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22唯一的對手,諾斯羅普的YF-23贏得了性能卻輸掉了“一生”!
美國空軍的F-22入役已經有15個年頭了,儘管如此,這款戰機仍是目前地球上現役最強的第五代戰鬥機(客觀來説)。而作為與其當年同台競技的YF-23則顯得落寞了很多,由於競標失敗沒有拿到軍方的合同,這款在設計理念上極度超前的飛機最終也就沒了用武之地,如今只能“躺”在博物館裏了此餘生。不過直到現在,還有不少人時常將其搬出來與現役的F-22進行對比,認為如果當初軍方選擇的是YF-23,那美國五代機的數量會止步於187架嗎?
縱橫沙場的F-22
YF-23在不少人的眼裏其性能是超越F-22的存在,只是在當時那個年代由於諾斯羅普使用的新技術太多,導致飛機的性能不夠穩定且預算超支,加上攻關環節沒有洛馬、波音做的出色,從而讓這款五代機無緣空軍。那麼它到底都有哪些強於F-22的地方呢?而如此“強悍”的戰機為何最終沒有受到空軍的“垂青”呢?
先進戰術戰鬥機計劃(ATF)
80年代初,美國空軍開啓了下一代戰鬥機研製計劃,其目的就是為了對抗當時蘇聯正在開發的新型蘇-27和米格-29。根據當時美國方面獲取的情報顯示這兩款戰機在當時絕對是“制霸”的存在,而且是專門針對美國的F-15和F-16開發的,這讓老美對於未來的空戰隱感“擔憂”!
不過美國空軍卻沒有延續蘇聯的老套路,去針對敵方戰機而開發飛機。他們走的是一條開創式的路線,既發展空優隱身戰鬥機!重點強調的性能是隱身、超音速巡航和短距起飛能力。空軍計劃用新型飛機取代現役的F-15戰鬥機(目前看這個計劃是落空了),採購數量初步定為750架左右。
1986年,兩大個“搭夥”團隊提交了自己的概念,分別是諾斯羅普和道格拉斯公司的YF-23,洛克希德·馬丁、波音和通用共同打造的YF-22兩款機型。如果以隱身技術的開發能力來按資排輩的話,洛克希德無疑是“大哥”一樣的存在,因為在此之前空軍服役的F-117“夜鷹”就是出自它的“臭鼬工廠”。而諾斯羅普在之後開發出的B-2隱身轟炸機雖然也正在測試當中,不過由於嚴重的預算超支問題讓軍方心有餘悸。所以在美空軍的意識上就會不自覺地認為洛克希德的產品起碼在隱身方面會有一定的優勢,至少要比“燒錢”的諾斯羅普公司強。而這次的產品的性能中隱身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指標。
激進而不凡的YF-23
到了測試階段,兩款樣機正式亮相,從外形上來看,YF-22的設計中規中矩,大體上就是在四代機的基礎上進行了優化、隱身處理。而YF-23則不同,處處透露着濃濃的未來風,極具科幻感。
除了設計佈局上的不同,YF-23在發動機的設置上也採用了非常規的手法,儘管使用推力矢量發動機可以強化戰機的機動能力。但YF-23卻沒有采用這樣的配置,它採取的是全動V型尾翼設計加非矢量可變循環發動機的組合,為得了就是最大程度保證自身的“隱身”效果,而且機動能力其實也沒比YF-22差太多。按照同時駕駛過YF-22和YF-23的試飛員保羅·梅茨的説法,YF-23的飛行體驗其實與YF-22不相上下,全動V型尾翼和F-120發動機的配置可輕鬆完成你想要的動作。甚至更快、更靈活,只不過在低速情況下YF-22的優勢比較明顯。
YF-23在測試階段一共製造了兩架,分別被命名為“黑寡婦”和“灰色幽靈”,在1990年的首輪測試中“黑寡婦”就飛出了馬赫數1.43的速度,而“灰色幽靈”可以達到1.6左右,相對而言,此時的YF-22最大速度僅為馬赫數1.5左右。當然了這並非最終數據,不過至少在前期的表現上來看,YF-23在速度方面略強於YF-22。
除此之外,YF-23的體型更大,攜帶的燃油量更多;埋入式的發動機噴嘴可以有效地降低紅外輻射強度;隱身性能方面的表現要強於YF-22;在座艙的設計上YF-23的可視範圍要好於YF-22等。
表現不盡如人意的YF-23
