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空襲前一天,《紐約時報》這篇文章意味深長

由 万俟傲白 發佈於 綜合

  據法新社華盛頓26日報道,五角大樓發言人約翰·柯比在一份聲明中説:“根據總統拜登的指令,美軍今晚(25日)早些時候對敍利亞東部伊朗支持的好戰組織使用的基礎設施發動了空襲。”

  就在這起空襲發生的前一天(24日),美國《紐約時報》網站發表了一篇美國昆西負責任治國研究會大戰略處負責人史蒂芬·沃特海姆的文章,題為《美國沒有“回來”,美國人不應想當然》,全文摘編如下:

  拜登總統在他上任以來發表的每一次重大外交政策講話中都會這樣説:“美國回來了。”他的意思是要恢復他所認為的、但被他的前任所玷污的全球領導地位的本質——即美國與盟友一道“為我們共同的價值觀而戰”。所以,“回來”就是美國以“民主”、“人權”和美國方式的名義尋求號令世界。

  拜登宏大願景仍令人不安

  經歷了唐納德·特朗普執政的4年後,迴歸熟悉的習慣的衝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些習慣——尤其是以道德來美化一個國家在軍事主導地位的做法——已經被證明是具有破壞性的。重要的是,拜登政府是否真的會讓美國——也就是第一軍事大國和第一軍火交易大國——在世界上變得不那麼暴力。在這方面,無論拜登的言論或外交行動多麼高尚,他更宏大的願景——即美國把全球劃分為附屬的盟友和越來越多的敵人並把負擔轉嫁給它們——仍然令人不安。

  “自由國際主義”是災難根源

  美國版的“自由國際主義”——即以所謂“自由價值觀”為由在全球建立起的軍事主導權——仍然是數十年外交政策災難的主要根源。除非拜登挑戰這個前提,否則在當今這個競爭更加激烈的世界裏,他將重蹈覆轍。

  小布什在準備發動入侵伊拉克的侵略戰爭時宣稱:“我們將承擔捍衞人類自由、抵禦暴力和侵略的責任。”數十萬伊拉克人為此付出了生命代價。

  和現任總統一樣,貝拉克·奧巴馬上任時也因為與前任劃清界限而受到稱讚。他甚至在2012年宣稱:“美國回來了。”但是,儘管經常拒絕要求美國干預的呼籲,奧巴馬在第一個任期內卻沒有做到不發動一場災難性的軍事冒險行動。這次行動——以人道主義作為理由並得到多邊的支持——旨在防止利比亞發生大屠殺。奧巴馬解釋説,袖手旁觀會“玷污世界的良心”。干預最終拖長了利比亞的內戰,導致政權被推翻,引發混亂、恐怖主義和奴役。從更大的範圍説,奧巴馬是用無人機和特種部隊在大中東地區擴大和簡化了戰爭,但發動戰爭是永恆的。

  在華盛頓,美國犯下的罪行並沒有玷污多少良心或事業。外交政策精英們在為取得軍事主導地位尋找合理理由方面表現出了更多的聰明才智。

  “自由民主”可信度岌岌可危

  以自以為是的道德觀美化軍事實力的做法不僅導致一個又一個政策失敗,而且玷污了被強權政治強徵來當做藉口的理想。 在傳播美國式自由的“十字軍東征”中,總統們使所謂“自由民主”的可信度岌岌可危。

  在特朗普之後,美國人一定不能允許自己的國家以高尚的理由為名來做壞事。美國沒有“回來”,我們不應該希望它這樣“回來”。

  拜登總統應該堅決打破特朗普之前的現狀。他下令對美國的駐軍進行審查,他應該利用這次審查把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大約20萬軍人中的許多人召回國,從而使美國從地區爭端中抽身。今年5月,他可以成為一位結束美國在阿富汗的戰爭、遵守撤軍協議的總統。接着,他應該逐步結束反恐戰爭。

  拜登以及新一代領導人的任務不是恢復美國在世界的領導地位,而是在世界的新位置上領導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