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領導人28日通話,美國眾議長佩洛西究竟會不會“訪台”,引發關注。台灣省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副教授譚偉恩接受香港中評社訪問表示,美方有強調一中政策不變,並無意改變美陸台關係現狀,而事後主流媒體及官方訊息都無法確認佩洛西“訪台”與否,顯示其成行的幾率頗高。
譚偉恩解釋,美國總統拜登近來聲望低迷,衝擊民主黨年底的選情,因此尋求提振聲勢的方法就是在外交關係上展現強勢。基於該考量,佩洛西不僅是最適合的民主黨人選,以“出訪”台灣地區作為亞洲之行的其中一站,是“相當理性又上算”的策略。
譚偉恩説,1997年時任美國眾議長的金瑞契(Newt Gingrich)雖曾“訪台”,但當時他先去了中國大陸,而且出訪的目的是因為台海危機的爆發。彼一時、此一時,現在佩洛西來台的意義與金瑞契當時的情況迥不相同。此外,金瑞契1997年“訪台”時雖然是眾議長身分,但屬於共和黨籍,與時任民主黨籍美國總統克林頓黨派對立,因此金瑞契訪台的主要目的是以“和事佬”的角色在兩岸間穿梭。相較之下,佩洛西和現任美國總統的黨派一致,出訪台灣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國內選戰。
譚偉恩進一步指出,民主黨目前在美國的聲勢低迷,特別是許多民調對拜登執政滿意度不佳,甚至考慮不讓拜登繼續代表民主黨競選連任,所以幾乎是負評大於正評。在這個情況下,佩洛西相較於拜登,不管在資歷、輩分以及在國會的協商能力,都是最適當代表民主黨出訪亞洲的人選,而且可以扭轉民主黨目前的劣勢。
譚偉恩認為,佩洛西“訪台”無論對民主黨本身的期中選舉,還是對佩洛西個人政治舞台,都是加分,且成本低、效果顯着,而“訪台”行程相關的代價或苦果最後是由台灣承擔。
另據報道,對於佩洛西可能“訪台”,國民黨“立委”費鴻泰向香港中評社表示,此事比1996年台海危機更嚴肅,希望中美趕快想辦法拆掉這個引信,不要最後苦果由台灣來承擔,這很不值得。
費鴻泰指出,很多熟悉兩岸的人就講,這是不是自1949年以來台海最大的危機?一處理不好,都可能會面臨到戰爭的狀況,現在可能已經是戰爭的邊緣,我們不可以掉以輕心看待。(薛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