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乎曰:
《遊子吟》中最珍貴的感情是,
孟郊在52歲時,
依然有奉養母親的機會。
少年時聽過無數遍的嘮叨,
從未離他遠去。
1
孟郊大概是最接地氣的詩人。
他的父親做過崑山尉,相當於公安局長,如果沒有其他收入,工資真的不高,加上五險一金也就勉強達到小康水平。
這點收入要養活一家,亞歷山大啊。
可偏偏孟郊又很有才,後來韓愈在墓誌銘中説:“先生生六七年......色夷氣清,可畏可親。”
一個才華橫溢的明朗少年,躍然紙上。
此時孟郊剛到上學的年紀,就有獨特的氣質,讓同齡人遠遠看去就望而生畏,一旦張口説話卻又讓人如沐春風。
家窮、有才、氣質佳,孟郊同學前途遠大。
可父親驟然去世,讓他的人生急劇轉彎。
全家失去收入,僅靠母親勉強維持生計,孟郊三兄弟又都在嗷嗷待哺,這個小家一下子跌落泥潭。
他開始買不起玩具、穿不起新衣服、教科書也是哥哥用完弟弟用,所有花銷都以節約為標準。
一般情況下,這種轉折會讓孩子產生自卑。
陽光少年也會變得內向、甚至陰鬱。
但孟郊同學是有才的,內心又有一絲自負:“你們的學習成績都不如我,有什麼大不了的,哼。”
自卑和自負,這兩種極端的情緒交織在一起,就產生了所謂的“清高”氣質。
窮學生很容易有這種氣質。
他們以一身才學自傲,不屑於迎合周圍的蠅營狗苟,渴望得到賞識,卻又不善於表現自己。
孟郊就是這種被動型人才。
韓愈曾經説過:“孟東野啊,性情太耿介了,像個木頭人一樣,一點都不善於應酬。”
而木頭人心中,卻又藏着澎湃的情感。
孟郊的心路和氣質太接地氣了,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見過類似的人,反正我上學時就有好幾個這種同學。
2
年輕時,孟郊到嵩山隱居。
或許是為了遊學,或許是不想啃老......這些僅僅是我的猜測,具體原因沒有人知道。
因為在他的簡歷中,這段歷史只有幾個字:
“少隱嵩山,性介,少諧合。”
直到41歲那年,母親對孟郊説:“兒啊,你不如去參加考試吧,有了學歷找份工作,要不然我真的不放心你。”
在老母親眼中,不論兒子多大年紀,依然是需要自己操心的小孩子。
雖然孟郊已經41歲了。
他的詩文很好,但不善於和人交流,也沒有正經工作和穩定收入,以後他可怎麼辦呀?
母親希望兒子能有前途,再不濟也有份養家餬口的工作,要不然的話,她的心就一直懸着,放不下。
這是每一個母親都會有的心境。
孟郊沒有拒絕母親。
事實上,他可以心灰意冷、可以抱怨世界不公,卻唯獨不能拒絕母親的任何心意。
只有母親,長久的對他保持温暖和善意。
每次出門之前,母親都會在昏黃的油燈下給他縫補衣服,一針一針的縫,一句一句的叮囑,生怕兒子會凍着餓着。
累了就揉揉眼睛,用針腳捋一下花白的頭髮,然後繼續低頭,用密密麻麻的針線,把兒子的衣服做的結實一點。
衣服上的每一針、每一線,都包含着母親對兒子的掛念,和無微不至的關懷。
臨行前,母親還要嘮叨:
“兒啊,記得按時吃飯。”
“實在不行就回來,娘在家呢。”
可孩子大了,怎麼忍心留在家裏啃老呢,家裏再温馨、母親再牽掛,孩子出門以後就回不去了。
除非能夠衣錦還鄉。
所以母親讓孟郊去考試的時候,他義無反顧的就去了。既為報恩,也是為了讓母親安心。
“娘,我一定不會辜負你的。”
3
孟郊的奮鬥之路很艱辛。
他努力複習了很久,用過的習題冊和草稿紙能堆半人高,可結果很現實,沒考上。
再複習、再報名,依然沒考上。
連續兩次落第,讓孟郊真的絕望了,他付出的努力不比別人少,可命運卻從未垂青過他。
最重要的是,怎麼和母親交代?
