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社
中新社記者:龐無忌
面對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和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中國還有人口紅利嗎?
11日發佈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與10年前相比,中國16歲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減少4000多萬人;2020年,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4萬人,佔13.50%。老齡化進程加快,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中國人口紅利似乎正在全面消退。
所謂人口紅利,是指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撫養率較低,為經濟發展創造有利的人口條件。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學部委員蔡昉指出,改革開放的40多年裏,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國勞動年齡人口迅速增長,人力資本得到改善。這一時期儲蓄率高,資本積累率和回報率高,人口紅利成為史無前例的經濟高增長源泉。
但2010年之後,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達到峯值,人口撫養比提高,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變量發生改變。受此影響,蔡昉指出,中國經濟增長率自2012年以來逐年放緩,2012年至2019年期間年平均GDP增長率降至6.96%。
未來中國經濟增長還會有人口方面的紅利嗎?綜合分析,儘管傳統意義上的人口紅利衰減,但未來中國經濟或仍在三個方面有人口相關的紅利。
其一,中國勞動力資源的絕對量依然較大,勞動力供給潛力有待繼續挖掘。
國家統計局總統計師曾玉平指出,2020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的總規模仍然較大,有8.8億人,勞動力資源依然豐富,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目前,中國正在通過改革挖掘人口紅利的潛力。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李長安指出,一方面中國逐步放寬生育政策,2013年中國啓動“單獨二孩”政策,2015年推出“全面二孩”政策。此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由於生育政策調整,全國多出生“二孩”數量達1000多萬人。
另一方面,穩妥推進延遲退休也成為延續紅利的一項重要政策。李長安認為,中國60-64週歲的老年人力資源有近8000萬,如果能夠將這部分人力資源挖掘出來,將有助於緩解社保養老壓力,增加勞動供給。
其二,勞動力的地域和產業轉移會產生巨大紅利。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此前對中新社記者表示,將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到製造業時,勞動生產率會相應提高,這也是人口紅利相當重要的一個來源。
他指出,目前中國農村勞動力佔總勞動力的30%左右,但發達國家農業勞動力佔比一般低於5%,換言之,未來中國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到製造業還有巨大空間。此外,林毅夫指出,中國製造業從最初的勞動密集型轉到資本密集型,再進一步轉到技術密集型,這個過程產生的附加值會不斷提高,同樣會產生紅利。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也表示,未來應通過户籍制度等一系列改革,讓勞動力跨地區、跨部門的流動更自由,改善勞動力的就業結構,讓勞動力向增加值更高的產業流動,如此可以使人口要素更好推動經濟增長。
其三,人口素質提高,將創造二次人口紅利。
蔡昉認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必然與人口老齡化相伴而行。雖然傳統人口紅利衰減,但可以創造第二次人口紅利,其關鍵就是通過發展教育和培訓,改善各個年齡段人口特別是老年人口的人力資本,並依託這個龐大的人力資源,提高勞動參與率和全要素生產率。
此番發佈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近10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素質顯著提高。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91年,比2010年提高0.83年。勞動年齡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達到了3.85億人,佔比為43.79%,比2010年提高了12.8個百分點。大專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比達到了23.61%,也比2010年提高了11.27個百分點。
曾玉平指出,隨着人口素質的提高,人口紅利逐步向人才紅利轉變,人口資源的優勢將得到有效發揮,會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升級、全要素生產率提高,推動人口和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健康發展。
製圖:李雪瑤 雷宇竺 張艦元
來源:中國新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