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一個德軍作戰師裝備多少“鐵拳”和“戰車噩夢”?答案在此

由 緱風彩 發佈於 綜合

二戰後期,蘇軍及盟軍坦克在戰場上除了要面對德軍坦克和反坦克炮等傳統對手外,還要警惕一個新的敵人,就是德軍大量列裝的單兵反坦克武器:“鐵拳”(Panzerfaust)和“戰車噩夢”(Panzerschreck)。前者是萊比錫HASAG公司於1942年開發的一次性反坦克榴彈,後者是德軍受美軍“巴祖卡”啓發開發的可多次使用的反坦克火箭彈發射器,兩者都採用了成形裝藥原理,利用高温金屬射流穿透裝甲。

■1944年夏季諾曼底戰役期間,一個德國傘兵的反坦克小組從一輛被擊毀的美軍“謝爾曼”坦克旁經過,注意傘兵們同時裝備了“鐵拳”和“戰車噩夢”。

“鐵拳”有多種型號,射程30~150米,穿甲厚度140~200毫米;“戰車噩夢”射程150米,穿甲厚度160~230毫米,精度較“鐵拳”更好。這兩種武器雖然射程較近,但威力十足,由步兵攜帶,靈活隱蔽,在複雜地形和巷戰中的威脅甚至要勝過坦克和反坦克炮,在戰爭後期成為德軍裝備數量最多,使用最廣泛的反坦克武器,“鐵拳”產量高達825萬枚,“戰車噩夢”產量近29萬具。那麼,這兩種武器的具體裝備和編制情況是怎樣?本文就談談這個話題。

“鐵拳”的列裝

1943年7月,少量試生產的鐵拳30(根據使用彈頭的尺寸分為兩種型號)被送往東線接受實戰測試,毫不奇怪,威力更強的鐵拳30(大型)作戰效果更好。同年8月,HASAG公司開始向軍方交付量產型“鐵拳”,相應的作戰技術手冊於9月發佈,同年秋季這種新型武器開始列裝東線德軍部隊。1943年10月,“鐵拳”開始大範圍地用於反坦克戰鬥,當月消耗量為500枚,到11月增加到3800枚,到12月暴增至20600枚,由此可見其作戰效能迅速得到了前線部隊的認可。

■今日保存在芬蘭赫爾辛基軍事博物館內的“鐵拳”實物。

儘管“鐵拳”的裝備數量和範圍持續增長,但在德軍的部隊編制裝備表中並沒有規定具體的裝備編制數量,因為作為一次性使用的武器,“鐵拳”被德軍視為同手榴彈一樣的消耗性彈藥,而非步槍、火炮等可重複裝填發射的武器。那麼德軍後勤部門按照什麼標準向前線配發“鐵拳”呢?答案是按照彈藥基數。德軍將“鐵拳”計入消耗性彈藥,也規定了相應的彈藥基數。德軍的彈藥基數是以平均強度作戰三日或高強度作戰一日的彈藥消耗量為標準制定的。

■一名德軍士兵在演示發射“鐵拳”的操作動作,通過豎起的表尺瞄準,按動發射管上方的扳機即可擊發。

“鐵拳”作為一種主要供步兵使用的反坦克武器,步兵部隊是主要裝備對象,德軍規定步兵師配發“鐵拳”的基數為2000枚,平均每個步兵連36枚。裝甲部隊由於本身具有較強的反坦克能力,“鐵拳”的配發基數較少,裝甲師為1000枚,裝甲擲彈兵師為1500枚。除了一線作戰部隊外,“鐵拳”還被配發給通信、運輸、安保等後方部隊,通常按照每個營60~70枚的比例發放。但是,彈藥基數主要是便於後勤供給的記錄,並非固定的裝備數量。在實戰中,根據戰鬥情況的不同,“鐵拳”的配發數量常有變化,比如戰線側翼的部隊可能配發0.5個基數,而位於戰線中央的部隊會配發3個基數的“鐵拳”。

