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我們習慣了車子越賣越便宜,新車上市後一兩年,優惠幅度往往會逐漸加大,然而疫情改變了這一趨勢。近來有買車的朋友應該發現了,各大品牌要麼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減小優惠,要麼就是等車時間明顯變長,甚至加價,一車難求也是常有的事。
新能源車領域,受原材料價格的大幅上漲和國家補貼退坡的雙重影響,車價上漲則更在所難免。在今年2月1日,也就是大年初一當天,比亞迪宣佈即日起對王朝網和海洋網相關新能源車型的官方指導價進行調整,最高漲幅達到7000元。
具體來看,漢DM調整後售價為22.76-24.76萬元,漢EV調整後售價為22.61-29.58萬元,均上漲5000元。宋PLUS DM-i調整後售價為14.98-20.28萬元,上漲3000元;宋PLUS EV調整後售價為17.48-19.18萬元,上漲5000元。宋Pro DM-i調整後售價為13.58-16.08萬元,上漲1000元。秦PLUS DM-i調整後售價為11.36-15.36萬元,秦PLUS EV調整後售價為14.52-18.22萬元,均上漲3000元。唐DM-i調整後售價為19.28-21.98萬元(補貼後),唐DM調整後售價為23.98-28.98萬元(補貼後),均上漲3000元。海豚調整後售價為9.68-12.48萬元,上漲3000元。元Pro調整後售價為9.49-11.81萬元,上漲7000元。
本次比亞迪新能源車價上調的幅度不算太大,但也反映了供給端切實存在的壓力。國家新能源補貼退坡之初,多數車企還有能力幫消費者“兜底”,維持車價不上漲,現在則是紛紛“繳械投降”。在今年1月,小鵬已經上調了售價,大部分車型漲幅為4、5千元。去年末,特斯拉也漲了一輪,部分車型貴了1-2萬元。此外,極星、零跑等也進行了相應的漲價。
除了成本上漲導致車價不得不漲,車企對消費者的預期也是關鍵要素。如果車子賣不掉,車企可能會讓利消費者,少漲價甚至不漲價,但要是車子不愁賣,車企也沒有義務獨自承受日益增加的成本。特斯拉向來是腰板最硬的,降價不怕老車主罵,漲價也不怕沒人買,而且調價可謂是“隨心所欲”。蔚小理三家經過多年的經營,銷量、口碑也鞏固了,漲起價來也是毫不含糊。
但如果從銷量來看,比亞迪才是最有底氣漲價的。據乘聯會公佈的數據,2021年1-12月國內新能源車銷量達到298.9萬輛,比亞迪以593745輛的總銷量衞冕冠軍,比第二名特斯拉多賣出12萬台。而且比亞迪的新能源車陣營發展均衡,EV純電的銷量為32萬台,DM混動的銷量為27萬台,二者銷量差距不大,兩個孩子都很能打。今年比亞迪還將導入漢DM-i和新款唐DM-i,預計DM車型的銷量佔比會進一步攀升。
拋開本次小幅上調的售價不談,比亞迪的新能源車其實本來就挺貴。在差不多10年的時間裏,比亞迪單車均價增長了近2.5倍。據威爾森監測的數據顯示,2021年1-7月比亞迪的單車均價為15.18萬元,超過了大眾的14.78萬元,並且這一差距在逐漸擴大。是不是覺得不可思議?但轉念一想也並不奇怪,以前大家對比亞迪的印象是F0、F3等經濟型小車,現在提到比亞迪則是漢、唐等中高端新能源車型。可以看到,比亞迪的多款車型已經在20-30萬元級市場站穩腳跟,旗艦車型也早已突破30萬的價格區間。
為什麼比亞迪的新能源車型能做到貴的同時又銷量火爆?正是由於技術的不斷提高、品牌價值的不斷提高。像刀片電池、DM-i混動等技術產品已經被大家所熟知,其安全、節能等特點更是被大家所推崇。消費者是要看成效的。以往我們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車不夠出色,大家更青睞兩田的混動,現在市場上湧現了大批動力體驗、節油效果能與兩田抗衡的車型,大家也用錢包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在張藝謀導演對本屆冬奧會開幕式的分享中談到,今年的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和2008年的奧運會相比,理念有了很大不同,我們更有文化自信了,不再急於展示中華民族的上下五千年和輝煌的歷史,而是用中國人的浪漫,展現了中國人和世界所有人一樣,那麼真誠、那麼善良、那麼愛美。
同理,在買車這件事上,我們也經歷了崇洋媚外到越來越多人支持自主品牌的過程。當我們對民族品牌更有自信,這些品牌更懂中國人的優勢也將得到進一步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