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我們要做祖國最明亮的眼睛”——新華社記者探訪“天梯哨所”

  新華社拉薩2月16日電題:“我們要做祖國最明亮的眼睛”——新華社記者探訪“天梯哨所”

  新華社記者羅博、李清華、翟永冠

  眼前的石階,似乎永遠走不完;肺裏的空氣,似乎永遠吸不滿;頭頂的汗,似乎永遠擦不幹。元宵佳節,在海拔3000多米的崇山峻嶺間,記者踏着有“天梯”之稱的石階,探訪位於西藏山南市邊境地區的3197哨所。

  3197哨所因海拔高度為3197米,故得名3197哨所。

  這是一次極其艱難的採訪——在空氣稀薄的高原上,攀爬一眼望不到頂的石梯,還要提防積雪和暗冰。有的地方因為坡度太陡,需要手腳並用才能通過。石梯部分路段沒有扶手和護欄,旁邊就是懸崖幽谷,一個不小心就有跌落的危險。

  經過艱難跋涉,記者終於抵達3197哨所。

  這是一塊高山之上的平台,三面臨崖。哨所門口貼着春聯,掛着燈籠。“咱們今天煮元宵,晚上再看看燈籠,也算觀燈過節了。”代理哨長鄭厚波説。

  一人端上一碗湯圓,大家圍桌而坐。記者抬頭看見哨樓前有“張福林班”的牌匾。“這是我們哨所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鄭厚波説。原來,在和平解放西藏的途中,18軍將士邊修路邊行軍,擔任爆破任務的張福林在築路時不幸壯烈犧牲,他生前所在班被命名為“張福林班”。

  吃完了湯圓,哨所進行點名。

  “張福林!”

  “到!”哨所內的全體同志大聲回答。

  此刻的“天梯哨所”,雲霧繚繞,宛如仙境。但在這樣高的海拔上,稀薄的空氣讓人呼吸起來感覺有些沉重。

  “你們剛才爬着石階上來就已經很費勁了,但是當年前輩們在這裏建立哨所時,是在懸崖絕壁處拉着攀登繩,像壁虎一般攀爬上來的。”鄭厚波説。

  第一批進駐哨所戰士、剛從山南軍分區退休的周太國深情回憶起往昔崢嶸歲月。1987年5月,“張福林班”聞令而動,將五星紅旗插上3197高地。在最初開始執勤的日子裏,沒有住房,守哨戰士鑽進樹叢、貓耳洞,和衣而睡;為了修路,他們崖壁鑿石、冰河淘沙,從山下一點一點、一梯一梯往山尖延伸。奮戰1年多,終於完成了2187級石梯的鋪設,“天梯哨所”由此得名。

  如今,哨所的條件跟原來相比已大大改善:哨樓裝上地暖,寒冬時節官兵也能感到濃濃暖意;三級抽水系統安裝落户,汩汩清泉引入哨所;國家主電網牽入“雲端”,洗衣機、淨水器、熱水器等生活電器可以穩定使用……

  為更好完成執勤任務,守哨官兵常年開展熱火朝天的訓練活動。

  活動空間有限,戰士們沒有辦法進行跑步等體能訓練,就因地制宜發掘了屬於自己的訓練內容:綜合利用跑步機和“天梯”進行訓練,原來需要十五分鐘的登山路程,戰士們訓練到只需十分鐘就能完成。

  為了更好學習專業知識,戰士們主動參加各種培訓活動,學會後回到哨所教給其他戰友,還請來老師進行現場輔導。

  苦心人,天不負。“天梯哨所”的戰士們練就了一身本領,將守哨生活過得有聲有色:

  ——哨所一年有200多天被大霧籠罩,執勤官兵練就了聽聲辨人的絕活兒;

  ——缺少陽光的滋養,種的蔬菜容易“患病”,戰士們腦洞大開,用廢彈藥箱、舊塑料盆裝上泥土種菜,趁太陽露臉間隙扛着“菜地”追太陽;

  ——寓訓於樂,戰士們因地制宜開展走廊拔河競技、天梯扛油桶比賽、飯桌乒乓球賽……

  雲天寒哨今勝夕。採訪中記者感受到,官兵守衞國門的信心更加堅定。“我們要緊緊守在祖國邊陲,做祖國在這裏最明亮的眼睛。”鄭厚波説,“請祖國和人民放心,這裏有我,山河無恙!”(參與採寫:李國濤、格桑朗傑)(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01 字。

轉載請註明: (軍事)“我們要做祖國最明亮的眼睛”——新華社記者探訪“天梯哨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