■1943年秋冬,東線德軍部隊的一名軍士在向士兵們講授“鐵拳”的使用方法。

蘇軍直到1943年底才意識到“鐵拳”這種新式武器的存在。1943年12月底,烏克蘭第2方面軍近衞第30步兵軍的一份作戰報告首次提及,在戰鬥中遭遇“火箭推進的帶有鋁熱劑的反坦克榴彈”。蘇軍高層隨即要求前線部隊注意繳獲這種武器,並在審訊戰俘時刺探、蒐集相關的情報。盟軍方面對於“鐵拳”的第一份情報來自1944年1、2月間意大利戰場的作戰報告。就總體而言,“鐵拳”優先裝備東線部隊,而西線德軍部隊大多在1944年6月諾曼底登陸後才開始大量配備“鐵拳”。

■兩名肩扛“鐵拳”的德軍裝甲擲彈兵,攝於1944年,當時“鐵拳”已經是德軍步兵最重要的反坦克武器。

“戰車噩夢”的列裝

由於火箭彈推進劑的技術問題,“戰車噩夢”的裝備要略遲於“鐵拳”。1943年10月5日第一批“戰車噩夢”交付部隊進行測試,次月正式列裝。與“鐵拳”的實戰情況相仿,“戰車噩夢”的使用頻率在數月間迅速增加,1943年10月的火箭彈消耗為200枚,到11月間增至1300枚,12月驟增至8300枚。與打完即可丟棄的“鐵拳”不同,“戰車噩夢”可以重複裝填發射,因此與其他槍炮一樣被計入部隊編制裝備表中,規定了具體編制數量。最初,這種新型反坦克武器首先配備給專門組建的反坦克部隊。

■德軍“戰車噩夢”反坦克火箭筒及其彈藥。

為了加速“戰車噩夢”在東線部隊中的裝備進度,德國陸軍總司令部在1943年9月下令組建一種使用“戰車噩夢”遂行反坦克任務的特殊部隊,即摩托化裝甲驅逐營(Panzerzerstörer-Bataillone (mot.)),首批組建10個營,番號為第470~479營,後續又建立了6個營,其中第485、486營於1944年秋季被部署到西線戰場。根據編制表,每個裝甲驅逐營裝備216具“戰車噩夢”,每具配發火箭彈10枚,這也是固定的彈藥基數。每營下轄三個連,每連裝備54具發射筒和540枚火箭彈,三個連共有162具發射筒和1620枚火箭彈,餘下的發射筒和火箭彈作為後備。

■進行射擊實驗的德軍“戰車噩夢”火箭筒,早期型火箭筒沒有防盾,射手佩戴防毒面具操作,防止尾焰灼傷面部。

第一批10個裝甲驅逐營於1943年底部署到東線戰場上,作為新型部隊其指揮層級很高,由集團軍羣司令部負責調配使用,其中南方集團軍羣、北方集團軍羣和中央集團軍羣各有3個營,A集團軍羣有1個營,後來被逐漸分散下放到集團軍一級,通常每個集團軍配置一個營,它們的主要任務是在蘇軍發起坦克突擊時迅速建立一道反坦克屏障,遲滯蘇軍的進攻步伐。然而,由於“戰車噩夢”的產量不足,直到1944年初前線各裝甲驅逐營都面臨裝備短缺的困境,大多數部隊只有不足編制數量一半的火箭筒,只能使用裝備數量較大的“鐵拳”填補缺額,比如在烏克蘭作戰的南方集團軍羣的裝甲驅逐營就是如此。然而,裝甲驅逐營的實戰表現並不顯著,因此在1944年中陸續被解散。