當然了,人家的YF-22也並非一無是處,在測試中兩型飛機的整體性能其實已經遠遠超出了最初軍方設定的指標,YF-22在航電、內置彈倉和穩定性等方面的表現要優於YF-23。其中YF-22的航電系統以休斯CIP模塊為基礎構建,而YF-23使用的Unisys 32位GPPE模塊,相比之下,GPPE對於硬件的要求過高,導致其計算能力較差,在這一點上YF-22更勝一籌。
在競標中兩個團體走的不同的路線,洛克希德希望穩中求勝,而諾斯羅普則更加激進一些,在YF-23上使用了超過20%以上的新技術,這樣帶來的後果也就可想而知,飛機的性能雖然不錯,但穩定性欠佳,而且由於某些技術問題甚至錯過了軍方最為看重的過載測試。
在飛行測試中YF-23一共飛行了50架次,總時間大約為65小時,最大空速為馬赫數1.6左右,最大負載據稱可以超過7G。而YF-22飛行74架次,總時間為92小時,最大空速為馬赫數1.5左右(也有2.0的説法),最大負載9G。這樣的結果其實也從一個側面預示着這場競標的走向。
但在飛機性能展示上給諾斯羅普致命一擊的其實是在近距離格鬥(狗鬥)測試中的表現。當時剛剛成立的空戰司令部(ACC)對於新型戰機近距離格鬥性能非常重視,而他們的意見對於空軍和國會的決策也有很強的影響力。不過兩家公司在試飛戰機高攻角(AOA)機動動作方面的態度卻截然不同,洛克希德公司精於市場營銷,對於買家的喜好了如指掌,為了讓ACC可以觀賞到最佳的高攻角機動,特意做了一些在視覺上很花哨,實際屁用沒有的動作來滿足對方的需求。而諾斯羅普公司則在整個測試階段拒絕做高攻角機動動作(或僅有少量展示)。這樣在評審團心中的天平開始向YF-22傾斜了。
YF-23只是在性能上強大,其他方面的表現完全不敵對手
人為因素:不止於此,洛馬、波音公司的市場營銷能力也大大強於諾斯羅普和道格拉斯的組合。畢竟這場競爭的決策者是人,而非完全依靠戰機的性能,當然其中的貓膩自然也不會少!
其他因素:而對於兩種完全超乎想象的戰機,空軍方面基於現實考慮,對穩定性、可靠性和成本上的要求其實要高於戰機戰力的強弱。YF-22這種相對保守且穩妥的設計自然就受到了軍方的青睞。
海軍的選擇:同時這次競標雖然是為空軍選戰機,但海軍也加入其中,他們想在空軍戰機的基礎上衍生出海軍型號,不過諾斯羅普給出的海軍高級戰術飛機的設計讓其失望透頂。相反洛克希德拿出的YF-22變體則很受海軍歡迎,儘管最終該項目被下馬,但海軍此時的選票是投給YF-22的。
最後就是成本和交付的問題:YF-23在研製之初預算就開始嚴重超支,在測試中大量新技術的使用和激進的設計讓YF-23的性能很不穩定,與之而來的後果就是無限的修改、花錢,其整體造價也在節節攀升。同時,諾斯羅普/麥道的生產線上已經有F/A-18在生產,如果它的YF-23獲得合同,那麼能否如期交付空軍足夠數量的飛機還是一個問題。軍方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出於讓兩家公司都可以生產一型飛機、避免一家獨大的目的,自然更傾向於洛克希德。
種種原因綜合起來,最終YF-22笑到了最後,不過倒不是因為它的性能有多麼的強,只是它在特定的時候拿出了最為合適的產品而已。YF-23不是敗在自身能力上,反倒是諾斯羅普過於執着的追逐戰機的高性能而害了它,如果評價YF-23的話,我們這些局外人也只能用“生不逢時”來形容了吧!
YF-23的優勢其實只有性能強大這一個方面,除此之外在其他方面諾斯羅普/道格拉斯方面完敗於對手。因為武器裝備選擇的第一標準從來都不是性能,成本因素、穩定性、戰略價值、人為因素、政治利益等等都會影響到一場競標的結果。而且歷史也沒有如果這種假設,但諾斯羅普其實沒有輸,他們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拿出了足夠優秀的產品!用電影黃飛鴻裏的一段台詞來形容YF-23最為貼切:我們贏得了牌子卻輸掉了整個“江山”!
如果當初被選中的是YF-23,那麼YF-22也可能會被人們認為是一款被“雪藏”的秘密武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