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局介紹《2021年中國温室氣體公報》

  中新網1月9日電 9日,中國氣象局舉行新聞發佈會。會上,中國氣象局科學與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張興贏就《2021年中國温室氣體公報(總第11期)》有關情況作了介紹。

  9日,中國氣象局發佈《2021年中國温室氣體公報(總第11期)》。張興贏介紹,這是中國氣象局服務碳達峯碳中和的重要決策服務產品,與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發佈的《2021年WMO温室氣體公報》相輔相成。

  第一,2021年全球温室氣體濃度監測與分析情況。大氣温室氣體濃度聯網監測分析是歷次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科學評估報告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等的數據來源和科學基礎。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大氣監測網(WMO/GAW)負責協調大氣温室氣體及相關微量成分的系統觀測和分析。2022年10月26日,世界氣象組織發佈《2021年全球温室氣體公報》。公報採用的大氣温室氣體濃度數據來自全球大氣本底觀測站、區域站和貢獻站的觀測資料。公報內容顯示:全球大氣主要温室氣體濃度繼續突破有儀器觀測以來的歷史記錄,二氧化碳濃度達到415.7±0.2 ppm、甲烷濃度達到1908±2 ppb、氧化亞氮濃度達到334.5±0.1 ppb,2021年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幅約2.5 ppm,略高於過去十年2.46 ppm的平均增幅。2021年全球大氣甲烷和氧化亞氮濃度也達到了新高,增幅分別達到18 ppb和1.3 ppb。公報特別強調,近兩年全球大氣甲烷年增幅顯著提高,是自1983年開始系統性記錄以來的最大增幅。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温室氣體指數分析結果:2021年由大氣長壽命温室氣體引起的輻射強迫相比1990年上升了約49%,而這其中二氧化碳的貢獻超過80%。甲烷是大氣中第二重要的長壽命温室氣體,單位温室效應高於二氧化碳,對全球温室氣體輻射強迫總增長的貢獻約為17%左右。

  第二,2021年中國温室氣體濃度監測與分析情況。中國氣象局在WMO框架下,協調中國區域的温室氣體及相關微量成分高精度觀測。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氣象局陸續建成了由1個全球大氣本底站和6個區域大氣本底站組成的大氣本底觀測站網,實現對《京都議定書》管控的7大類30餘種温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六氟化硫等)觀測,形成了觀測-運行監控-維護標校-質量控制-應用分析等於一體的温室氣體本底觀測業務體系。其中甲烷是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在青海瓦里關全球大氣本底站開展觀測,2009年起逐步在其他區域本底站建立在線觀測業務,積累了我國最長序列的高精度甲烷觀測資料。截至目前,中國氣象局已經組建了包含60個地面觀測站的國家温室氣體觀測網,同時有3顆具備全球主要温室氣體監測能力的衞星在軌運行,形成天、空、地一體化的温室氣體立體觀測能力。

  張興贏指出,《2021年中國温室氣體公報》顯示:2021年中國瓦里關國家大氣本底站觀測的二氧化碳的濃度為417.0±0.2 ppm、甲烷的濃度為1965±0.6 ppb,氧化亞氮的濃度為335.1±0.1 ppb,與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平均濃度大體相當,二氧化碳濃度較2020年增幅為2.5ppm,與全球增幅持平,甲烷濃度較2020年增幅約21ppb,略高於全球同期增幅。2021年我國6個區域本底站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濃度與2020年相比總體呈現增加趨勢。

  張興贏表示,我國始終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堅定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全力推動碳達峯碳中和目標如期實現。2021年10月,《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峯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2030年前碳達峯行動方案》相繼發佈,構建了碳達峯碳中和"1+N"政策體系,形成各方共同推進的良好格局。

  未來,中國氣象局將進一步提升觀測能力,形成覆蓋我國16個氣候關鍵區並輻射全球主要緯度帶的全要素温室氣體本底觀測骨幹網,不斷提升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氣體高精度、高密度的觀測能力,進一步支撐碳源匯監測核校業務,為順利實現我國碳達峯目標和碳中和願景提供科學監測支撐。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81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氣象局介紹《2021年中國温室氣體公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