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阿爾及利亞與摩洛哥斷交,又是特朗普“惹的禍”| 京釀館

由 無英 發佈於 綜合

阿爾及利亞外長拉馬姆拉在阿爾及爾出席新聞發佈會時宣佈,即日起斷絕與摩洛哥的外交關係。圖/新華社

當地時間8月24日,北非國家阿爾及利亞外交部宣佈,與鄰國摩洛哥斷絕外交關係。舊恨新仇,令阿摩這兩個有着共同歷史淵源卻長期敵視的鄰國,雙邊關係再趨緊張。

對此,有地緣政治專家表示,此次阿摩兩國矛盾激化的一大“爆點”,是此前美國特朗普政府為扶植以色列而刻意捅“西撒馬蜂窩”所引爆——2020年,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單方面承認西撒哈拉為“摩洛哥領土”,以換取摩洛哥和以色列建交,由此埋下新禍根。

而如今的拜登政府自顧不暇,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則愛莫能助,令本就棘手的兩國矛盾更形同亂麻,而兩國底層民眾則成了直接受害者。

2019年4月30日,聯合國安理會舉行有關西撒哈拉問題的會議。圖/新華社

斷得乾脆

但也“毫不出人意料”

當地時間8月24日晚,阿爾及利亞外長拉馬姆拉宣佈兩國間外交關係為“切斷”,並將原因歸咎於摩洛哥政府“從未停止的、對阿爾及利亞所採取的敵對行動”。

摩洛哥外交部將阿爾及利亞的決定形容為“荒謬但毫不出人意料的舉措”——“荒謬”云云系其一面之詞,姑且不論,但確實“毫不出人意料”:

8月18日,阿爾及利亞政府即正式譴責了摩洛哥的“敵對行為”,表示將“更改”雙邊關係,並“加強對西部邊界的安全控制”。而更早一些,今年7月阿爾及利亞就召回了其駐摩洛哥大使。

然而,正如許多兩國民眾和當地事務觀察家所言,這兩個長期相互敵視的國家間的聯繫紐帶十分單薄,其實已沒有太多“加強控制”的餘地。

早在1994年8月16日,兩國間陸地邊界就正式關閉,一直持續至今。儘管自1999年起恢復了雙方間空中航線的聯繫,但兩國間的人員往來和經貿交往都被刻意壓制在極低的水平。

阿爾及利亞民間,依舊按照數百年來傳統,聘用手藝精湛的摩洛哥籍泥水匠搞裝修、讓摩洛哥農民和園丁在種植園裏幫忙。摩洛哥則與之分享20多年前修通的阿爾及利亞-歐洲天然氣管每年約5億立方米的天然氣。

北非國家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傳統上稱作“馬格里布地區”,外加利比亞、毛里塔尼亞,共同被稱作“大馬格里布”。

非洲經濟委員會認為,如果“大馬格里布”能建立一個相互依存的經濟實體,則每個國家的GDP都會因此淨增長至少5%——但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間的持續緊張關係,讓一切都成為泡影。

2020年3月21日,軍用車輛停在摩洛哥拉巴特街頭。摩洛哥採取強制措施應對新冠疫情,民眾需獲得批准才可外出。圖/新華社

舊恨新仇

西撒哈拉問題是矛盾焦點

俗話説“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而阿爾及利亞與摩洛哥間的舊恨新仇,即便用“冰凍三丈”來形容都毫不過分。

兩國曾擁有共同的歷史淵源:迦太基,而後是羅馬帝國和“綠衣大食”。但法國殖民者的到來讓兩國走上不同道路。

法蘭西第二帝國出動大軍,花費巨大代價,用數十年時間佔領了阿爾及利亞“德伊”政權,將其吞併為法國直屬領地。1631年即成立的摩洛哥阿拉維王朝,則被西班牙攫取了沿海幾處飛地,又被法國納為“保護國”,但維持了形式上的“自治”。

二戰結束後,法國殖民體系土崩瓦解,阿爾及利亞經歷漫長而殘酷的獨立戰爭,終於在1962年獲得獨立併成立共和國。摩洛哥則在1956年切斷了和法國間的“保護國”關係,隨即自己也走上了地區擴張殖民的道路。

1975年,當原本是西班牙殖民地的西撒哈拉“去殖民化”,西班牙軍隊撤回本國之際,摩洛哥王國發動所謂“綠色進軍”,一下佔領了西撒哈拉4/5的土地,宣稱這是“摩洛哥領土”。

西撒哈拉人對此當然不服氣,他們成立了“西撒哈拉人民陣線”,並隨後在1976年2月27日宣佈建立獨立的“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而這個“共和國”的誕生地,並不在戰火紛飛的西撒哈拉境內,而是在阿爾及利亞境內一個名叫“廷杜夫”的西撒人難民營。