人生過半,孟郊從未讓母親真正放心過,如果科舉失敗,他用什麼回報母親的多年付出。
雖然母親會説“回來就好”,可孟郊過不了自己這一關。
進士科發榜那天,孟郊沒睡好。
只要稍微睡着就會驚醒,就算夢到回家,也不知道如何面對翹首以盼的母親,哎,我真是沒用啊。
他當時自己説的:
本望文字達,今因文字窮。
影孤別離月,衣破道路風。
歸去不自息,耕耘成楚農。
本來希望用文字安身立命,如今卻因為文字而窮困潦倒,要不就算了吧,回老家當個農民也挺好。
這就是二次落第後,孟郊的心境。
絕望嗎?
就像現代考研的大學生,如果在自習室努力苦讀2年,手上磨出繭子,頭髮也稀疏了,依然沒考上心儀的大學,怎麼辦?
同學的譏諷、親戚的鄙夷,時時刻刻都在考驗他的心理素質。有的人可能會認命:“算了,找工作吧。”
能鼓勵孩子再考的家長,不多。
尤其是不富裕的家庭。
可孟郊的母親卻摸摸兒子的臉:“兒啊,再去考一次吧,你很優秀的。”
“好。”
公元796年,46歲的孟郊收拾行李,背起書包,再次穿上母親縫補的衣服,頂着花白的頭髮前往長安參加科舉。
同齡人都要當爺爺了。
他終於考中了。
韓愈在給孟郊寫的墓誌銘中説:“年幾五十,始以尊夫人之命,來集京師,從進士試。即得,即去。”
也就是説,他剛考中進士,沒有留在長安走門路,也沒有和同學們慶祝遊玩,就帶着喜報回家了。
孟郊忙着回家幹什麼?
當然是向母親報喜:娘,兒子考中進士了,您放心吧。
對了,他還寫了一首詩: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後人對這首詩有各種解讀,比如逛平康坊啊、小人得志啊、窮人乍富啊、想做官等等。
但我更願意相信,這首詩中的快樂,有一半是寫給母親的。
如果沒有母親的鼓勵和不放棄,就沒有孟郊的春風得意,所以他才會即得、即去。
母慈子孝,人間幸事。
4
4年後,孟郊終於得到溧陽尉的官職。
這個官職和父親做過的崑山尉一樣,都是縣公安局長,兩個縣也不遠,只相隔一個太湖。
他是一個文人。
而且是不善交際的失意文人。
孟郊不喜歡這個官職,也做不好溧陽尉的工作,於是經常跑到附近湖邊發呆、寫詩,導致工作都基本荒廢了。
可工作總要有人做啊。
縣令就找了一個人代理孟郊的工作,但是作為回報,他必須分出一半俸祿給實際做事的人。
本來只有月薪3000,一下成1500了。
別人做官可以發家致富,孟郊做官成了倒貼工資。
這點工資連養家餬口都困難,但孟郊還是把母親接到溧陽,親自奉養這個從未放棄自己的女人。
在路邊接到母親的那一刻,孟郊哭了:
“母親,兒子終於可以回報您了。”
也就是在此時,他寫下那首著名的《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心草,報得三春暉。
雖然孟郊的生活依然苦逼,沒有發家致富,也沒有出將入相,但對於母子而言卻是大團圓。
母親不求兒子有多大出息,只要生活穩定、身體健康,能照顧好自己的生活,也就放心了。
兒子呢?
雖然沒有大魚大肉,但自己掙來的粗茶淡飯,也絕不會少了母親一口。
最重要的是,孟郊有機會報答母親。
只有經歷過世事艱難,才能體會到母親的偉大,才知道有機會報答母親,是多麼難得的機會。
我有餘力,你尚未老。
説説容易,做起來多難。
5
父母健在,就是成年人最大的幸福。
不論多大年紀、混的好不好,在父母眼中都是長不大的孩子,需要照顧、需要操碎了心。
只要有父母的嘮叨,心裏就會覺得踏實。
哪怕只有粗茶淡飯,能夠親自奉養父母,也是孩子報答養育之恩的機會。
有多少老人家,沒有等到這個機會。
又有多少年輕人,始終得不到這個機會。
人生走到此時才會明白,什麼叫做“誰言寸心草,報得三春暉”,也才能讀懂什麼是養育之恩。
孟郊的父親早逝,卻能夠在52歲時重新做回孩子,並且有機會回報母親。
我覺得,這才是《遊子吟》中最珍貴的情感。
這也是孟郊最大的幸福。
他能在52歲時,再次聽到少年時聽過無數遍的嘮叨:
“兒啊,吃飯啦。”
這個熟悉的聲音,從未離他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