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看似哄娃實則毀娃的四句話,家裏的老人常説,但注意少對孩子説

由 仁連榮 發佈於 綜合

文/bobo媽媽

語言的藝術往往很美妙,有時一句話從能成事,有時一句話也能壞事,所以在説話的問題上我們一定要注意。

很多時候一句話雖然代表你的有口無心,代表了你直言不諱,但同時“出口傷人”也是常見的事情,見了很多人一句話就毀了一段感情,一段友情,甚至連親情也受到了傷害。

現在的年輕人很多都將孩子教給老人帶,而老人常常愛説的幾句話,成了毀了娃的一種方式,

而有些父母也因受到了家庭的原因,導致自己也常常會説這幾句話,但一定要注意少對孩子説。

案例:

梅小姐家有個女孩,今年3歲半,但由於梅小姐兩口子工作繁忙,就將孩子交給了爺爺奶奶帶,梅小姐心想爺爺奶奶都是讀書人,一定能給孩子教導的“亭亭玉立,知書達理”

但是沒想到,這樣一放就是半年之久,半年裏梅小姐和丈夫也來看過孩子,但就是匆匆一看偶爾幾次陪着孩子睡了一覺,連爺爺奶奶都説他倆,

就不能請假陪陪孩子,時間在長孩子就不認識爸爸媽媽了。

梅小姐雖然也想,但是公司的業務也到了最後的談判期,過了這2個月,就有時間陪陪女兒了。

等到2個月過去了,梅小姐接回女兒後,大約半個月,梅小姐就意識到“女兒的一些壞習慣”,原來是爺爺奶奶年紀大了,選擇了住平房,鄰居很多都是老頭老太太,大家總是在一起聊天下棋,一來二去熟了以後爺爺奶奶也會帶着女兒一起去玩。

一開始就女兒一個,後來孩子越來越多,但是女兒一個人享受別的爺爺奶奶的寵習慣了,當有一天別的爺爺奶奶把帶的水果零食小玩意給了別的孩子,女兒就開始大哭,

心疼自家孫女的老人,就對對方的孩子説:“妹妹還小,你能先讓給妹妹嗎?”

對方孩子就讓了,有一次就有二次,就有了接下來的一次又一次,孩子也就學得霸道不講理,得不到想要的就開始哭。

其實很多時候,爸媽、老人的有口無心造成的是什麼?是孩子的價值的扭曲和孩子的不明理。

其實對於孩子來説,有時候,爸媽、老人常説的話,孩子會當真,當成習慣。所以有時候看似無意的哄娃實則變成了毀娃,而平時家裏父母、老人常説的四句話是哪四句呢。

哄娃四句話:

一、他還小,不懂事,你讓着點

很多時候,孩子小嗎?孩子其實不小,小的是你認為的小。所以從有種冷是爸媽覺得你冷變成了有種小是爸媽覺得你小。

孔融四歲就能讓梨,説明什麼?孩子在三歲以後的年紀實際是“能懂事的”但是父母認為他小。

家裏有二胎的很長時間對老大説的最多的話就是“他還小,你讓着點,你是哥哥/姐姐”,但實際上時間久了,給孩子造成了錯覺就是我還小,我的錯可以被原諒。

二、你再不聽話,我就

實際這句話不僅老人愛説,現在的我們、年輕的父母都常説,尤其是孩子碰了動了,大人覺得危險的東西時,常説的就是,不讓你動不讓你動的,這下可好了吧,再不聽話我就打你了。

等等類似威脅的話,可是卻從來沒有實現,實現的那幾次,罵完看孩子哭的不行就去哄孩子。

你看這種威脅不僅沒有用,

而且造成兩個後果:孩子不怕你,你對孩子沒有了威信力。

三、哎呦,別動,(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來幫你

一句很普通的我幫你,最後造成了什麼結果?就是孩子事事讓你幫,最後更是動動嘴就行了。這也造成了很多孩子,一遇到問題就喊: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

這也是造成了很多孩子一直不能獨立的原因

,因為父母、老人的幫襯,也讓孩子喪失了自己獨立生活、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機會與經驗。

四、嘗一個,沒有事

爸媽、老人買菜的時候,總是會問攤主這個東西好吃嗎,甜不甜,我能嘗一下嗎?在大人眼裏這是買菜、買水果是否新鮮的問法,但是很多時候,有些老人是給孩子拿一個,讓孩子嚐嚐好吃吧,有些攤主給嘗才可能買,一來二去,孩子養成了攤前嘗東西的習慣。

給孩子造成了一種不需要付錢就可以吃東西的“消費觀”,同時也會讓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比如“貪小便宜”的心理。

對於以上的話,你或者家裏的老人常説呢?

而對於這常見的四句話,父母、老人真的應該注意少對孩子説,畢竟孩子的觀念的來源多數都是父母、老人給的。

所以為了孩子優秀性格的培養,為了孩子健康成長,為不養成孩子的壞習慣,父母、老人注意對孩子説話的影響。

今日話題:你有沒有對你家孩子説過這話。歡迎留言

本文全部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