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有哪些突出品行的孩子,長大後成了有出息的人?現在知道了,趕緊培養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長大後能成龍成鳳,光耀門楣。但是萬事都是有因必有果,就像種下一顆豆子,結出的必然是一串豆子。而不會是種下一顆豆子,長出一顆西瓜。
一個人小時候養成的品行就像是一顆種子,會註定了他長大以後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那麼有出息的孩子都具備哪些必備的品行呢?
父母知道後,應該重視起來,幫助孩子儘量養成以下品行,才是真正成才的關鍵。
01
孝順的孩子
現在很多人提起“孝順”都會嗤之以鼻,認為是束縛人格的封建餘毒,尤其是當很多不負責任的父母出現以後,孝順變得更為困難。但是我想看完以下這個故事,也許你對“孝順”會有新的思考。
東漢時期的官員,魏郡太守的黃香。他小時候家境貧寒,從小就學着操勞家事,侍候長輩。並且廣泛地誦讀各類儒家經典,寫得一手的好文章。
在他九歲那年,母親去世。黃香因為思念母親,悲傷的形容憔悴,差點死去,被鄉里人稱為孝子。黃香除了對母親有深厚的感情,對父親也照顧的無微不至。
冬天怕父親睡覺冷,就每晚先去幫父親把被窩暖熱,再去請父親入寢。夏天怕父親入睡熱,又每天先用扇子把席子扇涼,才讓父親入睡。
因為這些種種孝親的事情,在黃香九歲時,就名滿京城,被人稱讚為:“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在十二歲時,黃香的事蹟被江夏太守聽説,就把黃香叫到府裏,給了他一個官職。並且十分的喜愛、敬重他。
黃香長大後,做了朝廷官員。有一次他告假回家,再回到京城的時候,正逢當時的漢章帝在中山王府給千乘王劉伉行加冠禮。漢章帝把黃香招到殿前,對殿下的諸王説:“這就是天下無雙的江夏黃香啊!”諸王聽了以後,沒有不敬重黃香的。
古代有舉孝廉的制度,現在雖然已經沒有這個制度了,但是人們對能夠孝順父母的人還是普遍的尊重和讚賞,這是為什麼呢?其實不為其他,只是因為孝順父母是符合人性的表現。尤其是父母不好,孩子也能孝順,更會凸顯這個孩子為人的仁厚與智慧。
一個孝順父母的孩子,自然具備蓬勃向上的上進心,最大程度減少父母對自己的擔憂。所以孩子最重要的品行就應該是孝順,這樣不僅父母省心,孩子也能自然成才。
換句話説,一個孩子從小對自己無微不至照顧大的父母都沒有親愛、感恩之心,那麼這樣的孩子會對誰有真心呢?對一個欠缺真心的人來説,誰又敢真正把重要的工作交給這樣的人呢?
現在常常在新聞上看到一些打罵父母的孩子,這樣的孩子未來不論學習怎麼樣,作為他的父母都是很危險的,大家承認嗎?
還有現在越來越嚴重的青少年自殺,這些自殺的孩子愛父母嗎?如果他們真地愛,會忍心留下父母在這個世界上獨自傷心嗎?
所以從小教會孩子尊重,愛護長輩,這樣的孩子才是有前途的,否則會像一顆定時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將生活炸的四分五裂。看到現在這些種種悲劇,家長們還能不重視孩子的孝親心的培養嗎?
02
沒有貪心的孩子
什麼都想要,是現在大部分人共同的心理訴求。因為現在好東西太多了,成年人都在忙着追趕各種潮流,置換各種時下流行的裝備。比如説新發的手機,流行的髮型,潮流的衣物……層出不窮新物質生活,讓大人都眼花繚亂,愛不釋手。又怎麼能要求孩子遏制自己的貪心,控制自己的慾望呢?
蘇格拉底説:
控制自己的慾望,認識自己的無知,做自己的主人。
換句話説,控制住慾望,就等於掌控了自己的人生。
明代心學的創始人,王陽明先生的父親,王華。在六歲的時候,有一次和一羣小夥伴一起在水邊玩耍。這時,遇到一個醉漢來水邊洗腳,洗完之後就揚長而去。這時,王華突然發現醉漢掉了一個東西,忙跑去一看,原來是個錢包。
王華用手掂了一下,發現沉甸甸的,裏面裝了好多金子。王華心想,那個醉漢酒醒後,肯定會回來找錢包。但他又怕被其他小夥伴搶去,就急中生智,把錢包丟到了水裏。
小夥伴看到王華往水裏扔東西,就跑過來問他,扔得是什麼?
王華就撒謊説,丟的是一塊石頭。
小夥伴們玩耍結束,到了吃晚飯的時候叫王華一起回去。王華假裝肚子痛,坐在岸邊靜靜等醉漢。
等了好大一會兒,才見已經酒醒的醉漢哭哭啼啼走來。王華便問他,你怎麼啦?
醉漢哭着問王華,有沒有見過一個裝了好多金子的錢包?
王華告訴他,自己拾到了他的錢包,但怕被其他人拿走,就給他丟到了水裏。並指給醉漢丟錢包的地方,醉漢過去,果然從水裏撈出了自己的錢包。再打開一看,竟然分文未少。
醉漢很驚訝地説,聽説古人有拾金不昧的故事,沒想到今天這個眼前的小孩兒竟然做到了!醉漢為了感謝王華,就從錢包掏出一小錠金子,送給王華,並對他説,你拿這些錢去買零食吃吧!
沒想到王華雖然是小小年紀,但是很大氣的説,我家零食多得很,為什麼還要你的錢去買呢?
