以説是全地球(整顆星球)當中最安全的地方,或者最起碼也是最安全的地方之一。”

  2月18日,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中)出席在北京冬奧會主媒體中心舉行的新聞發佈會。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記者馮永斌 攝

  那麼讓巴赫多次盛讚的北京冬奧會,疫情防控工作是怎樣做的呢?

  閉環“金鐘罩”

  為了成功舉辦北京冬奧會,中國創造性地將北京、張家口、延慶三大賽區串聯成一個龐大“閉環”。

  在疫情全球肆虐的兩年中,冬奧會成為中國舉辦的首次國際頂尖賽事。奧組委曾預計,將有約1萬名境外運動員和相關人員前往北京參加奧運會,這將為中國的疫情防控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根據《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防疫手冊》要求,所有赴中國大陸參加冬奧會的境外運動員和相關人員,可豁免21天集中隔離,但需要至少在14天前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種。而且,這些人員需要在登機前的96小時做兩次核酸檢測;在入境海關時,再進行口咽拭子和鼻咽拭子雙重的核酸檢測。

  2022年1月25日,北京市,2022北京冬奧會前夕,冬奧會工作人員接受新冠核酸檢測。(人民視覺/圖)

  即便在嚴格的入境管理之下,疫情防控仍相當之難。據北京冬奧組委官方發佈的信息,自2022年1月4日0:00至1月25日23:59,機場入境涉奧人員總數累計3695人,其中經海關檢測後,複檢陽性有64人。

  而首都北京,亦處在迎戰奧密克戎和德爾塔毒株“雙重夾擊”的關鍵時刻,1月15日-25日的十天中,北京已累計報告本土新冠肺炎感染者67例,疫情“警報”從海淀、豐台區擴散至朝陽、西城等地。

  嚴格“閉環管理”

  為將北京冬奧會入境涉奧人員與社會面完全隔開,從抵達那一刻直至最後離開北京,所有冬奧會入境人員都將“閉環”管理,這也是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都機場為冬奧開闢了專用停機位、人員專門區域、專門通道和流線,形成完整“閉環”,與其他區域不重疊,普通旅客不會與這些人員發生相關交叉。

  2022年1月22日,北京冬奧會閉環管理,道路進行交通管制。

  數千輛冬奧會服務保障用車,將穿梭在冬奧村和長達239.5公里的奧林匹克專用車道上,車輛每日進行三次以上消殺,包括一次60℃高温消殺,乘客需按標識要求間隔就坐。

  在首都機場高速、朝陽區北辰西路等地均可以看到,一條印有五環標識,並有橘白相間專用車道標線的奧林匹克專用車道,通行十分順暢。

  事實上,所有閉環內的冬奧參與者每天都要接受由工作人員操作的核酸檢測,且只能使用指定交通工具,前往冬奧會場館的封閉區域和指定食宿區域,不得與閉環外的人羣接觸,實行全流程、全封閉、點對點的閉環管理。

  捷克運動員用手機記錄下了在奧運村的一天

  而真正意義的嚴格“閉環”管理,除閉環內外的人員隔離外,對傳遞物品進行嚴格防疫也十分重要。

  “所有送進閉環內的物品,都要在通過申報審批後,在指定時間放置到交換區。”北京冬奧組委開閉幕式工作部的俞靳楠説到,他的工作地點在國家體育場“鳥巢”的閉環區域內,而“交換區”是閉環內、閉環外的工作人員可依次進入,但不可同時進入的區域,傳遞的物品需在此進行靜置和消殺,半小時後方可取用。

  圖為國家速滑館內設置的防疫提示牌。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防疫“黑科技”齊上陣

  為了讓冬奧會安全、高效進行,早在冬奧會開幕前,我們國家便投入大量科技力量,讓各種防疫“黑科技”進入到冬奧防疫工作,保障冬奧防疫順利便捷地進行。

  刷身份證件一秒完成8個查驗環節

  北京冬奧會期間,幾百個“智能防疫員”在各大場館及冬奧村上崗。在“智能防疫員”的屏幕前,參會者無需摘掉口罩,只需輕刷一下相關身份證件,一秒內即可實現身份識別、智能測温、健康寶、核酸檢測等共計8個查驗環節。

  智能安全服務機器人(圖源網絡)