半個世紀來,無論非盟和國際社會對“西撒哈拉人民陣線”持何種態度,阿爾及利亞都始終毫不動搖地作為其“大後方”存在。

西撒哈拉問題,讓摩洛哥對阿爾及利亞恨之入骨。1976年3月7日,摩洛哥宣佈和阿爾及利亞斷交,這也是兩國間第一次斷交。而阿爾及利亞對這個鄰國也毫無好感——阿爾及利亞獨立僅1年,1963年摩洛哥就發動邊界戰爭,試圖吞併阿爾及利亞西部領土,並一度佔領阿爾及利亞城市廷杜夫和貝沙爾。

1989年,在不結盟運動和阿拉伯國家聯盟斡旋下,兩國好不容易恢復邦交,但1994年摩洛哥馬拉喀什發生恐怖襲擊事件,摩洛哥隨即宣稱襲擊系由一個名為“伊斯蘭組織”“由阿爾及利亞軍方操縱的團體”所發動。

隨後,摩洛哥在國內掀起反阿爾及利亞狂潮,並切斷了兩國間一切人員往來,作為報復。阿爾及利亞則大肆驅逐在阿摩洛哥工人。直到1999年,才因出生在摩洛哥的布特弗利卡繼任阿爾及利亞總統得到緩和,雙方空中航線重開,最低水平的經濟聯繫得以恢復。

此時已證實,阿爾及利亞軍方和“馬拉喀什事件”無關,但摩洛哥方面並未澄清此事。

2020年11月9日,人們走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市中心。阿摩兩國摩擦不斷,直接受影響的其實是普通民眾。圖/新華社

扶持以色列

特朗普造就阿摩關係“爛尾樓”

此次雙邊關係再趨緊張,表面上系由一系列突發事件所激發。

首先,2020年,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為引誘阿拉伯國家承認以色列,發動全面外交攻勢,不惜單方面承認國際公認“懸而未決”的西撒哈拉為“摩洛哥領土”,換取摩洛哥和以色列建交。

2020年8月12日,上任不久的以色列外長拉皮德到訪摩洛哥,發表了一通迎合東道主、貶斥阿爾及利亞的講話,卻無意中為後者提供了譴責“老冤家”的“大義名分”。

在西撒哈拉問題上,阿拉伯世界意見分裂,非盟也並非一邊倒支持阿爾及利亞立場。但以色列問題仍然是阿拉伯國家,尤其基層阿拉伯世界的“人心向背所在”。

對此,阿爾及利亞自然是善加利用。而早已下台走人的特朗普,卻無形中為馬格里布留下了一座坑人不淺的“爛尾樓”。

近年來,阿爾及利亞國內政局不穩、社會動盪,政府急於通過刺激民族主義情緒轉移矛盾,凝聚人心,而摩洛哥也確實存了趁火打劫之心,這讓雙邊矛盾雪上加霜。

7月13日至14日,不結盟運動會議在紐約舉行,摩洛哥駐聯合國大使希拉萊公開支持阿爾及利亞境內卡比利亞分離主義運動“勇敢鬥爭、爭取自決權”,導致阿爾及利亞方面作出召回大使的激烈反應。

隨後,摩洛哥國王穆罕默德六世發表講話,邀請阿爾及利亞總統特布恩“讓智慧佔上風、齊心協力發展雙邊關係”,卻被盛怒之下的阿爾及利亞解讀為“賊喊捉賊”,不予理睬。

8月上中旬,阿爾及利亞卡比利亞地區爆發大規模山火,導致至少90人死亡,損失慘重。阿爾及利亞政府將此定性為“分離主義者和恐怖分子縱火”,並逮捕了至少22名“縱火犯”,宣稱分離組織“卡比利亞自決運動”和遠在倫敦的原教旨組織“拉查德運動”是“罪魁禍首”,而摩洛哥則是“幕後黑手”。

而這和當年“馬拉喀什事件”一樣,指控者並無十分確鑿的證據,只是“原被告”正好顛倒過來。

針對此次外交摩擦,連日來,伊斯蘭合作組織以及和兩國“沾親帶故”的國家,都分別發表了小心翼翼的“勸和”聲明,希望這兩個齟齬不斷、矛盾深刻的兄弟鄰國能“有話好好説”。但兩國政府仍然“皮裏陽秋”地相互影射,互相給對方“挖坑使絆子”。兩國媒體也推波助瀾,火上澆油,樹不欲靜,風亦不止,一切如何了得?

一些地中海地緣政治專家指出,此次兩國矛盾激化的一大“爆點”,是美國特朗普政府為扶植以色列而刻意捅“西撒馬蜂窩”所引爆。

如今,特朗普“走人”,繼任的拜登政府自顧不暇且意興闌珊,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則隔靴搔癢、愛莫能助,令本就棘手的兩國矛盾更宛如一團亂麻。

特約撰稿人 | 陶短房(專欄作家)

編輯 | 何睿

校對 |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