王華堅決不要醉漢給的金子,醉漢便跟着到了王華的家中,對王華家的每個人都鞠躬致以感謝。
王華在十七歲時,就以“三禮”參加鄉試,文章優秀。過了幾天以後,縣令特別複試王華。沒想到出題以後,王華毫不作難的就答出了。縣令懷疑是王華早作準備,押對了題。所以三度出題,但是每次王華都能很快寫出答案。讓縣令大為讚歎,説他未來必然能夠大魁於天下。
後來王華果然高中狀元,並且培養出了近代最後一個聖人,王陽明先生。
貪心少的人,一個是可以保護自己不在人生的陷阱裏跌倒。再一個就是可以讓自己更有專注力,可以專心致志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順利的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人生在世,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只不過是一個人的本能;而懂得自己不需要什麼,這卻是一個人的智慧。
當一般父母迎接新生命降生的時候,都想着要將最好的一切都呈現給孩子。在物質匱乏的時代,這樣做應該不會有很大的隱患,因為東西沒有那麼多,父母想給的也非常有限。
但是在物質這麼發達的今天,父母無止境的給,帶給孩子的未必是幸福,相反因為不停的刺激慾望,孩子反而會因為慾望越來越龐大,終於會因為有一天父母無法給予而心生煩惱與怨恨。
在這樣的培養方式下,孩子又怎麼能分清什麼是自己真正需要的?而什麼只是慾望的作祟呢?
所以父母更應該從小培養孩子愛惜一切物品的習慣,保護孩子純潔、質樸的內心。不要讓過多的物質刺激,破壞了孩子單純的心靈。這樣才是推動孩子走上幸福道路的更本方法。
03
有恭敬心,能忍受屈辱的孩子
恭敬心等同於禮貌,忍受屈辱等同於一個人內心博大的胸懷,和不與人斤斤計較的格局。但是觀察周圍生活,會發現具有這兩種品質的人越來越少,而人與人之間也越來越難以相處。越來越難相處的人際關係會造成什麼後果呢?就是寸步難行。如果孩子沒有恭敬心和忍耐心,是不是成才的道路變得更為艱辛呢?
張良是輔佐劉邦建立朝代的第一功臣。傳説在張良的少年時代,有天出門散步,在鎮東石橋上偶遇到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張良走過老人身邊時,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子脱下來扔在橋下,然後對張良説:“小子!到橋下把我的鞋子撿上來!”
張良看了一眼老人,心想:“你這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子丟下去,卻讓我去撿,我與你素未謀面,憑什麼要幫你撿鞋子?
但是又轉念一想,老人家年歲大,動作不靈便,走下去撿鞋子也難免十分困難,還是幫幫他吧。”這麼一想,張良就走下橋去幫老人家撿了鞋子。
看着張良拿着自己的鞋子走上橋來,老人臉上露出了一絲笑容。但他又伸出腳,對張良説:“來!給我穿上。”張良心想:“既然已經幫他撿了鞋,索性好人做到底,就給他穿上吧!”於是,張良挺直身子跪在地上,小心翼翼的把鞋穿在老人腳上。
老人對張良的行為非常滿意,就與張良相約,五天後再次相見。
五天後,天剛矇矇亮,張良就匆匆忙忙向鎮東石橋趕去,哪知道老人居然早就等候在那裏了。老人生氣地説:“和老人相約,反而比老人晚到,這怎麼能行呢?五天後再來吧!”説完,扭頭就走。
過了五天,天還沒亮,張良就起了牀,向那座橋飛跑過去。老人竟又已等候在那裏了。老人非常生氣地説“怎麼又遲到了?過五天再早一點兒來!”
又過了五天。張良想:“這次無論如何也不能遲到了。”半夜三更他就等候在橋頭了。過了一會兒,老人才慢慢走上橋來。張良急忙上前扶住老人,老人看見張良稱讚道:“年輕人就應該這樣啊!”
他拿出一卷書説:“這是一本世上少有的奇書,我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年輕人來傳授,現在我把它傳給你!”張良深深拜謝過老人,接過書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是當年姜太公留下的兵書!回去以後,張良反覆誦讀,認真體會,增長了不少見識與才智,最終成為漢朝第一功臣。
有人説,
禮儀是一切美德之上加
的
一層藻飾,使
擁有美德的人
獲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與好感。
在生活中誰不喜歡被人尊重呢?從小為孩子培養出懂禮貌,對一切人事物都恭敬的習慣,不僅會為孩子感召來生活中的貴人,更會為孩子奠定一生幸福生活的基礎。
忍辱心的培養對孩子來説就更重要,生活中常能看到一言不合就翻臉,甚至對打對罵的現象。尤其是獨生子女家庭眾多的今天,有太多孩子都是在長輩的寵愛中長大,更是難以培養出忍辱心。但是沒有忍辱心的結果就是絲毫不能受到不公正的對待,任何事情都要掙個子醜寅卯出來。
這樣充滿爭鬥的生活,就算孩子成才了,他能幸福嗎?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04
智慧是解決一切的根本
古人説靜能生慧,而智慧是解決一切煩惱的根本。現在快節奏的生活使整個大環境都變得比較浮躁,人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也很難能生出真實的智慧。所以在家庭裏,父母就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可以使內心平和安定的環境。
當孩子內心平靜,又能養成以上三個方面的品行,那麼相信孩子的未來一定可期!
end
更多推薦
相信的力量如此驚人,你為何不將這種力量運用在教育孩子上呢?
是什麼力量讓一個孩子在重度燒傷瀕臨死亡後,還能讓人生一再逆襲?
我與爸爸14年不説話,如何化解青春期父子的恩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