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擘畫美麗 “高原之肺”

林,擘畫美麗 “高原之肺”

林,擘畫美麗 “高原之肺”

本報記者 葉文娟 攝

林,擘畫美麗 “高原之肺”

林,被稱為“高原之肺”,每1立方米木材能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淨化空氣的特殊功能,是生物多樣性集中分佈區域。

青海地處青藏高原,森林資源極為匱乏。而曾經的南北兩山土壤貧瘠,植被稀少,綠化難度非常大。1989年,青海省委省政府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決定全面綠化西寧兩山,成立了西寧南北山綠化指揮部,歷任省委書記、省長任總指揮,國家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幹部職工、駐軍、武警部隊和部分市場主體參與綠化,全面打響了綠化荒山的攻堅戰、持久戰。

艱苦奮鬥 攻堅克難

鑄造“兩山精神”

30年來,先後實施南北山綠化一、二、三期工程,累計投資24億元,完成荒山造林綠化34400公頃。如今南北兩山已成為西寧兩道堅實的綠色屏障,實現綠化區域總面積3.44萬公頃,區域小氣候明顯改善。目前西寧市行政區內荒山森林覆蓋率從1989年的7.2%躍升到79%,西寧市人均森林面積由不足8平方米提高到112平方米。

綠化西寧南北兩山,充分彰顯了歷任省委省政府領導的深思遠慮和遠見卓識,有效打造了城市良好的生態屏障和綠色空間。

經過30多年持之以恆、鍥而不捨的努力,西寧南北山綠化取得顯著成效,城市景觀得到顯著提升,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揚沙天數明顯減少。根據估算,2014年南北兩山森林每年可滯塵7.5萬噸,比1989年增加了6.6萬噸,滯塵能力提高了7.2倍,對西寧市揚沙日數的減少具有重要作用。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通過綠化工程的實施,治理溝道36條、減少土壤流失由1989年的1.5萬噸/年,提高到2014年的14.8萬噸/年,增加13.3萬噸/年,提高了8.6倍。

——涵養水源。由1989年的114萬立方米/年,提高到2014年的1011萬立方米/年,增加了897萬立方米/年。

——固碳。從1989年到2014年25年間累計固碳17.6萬噸。年固碳量由1989年的787噸/年,提高到2014年的14463噸/年,增加了13676噸/年。

——改善環境質量。2014年與1989年相比,釋放氧氣從2108噸/年提高到38721噸/年;吸收二氧化碳從62864千克/年提高到519404千克/年;吸收氟化物從850千克/年提高到7496千克/年;吸收氨氧化物從6159千克/年提高到5188千克/年;滯塵從9119噸/年提高到74969噸/年。

——維持生物多樣性。西寧南北兩山綠化造林引進樹種包括國外樹種8種,省外樹種7種,鄉土樹種14種,加之生態環境的逐步改善,更加適宜於物種的生存繁衍,棲息的動物種類和數量也相應增加,物種趨於豐富。

——資產價值。2014年西寧南北山綠化工程的森林資產總價值為58.4億元,其中:林地資產價值14億元,佔23.9%,生產資產(包括林木資產)價值2億元,佔3.4%,生態資產價值43.5億元,佔72.7%。與南北山綠化工程實施前的1989年相比森林資產總價值增加了51.7億元,提高了7.7倍。

全民動手 共建共享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作為全國首個“雙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省份和率先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近年來,我省不斷加快國土綠化力度,全民動手、全社會共同參與,深入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全省累計完成國土綠化面積82.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到7.26%,增加近1個百分點,這是我省林草生態建設歷史上造林規模最大、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三年。完成防沙治沙14.86萬公頃,開工建設瑪沁縣昌麻河、烏蘭縣灶火兩個國家沙化封禁保護區,新增沙化土地封禁保護面積2.09萬公頃,全省沙化土地封禁保護面積達58.24萬公頃。

西寧南北山綠化初步建立了以鄉土針葉樹種為主,喬灌草結合、針闊混交的山地森林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日趨豐富,原來的荒山禿嶺如今草木葳蕤,野雞、野兔、狐狸等10多種野生動物時有出沒。

