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省氣温“斷崖式下跌”!5招升級你的保暖技能
2021下半年最強冷空氣“發貨”了!
據中央氣象台,這股寒潮從15日開始橫掃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給22省份帶來“斷崖式降温”,局地降温幅度超12℃。
最新全國冰凍線進程圖顯示,冷空氣將導致0℃冰凍線南壓至北京、山西一帶,北京市氣象台也發佈了下半年來首個寒潮預警。
除了手腳冰涼,寒潮中身體還會發生哪些變化?《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邀請專家,教你在降温天裏捂好重點部位。
受訪專家
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醫科主任 隋晶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 董正邦
寒潮中身體出現5個變化
數據顯示,每年秋冬之交的10、11月,是腦梗等心腦血管疾病高發期。降温幅度大、風寒效應明顯,身體會出現哪些變化?
渾身發抖
冷風一吹,全身肌肉會緊繃起來。
冷覺感受器興奮,傳入體温調節中樞,引起骨骼肌不自主的節律性收縮,目的是把機械能轉化為熱能,緩解寒冷。這在醫學上稱為“戰慄性產熱”。
在寒風中冷得跺腳,也是基於此原理的本能反應。
身體末梢冰涼
外界温度過低時,更多血液會流向身體中心,給重要臟器供應氧氣和養分;手指、腳趾、耳朵等末梢部位就會因為血流減少而感覺寒冷。
這也就是大家常説的“手腳冰涼”,手腳冰涼在中醫上有分級,從寒涼部位來説??
◎輕度手腳冰涼:以感覺手指、腳趾涼為主
◎中度手腳冰涼:涼感不超過腕關節、踝關節
◎重度手腳冰涼:涼到膝關節和肘關節
從寒涼程度説,冷感比較輕一點兒的叫“手足不温”,手腳不暖和冷感較重的稱“四肢厥冷”。
胃部縮成一團
氣温較低時,胃腸道疾病高發,因為低温刺激會引起毛細血管收縮,影響胃酸分泌和胃部血液循環,引發急性胃痙攣、胃潰瘍、胃腸炎等。
流清鼻涕
當冷空氣進入鼻腔,毛細血管收縮,纖毛運動減弱,就會出現流清鼻涕或鼻孔黏液現象。這屬於鼻子對冷空氣敏感的一種自我保護性反射。
現在大家出門基本都戴口罩,可以減少冷空氣進入鼻腔的機會。
心血管負擔變大
大部分冠心病患者對天氣變化的敏感性很高,突然的寒冷刺激會引起冠狀動脈痙攣,出現急性心肌缺血,誘發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
氣温驟降,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容易出現心肌缺血。另外,呼吸道感染多發易誘發肺炎,這也會造成心臟負荷過重,成為心梗的重要誘因。
氣温驟降,“穿+蓋”都要調整
寒氣喜歡從頭部、肩頸背部、腰部、腿腳這4個地方侵襲,除了這些重點保暖對象要捂好,白天和晚上的“穿蓋”也需要調整。
換穿搭
裏三層外三層不一定是最保暖的,“洋葱穿衣法”才是降温天裏的正確穿搭。
內層:排汗功能好的衣物
中層:毛衣、絨衫等保暖性強的衣服
最外層:防水防風材質的衣服,以應對天氣變化
“洋葱穿衣法”的優勢是保證足夠温暖的同時,還方便穿脱,在温差變化大的環境下可隨意切換,不至於着涼或出汗。
換被子
氣温驟降,被子是時候正式登場,毛巾和毯子可以在旁作為輔助。
氣温降幅大的
建議挑3公斤左右的棉被,可根據寒冷程度加蓋毛毯。
氣温降幅小的
棉被挑1~1.5公斤的就好,羽絨被的重量為棉被的一半左右合適。
應對寒潮,身體也得“主動”點
有人調侃,天冷了主動穿上秋褲,是人類成熟的標誌之一。寒潮中,身體最好主動做到哪些事?
主動穿秋褲
從氣温上判斷,最低氣温低於10℃就該穿秋褲,並且隨着温度的降低,秋褲也應適當增厚,有研究顯示温暖環境讓骨骼更強壯。
如果你總覺得雙腿冰涼,從户外回來後遲遲恢復不到正常温度,也是時候穿上秋褲,其中以純棉材質為首選。
外出主動戴帽
冬季外出戴帽子,猶如給人體這個暖瓶加上一個塞子。
冷天,人們若在室外活動不戴帽子,就會有很多熱量從頭部溜走。臨牀研究證實,冬季有戴帽子習慣的人羣,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幾率明顯偏低。
主動吃點暖的
飲品上,首選温開水;還可以通過飲食禦寒,葱、姜、蒜、辣椒、牛肉、羊肉等都有助驅寒。
蛋白質所含能量的30%會變成熱量從體表發散出去,因此冬天吃高蛋白質的食物有助機體抗寒。要提醒的是,每天吃肉量別超2兩。
主動換上有厚度的鞋襪
外出選擇有一定厚度,且以牛津、橡膠材質為鞋底的鞋,並墊上鞋墊,隔涼效果好。
卧室要常備一雙柔軟的平底拖鞋,天氣太冷時還要穿上襪子。
每天晚上最好用熱水泡腳(水温40℃左右為宜),改善全身血液循環。
主動曬太陽
在陽光充足的時段和地點曬曬後背(室內),時間以10~20分鐘為宜,曬到身體暖洋洋、微微出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