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間26省份耕地減少,如何端牢中國“飯碗”?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城市進化論 (ID:urban_evolution),作者:吳林靜,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中國14億人口,每天一張嘴,就要消耗70萬噸糧、9.8萬噸油、192萬噸菜和23萬噸肉。要滿足如此龐大的消費需求,每年的糧棉油糖菜播種面積大概穩定在23億~24億畝,如果按1.3的複種指數倒推計算,耕地必須保持在18億畝。”


——這是今年3月,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在全國兩會首場“部長通道”給出的推演,以此説明18億畝耕地是“底線”。


近段時間以來,糧食安全問題備受關注。地之不存,糧將焉附?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18億畝耕地必須實至名歸,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反覆強調背後,是耕地數量、用途與質量都面臨嚴峻挑戰的現狀。


數量:26個省份耕地在減少


我國國土調查十年進行一次,第二次全國國土調查(簡稱“二調”)以2009年12月31日為標準時點,“三調”的標準時點則是2019年12月31日。


去年8月,自然資源部公佈全國“三調”數據,全國耕地19.18億畝,守住了18億畝耕地保護紅線。不過,自“二調”以來的10年間,全國耕地地類減少1.13億畝,年均減少面積還略有擴大。我國耕地數量減少趨勢持續多年,反映在人均耕地面積上也是遞減,“一調”為1.59畝/人,“二調”1.52畝/人,“三調”1.36畝/人,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


最近半年,省、市、縣級的三調成果陸續公佈,城叔對比了31個省份的耕地情況。


十年間26省份耕地減少,如何端牢中國“飯碗”?


從上圖可以看到,2009到2019年十年時間,只有內蒙古、新疆、黑龍江、吉林、遼寧五個省份耕地面積在增加,其餘26個省份的耕地面積都在減少。


從面積減少絕對值來看,四川最多,共減少2239萬畝,其次是山東,減少1809萬畝。隨着耕地面積減少,四川耕地面積佔全國比重,也從全國第六下滑至全國第十,不及新疆、河北、安徽及雲南。此外,廣西、貴州、山西、雲南、浙江、河南六省耕地面積減少也都在1000萬畝以上。


當然,面積減少絕對值與各省份耕地基礎相關。如果論耕地減少比例,北京遙遙領先,相比2009年,北京2019年耕地面積減少58.8%,只有過去的四成。浙江、海南、福建耕地縮水比例也在30%以上。


此前, 2008年出台的《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下稱《規劃綱要》),在“嚴格保護耕地”原則下,對2020年各省份“耕地保有量”進行了測算。2016年,又根據“二調”結果進行調整,對近五成省份的2020年耕地保有量指標進行調減。


十年間26省份耕地減少,如何端牢中國“飯碗”?


城叔將“三調”與規劃數據進行比較,可以看到,耕地保護方面,只有10個省份超出保有量指標,完成了任務——包括東北地區的黑吉遼,西部地區的甘肅、內蒙古、寧夏、青海、西藏、新疆,以及中部地區的山西。


保護耕地,最重要的是保護永久基本農田,《規劃綱要》對此也劃定了面積。對比“三調”數據與規劃指標,城叔發現,有9個省份未達到劃定的基本農田保護面積。


比如廣西,“三調”耕地面積是4961萬畝,比調整後的耕地保有量指標少1585萬畝,距離規劃的基本農田保護面積指標也差520萬畝。同樣,浙江“三調”耕地面積為1936萬畝,劃定的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2398萬畝,差了462萬畝。


十年間26省份耕地減少,如何端牢中國“飯碗”?