  “數智公共安全管理系統”支撐着“智能防疫員”的運行,它是基於人工智能、物聯網、雲計算及大數據技術的全新一代智能化、數字化公共安全管理系統,可以保證人體温度檢測精準度在0.2℃以內。

  “腋下創可貼”成為防疫利器

  五棵松體育中心是北京冬奧會的冰球比賽場館。這裏不僅有智能安全服務機器人,一個小小的“腋下創可貼”也成為了場館幾百名工作人員的防疫利器。

  據瞭解,這款“腋下創可貼”是一種可穿戴的智能體温計,在使用時,工作人員只需將這款手指肚大小的產品貼在皮膚上,下載手機應用程序後綁定,即可測得體温數據。

  智能體温計(圖源網絡)

  依靠機器人實現無接觸配送

  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智慧化場館成為現實。在北京冬奧會另一個冰球比賽場館——國家體育館,一些機器人化身場館內的“特殊員工”,為冬奧會防疫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關品牌負責人張女士介紹,這次主打兩款產品。一款是室內的“燭光機器人”,已經部署到國家體育館的是消毒和配送的功能,比如記者的稿件配送、餐食的配送等。另一款是“陽光機器人”,可以實現室外清掃、垃圾回收等。

  國家體育館館內“分體式”機器人(圖源:央視頻《2022冬奧青年説》節目截圖)

  全程無人運營的模式,極大地降低了人與人的直接接觸,給運動員及工作人員提供了更安全的競賽環境。

  冬奧村機器人提醒運動員戴口罩

  高科技設備保障消殺

  張女士表示,防疫方面,除了無接觸配送,減少人員的接觸和感染,還有一個模塊就是消毒。“消毒模塊也應用了我們專利的霧化技術,可以實現消毒液的超微霧化,一分鐘就可以實現約100平方米空間的消毒。”

  在消殺環節,由福州大學和相關企業共同研發的“冷鏈物流紫外光催化複合消殺機”進駐北京冬奧會三大賽區,作為國內首款冷鏈病毒紫外光催化複合消殺機,也是全國唯一獲准在北京冬奧會使用的大型表面消殺設備,只需照射5秒即可完成消殺。

  冷鏈物流紫外光催化複合消殺機(圖源:福建科技微信公眾號)

  監測空氣中是否有新冠病毒,4個小時內就可以分析出結果

  除了對人、物品等進行消殺外,涉奧場館內外環境中的病毒風險,是否能夠被我們“預知”呢?由科研人員聯合研製出的“公共空間生物氣溶膠新型冠狀病毒監測系統”就是一項“預知風險”的黑科技。

  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研究員劉鵬介紹,它主要是監測空氣當中是不是有新冠病毒,其實就像給空氣去做核酸檢測一樣。

  “這套系統實際上包含兩部分,一是在各個場館佈置的氣溶膠採集器,在每天賽事結束之後,由場館內的防疫人員在場館內預設的一些點位採集標本;採集完之後,採集管就會交接給接樣人員,轉運到檢測站。我們拿到樣本之後,在4個小時內把結果分析完,然後反饋給各個場館的防疫部門,他們會根據反饋結果採取進一步的措施來保證賽事的安全。”

  美食“從天而降” ,智能餐廳高效便捷

  冬奧智能餐廳最大的特色就是既沒有廚師炒菜,也沒有服務員送餐,全程是自動化的烹飪和傳送,避免接觸。食物在炒鍋裏翻炒,只要等上十幾二十分鐘,香噴噴的美味就出鍋了。

  在智能炒菜區,菜和調料按比例自動分配好,依次倒進炒鍋裏上下翻炒,炒好後被裝進餐盤。通過自動升降設備 ,餐盤被送到上方的雲軌裏,再由雲軌系統的智能小車進行精準定位,餐盤就會“從天而降”,送到相應的桌台上。

  閉環管理內的防疫志願者

  除了這些“黑科技”外,當然也少不了在鏡頭後面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員。

  清潔工人不斷擦拭和消毒設施表面。醫生每天採集口腔拭子進行新冠病毒檢測(這是所有冬奧會參與者都要進行的)。志願者和安保人員清點進出場館的人員。

  他們説:“在有生之年,能多為國家服務一些,我覺得很光榮。”

