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本報記者 矯 陽 通訊員 鮑 鑫
“軌道車,太行山隧道350號絕緣子沖洗完畢,請向瓦塘方向348號移動!”“軌道車司機明白!”2月22日8時20分,在漆黑的太行山隧道內,董富科藉着安全帽上的頭燈,一邊用高壓水槍沖洗接觸網絕緣子上的粉塵,一邊用對講機指揮軌道車有序前進。
35歲的董富科是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安陽綜合段壺關車間的供電負責人,他和11名同事一起,負責瓦日鐵路長子南至紅旗渠間兩站三區間179.2公里接觸網設備的維修維護工作。
瓦(塘)日(照)鐵路是世界上第一條按30噸軸重標準建設的重載鐵路,是我國東西部重要的煤炭資源運輸通道,年均通過貨物列車超過1.8萬對,年均運量超過8000萬噸,其中煤炭約6400萬噸。
董富科和他的同事負責的管段,溝壑交織、橋隧相連,僅隧道就有11座,隧道內累計96.6公里。其中,全長18.2公里的太行山隧道成為最難啃的“硬骨頭”。
當列車通過隧道時,空氣的快速流動極易把車內散裝的煤粉吹附在隧道內接觸網的絕緣子上,若不及時清洗,就會導致污閃跳閘等問題發生。
“今年春節我們都守着隧道過年。”除夕晚上,董富科帶着團隊堅守工區,吃完熱餃子即準備次日乘機車巡視檢查。
春節以來,氣温驟降,隨着貨運和電煤運量急劇增多,絕緣子上的粉塵也會越來越厚,每次作業,職工們都要在隧道里經歷兩個多小時的“封閉戰鬥”。
“原來用過抹布、噴水壺、小型清洗機,現在用高壓水槍,算起來應該算是第四代清洗設備了。”董富科説,為提高作業效率,沖洗組參與設計了可容納60噸水的水罐高壓清洗設備,前後有4個不同射程的高壓水槍,可同時進行上下行接觸網絕緣子的沖洗作業,大家很形象地稱這套設備為“水炮”。
“作業效率是之前的9倍。現在每小時可沖洗5公里,意味着可以通過更多的列車,運送更多的煤炭。”董富科説,清洗作業的“天窗”時間非常有限,進隧道作業就像上戰場打仗,必須全神貫注、爭分奪秒。
“隧道氣温冬季經常低於0℃,由於高壓水槍水壓大,水流衝擊到絕緣子上後水珠四處飛濺,和着煤灰一起流下來,就像是一場煤灰雨。”25歲的喬少康初入職鐵路最嚮往的崗位是“穿着鐵路制服的服務崗位,藍領數控科技化的操作崗位”。作業時,他必須戴上防護面罩和護目鏡並穿上雨衣。但每次作業下來,防護面罩換出來的過濾棉芯還是會沾上厚厚的一層粉塵。每次沖洗作業,他需要不停地上下晃動手臂,以確保水流掃射不留死角。所以每次作業結束後,他往往累得連手臂都抬不起來。
“改進後的水炮效率高,但絕緣子不規則,裏面很多溝槽不容易清洗,這就需要攀爬到5米多高的接觸網作業車升降平台上,用小噴壺、洗潔精和抹布進行局部重點清理,以確保絕緣子‘一塵不染’。”喬少康説,雖然藉助科技設備已經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對於死角的污漬,還要使用專門的清洗設備和工藝進行清除。
“等我工作經驗豐富了,還要繼續設計出專門清洗不規則絕緣子的設備,用科技提效率、用科技保安全、用科技保暢通,讓鐵路一線職工少受苦少受累!”如今已是團隊技術骨幹的喬少康説。
面對大山帶來的寂寞和乏味,這12名鐵路隧道設備維修工表示,每當走出隧道,看到一列列滿載電煤的火車呼嘯而過,想到能為千家萬户帶來光明和温暖,就感到工作生活特別精彩。冬日裏,他們橘紅的工裝,為巍巍太行山塗上了一抹温暖的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