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車水裏尋鄉愁

牛車水裏尋鄉愁

新加坡牛車水的史密斯街充滿煙火氣。新加坡旅遊局供圖

作為世界上除中國之外唯一華人佔多數的國家,新加坡華人佔比超7成。熟悉的面孔,親切的中文,中國人走在新加坡街頭並不會感到陌生。從19世紀起,華人就開始浩浩蕩蕩下南洋,“龍獅之緣”也由此展開。

在新加坡尋覓“龍獅之緣”,作為海外中華文化座標的唐人街可謂首選。與其他國家不同,新加坡唐人街有個特別的名字:牛車水。這源於早期華人移民多以牛車運水,從一個側面展現出中國人吃苦耐勞的性格。往昔的牛車水,是下南洋、謀生計的華人開闢的聚居地。如今的牛車水,鱗次櫛比的同鄉會館,老字號的中藥鋪,熱鬧的食肆……滿街中文招牌、大紅燈籠,最能展現華人社區的煙火氣。

“潮州粿條福建面,廣府叉燒海南雞,北方水餃湖南辣……”當地歌謠中對中華美食如數家珍,令人深切地體會到味蕾中的鄉愁牢牢牽絆着牛車水乃至新加坡華人的心。有新加坡詩人寫道:“我的老家曾經在那裏,我的味蕾還停留在那裏,我在那裏習得方言口語的咿咿呀呀,我的童真依舊懵懵懂懂根植在那裏。”

與各國唐人街相比,新加坡的牛車水更顯多元文化的包容之美。在這個華人街區,印度的馬裏安曼興都廟、詹美回教堂與恢弘的佛牙寺龍華院一道佇立;摩肩接踵的人羣中,身着印度“紗麗”和馬來“可巴雅”的身影來來往往。華裔、馬來裔、印度裔,乃至阿拉伯人、斯里蘭卡人、尼泊爾人、巴基斯坦人……不同族裔在此和諧相處。這不僅源於新加坡深入人心的平等理念,也得益於牛車水華人開放包容的心態。

新加坡還有許多“龍獅之緣”的印記,比如孫中山南洋紀念館(晚晴園)。晚晴園原名明珍廬,1905年由富商張永福買下,原本為其母親頤養天年之用,因此借唐代詩人李商隱詩句“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中“晚晴”二字,改名為“晚晴園”。隨後,孫中山在此建立了同盟會南洋支部。1994年,晚晴園正式被列為新加坡國家歷史古蹟,並於1996年正式更名為孫中山南洋紀念館。在這裏,人們可以追憶百年前孫中山在新加坡的革命事蹟,緬懷那一段風起雲湧的崢嶸歲月。

(海外網 吳正丹整理)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08月09日 第 08 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74 字。

轉載請註明: 牛車水裏尋鄉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