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悦讀 | 跨越時空的建築之美

2021年伊始,廈門的氣候依然温暖如春,處處綠樹紅花。

在廈門篔簹湖,正遇漲潮時分。納潮閘打開,湖水流淌、魚兒跳躍。放眼望去,白鷺在湖面懸停,俯衝捕食,又振翅一飛而起。

“咔嚓!”守候多時的攝影達人彭志偉連按快門:“白鷺懸停捕食,是廈門的特色風景!”

火車·悦讀 | 跨越時空的建築之美

xiamen

白鷺作為廈門的市鳥,是和平、祥和的象徵,亦有騰飛、翱翔之意,白鷺元素幾乎遍佈廈門這個城市的每一寸肌理。

很少有哪個火車站像廈門站這樣,與一座城市骨肉相連,將一座城市的元素體現得如此淋漓盡致。

廈門站的站房外形猶如白鷺般舒展柔美,展開的雙翼呈現歡迎之勢;玻璃幕牆線性元素的流暢與緊湊,仿若流淌着動聽韻律的琴絃;石材構成的基座部分堅實有力,隱喻着高鐵運輸的安全可靠。

火車·悦讀 | 跨越時空的建築之美

進入寬敞明亮的進站廳,層層疊疊的豐富空間迭次展開,如同熱情好客的廈門人精心裝點的城市客廳。隨着扶梯的升高,映入眼簾的是接近純白色的候車大廳,空間通透、純淨、靈動。大廳中堅實而不失輕巧的柱子與宏偉簡潔的拱頂完美結合,候車大廳兩側如船舷般漂浮在空中的商業夾層挑台舒展、輕靈。

火車·悦讀 | 跨越時空的建築之美

佇立在廈門站面前,亦或撲入它的懷抱,海洋城市的浪漫飄逸、白鷺展翅的舒展流暢、凝固的音樂般的美妙韻律,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心胸為之一闊、精神為之一振。

站在一座穿越時間的建築前,人們得到的不僅是美學的滿足,還能穿透時間的迷霧看見歷史的痕跡。正如俄國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果戈裏説:“建築是世界的年鑑,當歌曲和傳説都緘默的時候,只有它還在説話。”

火車·悦讀 | 跨越時空的建築之美

建築,超越時間和媒介的限制,可以長久、直接地震撼人類的心靈。70多歲的老鐵路人蔣明生每次來到廈門站都會逗留許久,聽一聽悠長嘹亮的風笛聲,沉睡在歲月深處的嬗變歷程,在他的腦海中泛起浪花。

火車·悦讀 | 跨越時空的建築之美

與如今堪稱藝術品的廈門站相比,問世之初的車站可謂“寒酸”。1958年,鷹廈鐵路開通運營,福建省擁有了第一條出省大通道。蔣明生老人表示,當時的廈門站總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僅有一排全木結構的站房、一個站台、一對列車,候車廳是一個木頂棚。

火車·悦讀 | 跨越時空的建築之美

1957年通車時的廈門站

然而,就是這樣一座車站,讓廈門不僅有鼓浪嶼的波浪,而且增添了鏗鏘有力、威風凜凜的火車轟鳴聲。

當時的廈門也同樣“寒酸”。1986年到廈門工作的曲巧妮表示,那時,湖濱北路、湖濱南路還是坑坑窪窪的土路,汽車寥寥無幾,三輪車是大街小巷的主角。後來,24個座位的小巴士貫穿於城市之中,隨叫隨停沒有固定站點。然而,市民逛街購物只有中山路一個去處。

1980年10月7日,廈門經濟特區的設立掀開了改變城市命運軌線的嶄新一頁,也摁下了廈門站“版本”更迭升級的快進鍵。

火車·悦讀 | 跨越時空的建築之美

廈門站老照片

1983年5月,廈門站迎來第一次全新改建。這次改建後,總面積達到8000多平方米,站房也從木質結構變為鋼筋混凝土,此後20年間相繼進行了數次加層和裝修改造。

火車·悦讀 | 跨越時空的建築之美

2007年時的廈門站

2010年4月26日,伴隨着福廈鐵路的開通,總建築面積10.9萬平方米的廈門北站投入使用,廈門開啓了一城兩站的新紀元。廈門站開行旅客列車從之前的16對猛增至41對,平均每13分鐘就到達或出發一趟旅客列車。2012年,廈門站啓動了最大規模的改擴建工程,2016年1月新站房盛裝出場。主站房總建築面積2.76萬平方米,是此前的3倍多。

火車·悦讀 | 跨越時空的建築之美

廈門站與這座城市骨肉相連,相依相偎,在時代大潮中共同拔節生長。這個城市的肌肉日漸健碩、身姿日益挺拔、顏值越來越高。

時間和數字,忠實地記錄着這片土地上的滄桑鉅變。

旅人如織,列車疾行。時光彈指一揮間,老一代鐵路人花白了頭髮,而廈門站猶如青春美少年,正展現着勃勃生機。

文字:張貴鋒 萬宇

圖片:丁波 萬宇

編輯:蔡晶晶

【來源:人民鐵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00 字。

轉載請註明: 火車·悦讀 | 跨越時空的建築之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