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是連接城市肌理的經絡,是一道道有關人與人、人與車、人與城如何相處的複雜辯題。
以單向通行、單向停車“雙單模式”的微循環,打通城市交通的“毛細血管”;在路口設置“直行待行區”和“左轉待轉區”,深挖道路通行潛力;對擁堵節點進行“微創手術”,提升通行效率;結合通行需求,設置可變車道、HOV車道等……
回顧4期報道,呈現出的是交通由點到面的治理,而表達的始終是讓羣眾收穫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如何確保一座超大城市能夠交通順暢,如何有效緩解“擁堵病”,是城市發展過程中所必然面臨的考驗,而這需要從“精細化”入手、從“繡花功夫”做起。
為什麼要強調精細化治理?
因為只有下好“繡花功”,才能切實解決好城市生活中的每個問題,打通每個堵點。當道路狹窄碰上雙向通行車流,當停車位有限碰上社區私家車過多,當片區有多個接口進入主幹道碰上早晚高峯……這不是阻塞“城市血脈”暢通的大問題,但卻是居民每天出行所面對的實際情況,只有把這些實際情況都理清楚、管到位,才能為整個城市的交通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局部的精細化帶來的是整個系統更加順暢高效地運轉。一個紅綠燈路口因採取直行、左轉的“雙待模式”,一個小時可多通行729輛直行車輛,那麼若在全市更多有條件的路口採取這一模式,無疑會為整個城市的交通帶來顯著提升;針對擁堵節點,提供優化信號燈控制、調整車道等更有針對性的“微創”措施,帶來的不只是這一節點“痊癒”,還有整個路段乃至整個區域交通的“防患於未然”。城市交通本就是一個系統,要以系統的眼光看待精細化管理,讓細之又細發揮更大效用。
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治理,而一流治理,歸根結底是為了市民能夠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在調試紅綠燈前,不妨為步履較慢的老年人儘可能延長几秒;在設置街道護欄時,也可以為周圍居民多想一想,減少他們不必要的繞行。從小處着手,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不錯過任何一個問題,城市交通才會多一分安全有序,城市治理的“針腳”也才能越織越細。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來源 本報評論員 編輯 王戩 校對 李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