城市宜居水平不斷提高。根據西寧市氣象觀測資料,全市年均降雨量由上世紀90年代的370毫米增加到400毫米以上,最高年份達到450毫米,區域小氣候明顯改善。南北兩山綠化為西寧市森林覆蓋率貢獻了近4個百分點,推動西寧實現了由黃色城市向綠色生態城市的轉變,建成塔爾山、納家山、西山、北山、湟水5個國有林場,建成南山公園、西寧植物園、丁香園、湟水森林公園、體育公園、北山美麗園等9個城市公園,建成石峽清風、火燒溝等4個景區。2015年11月被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生態災害頻發態勢得到遏制。據資料顯示,以往12小時降雨量達到15毫米就會形成山洪,達到20毫米就要啓動防洪預警機制。現在12小時降雨量30毫米,可做到水不下山、泥不出溝。南北山已經成為西寧市的“蓄洪池”、“滯塵器”,全面增強了城市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保障了人民羣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此外,南北山綠化工程不僅是一項生態工程,更是一項民生工程。工程啓動以來,帶動周邊羣眾增加勞務收入8億元。兩山綠化後管護工作成為吸納當地農民和富餘勞動力就業的重要渠道。良好的生態環境帶動了周邊農民發展農家樂、養殖業、綠色苗木、林果等產業,為助推脱貧攻堅和綠色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力推進“互聯網 全民義務植樹”試點,新建成一批民族團結林、志願者林、援青林等義務植樹基地。2019年,全省共完成義務植樹1500萬株,參與義務植樹人數達300萬人次。全省共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2.3萬公頃,林草資源保護體系不斷完善,367.8萬公頃天然林、516.1萬公頃國家級公益林得到全面管護。連續33年無重大森林草原火災,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面積達21.4萬公頃。

持之以恆 久久為功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作為全國首批三個規模化林場試點之一,規劃總面積23.8萬公頃的湟水規模化林場,計劃完成人工造林15.9萬公頃,森林撫育18.9萬公頃,退化林修復25333.3公頃。規劃區域為西寧市區及所轄湟源、湟中、大通3縣,海東市樂都區、平安區和互助、民和2縣湟水河及其支流兩岸山體,轄區涉及2市、7縣(區)、79個鄉鎮,總人口約353萬人。

為激發植綠護綠愛綠新動能,建立起政府主導、公眾參與、社會協同的造林綠化新機制,根據實際,青海省湟水規模化林場推行了“先建後補”造林政策,政策的實施,極大激發了全社會參與造林綠化的積極性,通過營造林工程增加貧困農民務工收入,達到增綠增收的發展目標,實現了我省造林綠化機制創新。2018年至2019年,在湟水規模化林場範圍內累計實施“先建後補”人工造林43333.3公頃,全面完成了年度造林任務。

通過一系列有效舉措,一年多來,省林草局以增綠增收為目標,以《青海省湟水規模化林場建設試點規劃(2018-2025年)》為建設藍圖,通過設立機構、編制規劃、發行專項債券,吸引社會捐贈、創新造林機制等具體舉措,着力創新規模化林場森林資源經營管理、林業投融資和林場經營管理體制機制,有力促進了湟水規模化林場試點建設,對探索新時期大規模國土綠化和西北高原乾旱地區規模化林場建設成功經驗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

與此同時,我省林草部門圍繞國家公園省建設持續開展國土綠化、實施三北防護林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草原治理等重大生態工程,全省592萬公頃天然林資源得到全面保護和發展。

通過天然林保護一、二期工程實施,全省累計完成營造林786926.6公頃,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從4.92%增加到11.1%。實現了天然林資源面積、蓄積雙增長,林區呈現出生物多樣性持續恢復、生態環境逐漸好轉、基礎設施全面改善、社會發展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逐步建立起全面保護、系統恢復、用途管控、權責明確的天然林保護修復制度體系。

此外,我省創新國土綠化合作機制,引導和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全民義務植樹、共建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探索出了一條西北高原地區可複製、可推廣的造林綠化模式。實施並完成4.3萬公頃的“先建後補”人工造林,森林城市、森林城鎮、美麗鄉村建設穩步推進,人居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林草產業發展取得新突破。截至目前,累計168個省市黨政機關、中央駐青單位、團體、企事業單位、駐軍、武警部隊等參與分片承包,保留綠化承包責任區117個,真正做到了“種下一棵樹,留下一幫人,管好一片林”。

如今,在全省上下各族羣眾的不懈努力下,一代接着一代幹,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個山青水綠鳥爭鳴的美好生態畫卷已赫然眼前……

照片由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提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29 字。

轉載請註明: 林,擘畫美麗 “高原之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