■後期型火箭筒加裝了一塊防盾,防止火箭彈尾焰,由於加大了重量,實戰中常常被拆去。

除了裝甲驅逐營外,“戰車噩夢”也被有選擇地配發給步兵師和其他部隊。在1943年秋季,每個師只能分配到25具火箭筒,而每個野戰集團軍只有100具。隨着新的部隊編制裝備表逐步實施,更多的部隊開始得到這款新武器,配置數量也漸漸增多。在步兵團層級,“戰車噩夢”通常配屬於第14連,即反坦克連,下轄三個排,一個排裝備6門Pak 40型75毫米反坦克炮,兩個排各裝備18具火箭筒,全團共計36具。到1944年秋季,在1944型國民擲彈兵師的編制序列中,“戰車噩夢”的裝備數量為72具。1944年底至1945年的德軍步兵團大多縮編為兩個營,每營裝備35具火箭筒,另有13具配置於其他單位,全團裝備數量達到83具。

■一位德軍士兵手持一枚88毫米火箭彈在戰壕內待命,一具火箭筒的標準備彈為10枚。

在裝甲師和裝甲擲彈兵師中,“戰車噩夢”主要裝備裝甲擲彈兵部隊。根據1943年11月的編制裝備表,裝甲擲彈兵營的每個步兵班配置1具火箭筒,重武器連配備4具。令人困惑的是,在1944年4月的編制裝備表中,“戰車噩夢”從裝甲擲彈兵部隊的編制序列中消失了,據推測有可能裝甲部隊配備的反坦克炮數量較為充足,對單兵反坦克武器的需求相對較低,加上“戰車噩夢”產量不足,因此優先配置步兵部隊。但是,在1944年11月的編制表中“戰車噩夢”再次裝備裝甲擲彈兵部隊,每個裝甲擲彈兵連編有一個反坦克班,包括一名班長和三個雙人小組,裝備3具火箭筒,每組1具。需要注意的是,編制數量與實際裝備數量始終存在差距,很少有部隊能夠得到足額的火箭筒。

■一位德軍軍官在指導部下使用“戰車噩夢”,手持一枚火箭彈作為教鞭。

蘇軍在1943年底俘獲了德軍第16集團軍第58步兵師的一名士兵,在審訊中首次獲知“戰車噩夢”的裝備情況。相對東線部隊,德軍西線部隊列裝“戰車噩夢”或“鐵拳”的優先度較低,在1944年6月諾曼底登陸時,駐守“大西洋壁壘”的德軍靜態守備師基本沒有裝備這兩種新型武器,但部分野戰步兵師已經裝備“戰車噩夢”,比如駐聖納澤爾地區的第275步兵師下轄的三個步兵團中,每團裝備34具火箭筒,總共102具。

■隱蔽在灌木叢中的德軍反坦克火箭筒小組,包括一名射手和一名裝彈手。

步兵裝甲獵手

對於德軍步兵而言,“鐵拳”和“戰車噩夢”的裝備極大增強了單兵反坦克能力。相比之前使用的反坦克步槍、反坦克手榴彈、集束炸藥包等武器,“鐵拳”和“戰車噩夢”的威力和可操作性都明顯提升,使德軍步兵能在相對較遠的距離上隱蔽地給予裝甲目標緻命一擊,而不必冒險接近到坦克跟前發起攻擊。

■威龍出品的德軍傘兵反坦克小組兵人模型封繪,可見同時裝備了“鐵拳”和“戰車噩夢”。

隨着“戰車噩夢”和“鐵拳”的普遍列裝,在東西兩線湧現出越來越多的“步兵坦克殺手”,這一點從獨力擊毀坦克臂章頒發數量的增長情況就可以得到印證。這項勳獎設立於1942年3月,以表彰那些使用近戰武器獨自擊毀敵軍坦克的德軍官兵,有銀質和金質兩種,每擊毀1輛坦克就可獲得一枚銀質臂章,累計擊毀5輛坦克即可獲得一枚金質臂章。從1942年3月到1944年5月,德軍頒發了約10000枚獨力擊毀坦克臂章,而從1944年6月到1945年4月頒發數量就超過8400枚!有趣的是,“戰車噩夢”通常由兩人操作(一名射手加一名裝彈手),被視為班組武器,因此獨力擊毀坦克臂章起初不授予火箭筒射手,但德軍在1943年12月18日修改了規則,火箭筒射手同樣有資格獲得這項榮譽。

