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常聽説某某人很痴情,單相思某女神某男神幾年幾年,那時總會感嘆愛情的偉大,能令一個人迷戀另一個人到不可自拔的地步。
可是隨着年紀越來越大,也更能從不同角度思考事情,迷戀一個接觸並不多的人,甚至到達如痴如醉的地步,多半迷戀的並不是這個真實的人,而是迷戀者自己投射到被迷戀者身上的幻象。
為什麼會產生迷戀?
迷戀源自愛的缺失,歸結到我們的內心可以解釋為:理想異性與現實異性的關係。
我們小時候都會被撫養者所照顧,照顧我們的異性撫養者是現實異性,如果小時候這個撫養者讓我們不滿意,我們又無力反抗,會在內心勾勒一個理想異性的模型。
如果兒童期被異性父母照顧很好,則我們不會花太多力氣幻想理想異性。
但如果童年期存在被忽視、被遺棄、被否定的經歷,這時我們為了逃避現實,會花費大量力氣幻想理想異性,並且會在一步步長大成長的過程中,一點點填充自己渴望的理想異性的樣子。
所以才會有人戀愛後對朋友講,“他完全符合我的理想標準”,這其中的“理想標準”不就是長大的過程,一遍遍在內心頭腦中描摹出來的嗎?
一個人對理想異性的痴迷,與自己的現實異性有關,一個人從現實異性那裏得到的愛越少,愛的缺失越嚴重,則他內心的理想異性對他而言也越重要,理想異性與現實異性的差異也越大。
差異是迷戀的根源。曾聽人講他對理想伴侶的描述,會發現他幾乎用盡各種美好的詞彙,把這些統統放到一個女子身上,而他所迷戀的這個女子,我們都認識,並不是所描述的樣子。
他對這名女子的理想化,恰恰代表了他內心深處對理想異性的渴求。
如果説單方面的內心描摹,並不足以讓我們對一名異性,產生強烈的衝動,那麼當理想異性與現實異性所結合,往往能刺激出更強烈的情感。
迷戀背後另有深意。我們之所以會對一個素昧平生的人產生強烈的情感,一般總因為這個人強烈牽動了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關係,也就是這個理想異性與現實異性的關係。
不管小時候曾遭受現實異性多少不滿、不屑、鄙夷,我們內心仍舊對他們有強烈的愛,這份愛成人後被放入潛意識中,當一個人身上同時糅合了理想異性與現實異性的特質,才能喚醒最強烈的迷戀。
經過這樣的講解,可能很多人會認為被迷戀,被一個人熾熱的愛所包圍,似乎是一件挺幸福的事。
一個成熟的有智慧的人,也許剛開始會因為被迷戀感到驕傲,但他能很快冷靜下來,因為他內心知道自己是一個有血有肉,真實存在優點也存在缺點的人,而被人視作神,被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那麼這個人一定看不到真實的自己。
異性之間的關係分為兩種,一種是“我與它”,另一種是“我與你”,當我們過度迷戀一個人,有可能是將這個人當作實現目標的工具,這種關係是“我與它”的關係。
將自己當成唯一的主體,把對方當成客體,迷戀者迷戀的時候,有多麼“忘我”,當他有一天打碎“幻象”,看到真實的被迷戀者後,也就會有多麼“忘你”。
當然,有的迷戀並不屬於上述條件,極度的迷戀者也有可能迷戀一輩子,過度的迷戀導致迷戀者成為感情中的“舔狗”,無條件聽從被迷戀者的指示,沒有自我。
還有可能被迷戀者在這段情感關係中,根本感受不到真愛的存在。
當迷戀者最開始遇到符合理想異性與現實異性的被迷戀者時,會給予被迷戀者濃烈的愛,經過迷戀者的狂轟濫炸,被迷戀者最開始會很感動,感嘆自己遇到真愛。
可是過不了多久,被迷戀者就會發現迷戀者對真實的自己不感興趣,甚至迷戀者對自己越狂熱,被迷戀者反而越感到孤獨。
最後這段關係只能走向結束。
遇到對的人不易,且行且珍惜。漫長相守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讓愛情走到最後。努力過,付出過,妥協過,包容過。不忘初衷,為愛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