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熱資源豐富、土壤質量優良 雄安新區部分地質“家底”公佈

中新網北京11月21日電 (記者 龐無忌)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21日公佈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系列成果,包括工程地質、土地質量、地下水與地面沉降、地熱清潔能源、白洋淀生態環境等內容。

一是雄安新區地熱資源豐富,儲量大、温度高、水質好、易回灌,技術、經濟、環境可行條件下適宜規模化開發利用,可為打造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提供穩定安全的清潔能源供給。

調查成果顯示,雄安新區淺層地熱能廣泛分佈於地下0-200米,適合地埋管地源熱泵的利用,可利用資源量摺合標準煤400萬噸/年,能滿足約1億平方米建築物供暖、製冷需要。中深層地熱主要是地下熱水,集中分佈在雄縣、容城、高陽三個大中型地熱田地下600-4000米,熱儲層温度60℃-130℃,在採灌均衡條件下地下熱水可利用資源量為4億立方米/年,摺合標準煤346萬噸/年,可支撐供暖面積超過1億平方米。

二是雄安新區土壤環境質量總體優良,調查成果可為新區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建設用地規劃調整提供科學依據。雄安新區土地質量調查評價工作查明,起步區土壤環境質量總體清潔無污染風險,其中一等無污染風險的土地佔99.241%。調查新發現富硒耕地574公頃,主要分佈在容城縣南張鎮、小裏鎮等農田區。

三是雄安新區地下水質量總體良好且穩定,可為新區安全供水提供保障。調查顯示,雄安新區淺層地下水質量總體較好,深層地下水質量優良,富鍶地下水分佈較廣,絕大多數深層地下水和三分之二以上的淺層地下水符合飲用水質量要求。在容城西北部圈定的後備水源地靶區可為雄安新區應急供水提供保障。

四是初步構建起步區萬米深度內多尺度地下空間三維結構,助力“透明雄安”建設。地質調查工作在雄安新區起步區建立了地下200米深度範圍米級精度三維地質模型,評價了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條件和工程建設適宜性,並構建了起步區萬米深度範圍地下含水層、地下熱儲層、深部探測層等多層次、多尺度地下空間三維結構框架,有效支撐雄安新區地下資源開發利用,助力“透明雄安”建設。

五是初步查明白洋淀區淺部地質結構和滲透性,服務白洋淀生態修復。利用航空物探和118個地質鑽孔,初步建立了白洋淀區50米以淺地質結構模型,分析了砂層、黏土、淤泥等主要地層的空間分佈規律和滲透性,研究了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為白洋淀生態修復提供了基礎地質資料。

六是初步建成雄安新區自然資源環境綜合監測網,實現監測數據的在線集成和信息化服務。圍繞解決重大資源環境問題需求,初步建成的自然資源環境綜合監測網,實現了對地下水位、水質、土壤環境質量、林草濕空間分佈、地面沉降量和發育面積等指標的持續動態監測,同時依託“透明雄安”數字平台,基本實現了對全要素監測信息的查詢統計、綜合分析和預警服務。

2017年4月以來,中國地質調查局開展綜合地質調查。上述調查成果將全面支撐雄安新區規劃編制、實施、監督、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等。(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88 字。

轉載請註明: 地熱資源豐富、土壤質量優良 雄安新區部分地質“家底”公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