■德軍獨力擊毀坦克臂章實物,分為金質(上)和銀質(下)兩個級別。

即便使用“鐵拳”和“戰車噩夢”攻擊敵軍坦克,風險依然很大,畢竟交戰距離基本在100米以內,而且這兩種武器都有一個明顯的缺陷,即發射時會產生明亮的尾焰和大量煙霧,導致暴露位置,容易遭到敵軍的火力壓制。基於近距離反坦克戰的難度很大,獨力擊毀坦克臂章的含金量也相當高,能夠獲此殊榮的都是百戰勇士。在二戰時期,德軍總共頒發了18451枚獨力擊毀坦克臂章,有421名德軍官兵還得到了金質臂章,而他們當中不少人都是使用“鐵拳”獵殺鋼鐵猛獸。

■正在裝彈的德軍反坦克火箭筒小組,可見射手和裝彈手右臂上都佩戴着擊毀坦克臂章。

關於德軍步兵中的頂尖坦克殺手,後世留下的資料非常稀少,大部分情況下只能通過戰時遺留的照片來判斷戰績,但是在黑白照片上銀質和金質臂章不易分辨,容易造成誤判,因此這些“坦克殺手”的實際戰績很難確認。在過去很多年中,普遍認為獨力擊殺坦克戰績最高的是來自第7裝甲擲彈兵團第10連的京特·維岑茨中尉,有資料稱他獲得了4枚金質臂章和1枚銀質臂章,總計擊毀了21輛坦克。然而,戰後維岑茨本人表示自己的實際擊毀數字只有7輛。

■京特·維岑茨中尉最著名的留影,右臂上佩戴着7枚擊毀坦克臂章,他同時還獲得了騎士十字勳章。

根據後來披露的歷史資料,德軍中獨力擊毀坦克最多的人可能是海因裏希·朱布羅德少尉,他於1918年11月2日出生在巴伐利亞的格里斯海姆,1940年2月1日入伍開赴東線作戰,1942年12月因功提升為預備役少尉,到1943年夏季,朱布羅德已經獲得了二級、一級鐵十字勳章和銅質近戰勳飾。1944年底,朱布羅德作為第189步兵師第1213擲彈兵團的一名連長,在法國東北部科爾馬地區參加了與法軍的戰鬥。從1944年12月到1945年1月,朱布羅德在戰鬥中使用“鐵拳”確認擊毀了11輛坦克,其中4輛是在一天內擊毀的,於1945年1月18日獲頒騎士十字勳章。此後,朱布羅德又擊毀了2輛坦克,將戰績提高到13輛,但在1月底陣亡於萊茵河左岸的慕岑海姆。

■這是筆者目前唯一能找到的朱布羅德少尉的照片,據信他使用“鐵拳”擊毀了13輛坦克。

結語

“鐵拳”和“戰車噩夢”代表着二戰時期單兵近戰反坦克武器的最高水平,尤其是“鐵拳”,由於構造簡單,易於製造,操作簡便,威力足夠,用後即棄,得以在短時間內大量生產,廣泛裝備。除了被軍隊裝備使用外,戰爭末期還是包括人民衝鋒隊在內的各種民兵武裝的主力裝備,上至白髮老翁,下到弱冠少年,甚至連婦女都能操作“鐵拳”攻擊蘇軍和盟軍坦克,實在稱得上是真正的“國民兵器”。但是,無論“鐵拳”,還是“戰車噩夢”,對使用者來説都是極為危險的,需要極大的勇氣和高超的技巧才能保證完成攻擊的同時仍能全身而退,實際上很多訓練不足的士兵或平民都很難在完成發射後逃脱對手的火力反擊。“鐵拳”和“戰車噩夢”的大量裝備恰恰反映了戰爭後期德軍反坦克炮、裝甲車輛日漸匱乏的窘境。

■二戰末期裝備“鐵拳”的人民衝鋒隊員。“鐵拳”易於製造,操作簡便,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國民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