相比之下,這十年來,31個省份的城鎮村及工礦用地都在增長,無一例外。


用途:440餘個典型案例


2019年,第四屆石家莊市旅遊產業發展大會選址靈壽縣舉行。靈壽縣有個故城村,因為是古中山國最後一座都城所在地,為了在旅發大會中展現文旅資源,準備新修“中山故都相關項目”。


據自然資源部介紹,項目佔用故城村土地1500畝,其中2/3是永久基本農田。大會舉辦前兩個月,靈壽縣對其立案查處,將一些違法建築拆除,復墾了5.94%的基本農田。


不過,這年6月底,當地媒體報道的項目建設近況顯示:佔地939畝、東至大型灌溉渠的工程接近尾聲,“旅發大會前精彩亮相”。


十年間26省份耕地減少,如何端牢中國“飯碗”?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2020年9月,自然資源部公開通報,上述案件涉嫌非法佔用農用地罪已移送公安機關追究刑事責任,對當事人拒不履行的其他行政處罰決定已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這是自然資源部公開通報的第一起重大典型違法違規案件,從那以後,自然資源部對於違法亂佔耕地的建設行為開啓了嚴厲打擊——2020年逐月通報,2021年兩個月通報一次,發現一起、處置一起、曝光一起。


城叔粗略統計,近一年多以來,對於耕地被佔用作他途的典型案例,自然資源部就公開通報了440餘例,約九成省份都存在嚴重的亂佔耕地現象,佔用永久基本農田建養殖場、加工廠、物流倉儲、住宅、酒店、綠化帶、高速公路養護站等等。


此前在一場新聞發佈會中,自然資源部執法局局長崔瑛提到,亂佔耕地建房問題由來已久,數量大,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情況十分複雜。國家以2020年的7月3日為界,之前的佔地行為分步整治、分類處置;之後的新增行為則嚴厲打擊,以“零容忍”態度堅決遏制。


國家要求,採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不過,雖然我國多部法律法規都對耕地保護作出了明文規定,但目前還沒有專門的耕地保護法。不久前的5月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公佈2022年度立法工作計劃,耕地保護法才剛剛被列為預備審議項目。


質量:變薄、變瘦,“後天失調”


保證18億畝的數量,保證耕地都為農所用,還得保證土地優質。


世界上有四大片黑土,被稱為“耕地中的大熊貓”,有機質含量高,“抓把土能攥出油”。黑土在北半球有三片,我國除了東北三省,內蒙古的東四盟也是黑土地,是我國的重要糧倉。


近年來,黑土退化的嚴峻問題見諸報端——耕層持續變薄,厚度不足20釐米的耕地約佔一半;有機質含量較開墾之初大幅下降,甚至只有原來的一半。


不僅變薄、變瘦,黑土還存在盜挖現象。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去年2月發佈的調查結果顯示,黑龍江五常市地表下泥炭資源被非法採挖,已經形成包括承包、採挖、運輸、售賣等完整的黑色產業鏈;而且,不光是五常市,黑龍江其他地方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採挖、倒賣,呈持續擴大趨勢。


黑土退化,是我國耕地質量“後天失調”問題的縮影。


據農業農村部數據,由於長期以來的高強度利用,耕地基礎地力呈下降態勢,2018年化肥施用量是1978年的6.4倍,而糧食產量僅是2.2倍。與上世紀80年代相比,局部地區退化勢頭明顯,東北黑土地退化、南方耕地酸化、北方耕地鹽鹼化等問題尤為突出。


有媒體報道,我國現存25度以上坡耕地以及分佈在河道、湖區高水位線下的耕地還有8000多萬畝,屬於不穩定利用耕地,需要逐步退出。


有耕地需要退出,就需要後備耕地補齊。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積極挖掘潛力增加耕地,支持將符合條件的鹽鹼地等後備資源適度有序開發為耕地。最新一輪全國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工作正在進行。


但情況不容樂觀。根據上一輪全國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全國耕地後備資源也在減少,而且存在明顯的區域分佈不均衡問題。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錢文榮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耕地後備資源分佈不均,導致在省域內實現佔補平衡越來越難;與此同時,耕地後備資源大多數零散、破碎,推高了開發利用成本。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城市進化論 (ID:urban_evolution),作者:吳林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63 字。

轉載請註明: 十年間26省份耕地減少,如何端牢中國“飯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