  圖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上的主火炬(2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楊磊攝

  及時消殺,對疫情防控決不放鬆

  五棵松體育館承擔本屆冬奧會的冰球比賽,這個大型體育館的特點是門多、路多、房間多。為了確保閉環內外不交叉以及閉環內各類人員路線少重疊,該場館運營團隊的防疫副經理李婕從2021年10月就開始摸索制定路線,把場館的路和樓梯走了超過100遍。

  “線路要經過很多遍的測試,並且要根據防疫形勢的變化和政策要求,不斷地修改,直到比賽前才最終定下來。”李婕説,“除要保證閉環內外絕對隔離,還要保證記者與運動員只能在混採區有一米間隔的接觸,而且要儘量減少媒體與工作人員的聚集。”

  冬奧會冰球比賽經常在晚上11點半結束,球員和媒體人員離場後已是凌晨,這也是防疫人員最忙的時候,他們開始對場館各個角落進行環境樣本採集和消殺。

  “我每天睜開眼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環境樣本和人員核酸檢測報告,都是陰性才放心,防疫這根弦每天都繃得很緊。”五棵松場館運營團隊防疫副主任、北京世紀壇醫院副院長尹金淑説,“防疫團隊的每個人都在咬牙堅持,一刻不放鬆,確保防疫安全。”

  主媒體中心是人員較為密集的場所,防疫尤為關鍵。工作人員楊玉良説,他們從1月4日進閉環,要到北京冬殘奧會結束才能出去,歷時近3個月。

  “體驗中心每天早中晚要消殺,體驗的人多的話,會在他們離開後,迅速進行消殺。”楊玉良説。

  堅守一線,隨時應對突發情況

  工作人員在隔離酒店統計人員防疫情況

  在閉環內,醫療防疫人員一直為冬奧會的防疫安全默默付出。比如在國內外媒體人員入住的北京塔里木酒店,核酸檢測從早上6點持續到晚上11點,檢測員張麗1月22日進駐以來,每天穿防護服工作6小時左右,吃住在酒店,隨時應對突發情況。

  “穿防護服最難受的是不方便上廁所,所以我們都不敢喝水。如果有密接者,還要去他(她)的房間進行每天兩次單獨的核酸檢測。”23歲的張麗説,這是她第一次沒有回湖南老家和家人一起過年,“但能為北京冬奧會服務,我覺得值得”。

  通報顯示,僅僅在15日的24小時內,閉環內核酸檢測總次數達到69786次,其中運動員及隨隊官員5899次,其他利益相關方63887次。

  第一視角看冬奧硬核防疫

  無數閉環內外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讓本屆冬奧會更加安全,收穫了各方人士的讚譽。專家表示,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形勢下,北京冬奧會科學、人性化的閉環管理模式可為大型活動和賽事提供經驗。

  成功的疫情防控,收穫一眾好評

  加拿大男子冰球隊隊長埃裏克·斯塔爾曾在北美職業冰球聯賽季後賽的“泡泡”裏打比賽,而他表示,更享受冬奧會閉環裏的氣氛。

  奧林匹克轉播服務公司(OBS)首席執行官伊阿尼斯·埃克薩科斯表示,這屆冬奧會以一種極其安全的方式運行,新冠病例出現的比例非常低,而且絕大多數發現於入境檢測時,這説明閉環管理和《防疫手冊》非常有效。

  2月14日,奧林匹克轉播服務公司首席執行官伊阿尼斯·埃克薩科斯在新聞發佈會上。新華社記者楊磊攝

  國際奧委會北京冬奧會協調委員會主席小薩馬蘭奇認為,中國公共衞生部門做了嚴謹而全面的工作;賽事舉辦至今,閉環管理對於賽事順利運轉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北京冬奧組委運動會服務部醫療服務處項目專家樊慶認為,北京冬奧會的閉環管理不僅防疫有效,且充滿人文關懷,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運動員和工作人員的自由,細節做得非常好,這些都值得借鑑。

  北京冬奧會疫情防控工作,為世界交上了一份優秀的答卷,這份答卷背後,是中國實力不斷壯大的體現,是無數工作人員“舍小家、為大家”的付出。

  讓我們在把掌聲獻給努力拼搏的運動員的同時,也獻給這些默默付出的幕後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