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低地之國”緣何成為世界農業強國

由 展東明 發佈於 綜合

向長河(國際問題學者)

北半球的春天來了。春光爛漫,江河解凍,萬物甦醒,“耕牛遍地走”的時節又已到來。在此時刻,筆者想起了遙遠的荷蘭,想起春天裏一望無際的鬱金香花田,以及其背後發達的農業。

大約很少有人知道,與國內一箇中等地級市面積相當的荷蘭,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業出口大國,其花卉、奶酪、馬鈴薯等出口世界第一。

荷蘭人多地少,有“低地之國”之稱,27%的國土低於海平面。荷蘭人為了開發賴以生存的土地,從古到今,世世代代以海造田,其海岸線長達2400多千米,故有“上帝創造了海,荷蘭人創造了岸”之説。正因為如此,荷蘭人“視地為金”,他們千方百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高農業發展效率。荷蘭能成為世界農業出口大國,答案在於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經營,且幾乎做到了極致。

其一,集中經營是趨勢,規模化效益凸顯。數十年來,荷蘭農場户頭數量一直在遞減,但單位體量一直在增加。2000年至2012年期間,荷蘭大型農場企業數量增長了13%,中小型農場數量下降了近40%。規模產生效益,這是經濟學常識。近年來,荷蘭農業的集約化、規模化程度還在提高。

其二,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產品。荷蘭地勢平坦,降水充足,水淤沙土適宜牧草生長,發展畜牧條件較好。為此,荷蘭人減少了大田作物生產而大力發展畜牧業、蔬菜花卉和園藝業。畜牧業是荷蘭最重要的農業部門,牧場的面積要比耕地的面積還大。同時由於採用了現代化科學技術,廣泛應用機械化、人工授精育種和優質飼料,乳牛奶產量逐年上升。與此同時,荷蘭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的農副產品生產與深加工。農業結構中種植業、畜牧業和園藝業分別佔40%、54%和6%,其創造的農產品產值比例分別為10%、55%和35%。

其三,合作社是荷蘭農業集約化經營的一大特點,也是荷蘭農業在歐洲“一枝獨秀”的關鍵。早在19世紀70年代,荷蘭農民就開始自發成立經銷農副產品的農業合作社。而今,荷蘭農業和畜牧業依然是以家庭農場的經營模式為主,一般每個農場僅5一10公頃大,很少有大型的工業化企業集團,但成熟的農業合作社扭轉了家庭農場規模小、競爭力弱的劣勢,把一盤散沙的單個農户撮合成巨大的專業集團。

農業合作社作為特殊獨立法人而存在,既不同於民間非經濟團體,又區別於資本有限公司。合作社是一種由農民自願組織起來互助共利的特殊經濟組織,在經營體制上以公司的名義出現。社員不按股金數量獲利,而是按交易額多少分紅。

農業合作社遍及農業的各個環節和領域,解決了種子、飼料、肥料、技術、農機具等諸多問題,最大的好處是讓農户不用操心深加工和市場銷售。拿奶農來説,把自己生產的牛奶交售給牛奶合作社就了事,合作社把牛奶加工成盒裝鮮奶、奶酪、奶粉、奶油等高附加值的奶製品再出售。

值得一提的是,合作社有利於提高產品質量。筆者在採訪中曾問,假如合作社中某一農户在牛奶中摻水怎麼辦?對方答覆説,假如某個農户的產品屢屢不合格或以次充好,將會被開除出合作社。如此一來,該農户就會破產。

總之,合作社把單個農户聯合起來,實現從弱到強的嬗變,這就是集約化經營的奧秘。合作社“把小轉化為大”,甚至大到可以與世界市場叫板。農户通過聯合自強闖蕩國際大市場,讓荷蘭穩居世界農業強國。

其四,生產和銷售體系都高度專業化。與德國人一樣,荷蘭人對先進農業機械和技術的應用有着偏執式狂熱,機械化種植、機械化收割,機械化擠奶……不一而足。與國內農家自給自足的經營方式不同,荷蘭農場和企業大都只經營一兩種農產品,這有利於在技術上精益求精,靠規模帶來效益。如維斯特蘭德朗市的一家西紅柿種植企業,專業生產西紅柿,與荷蘭其他五家專營企業壟斷了荷蘭90%的西紅柿市場。位於布萊斯維克市的紅掌公司專門研究和種植紅掌花卉,研製出40多個品種的紅掌花卉,靠創新式花色品種打敗競爭對手。

銷售體系也實現專業化。在荷蘭,80%的蔬菜和水果是通過近20個大型水果蔬菜拍賣市場成交的。荷蘭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卉出口國,花卉出口佔國際市場的70%以上,成為該國的支柱產業。荷蘭一年四季供應不同的鮮花5500多種,不同的盆栽植物2000多種,庭院植物2200多種。95%的鮮花是通過7個花卉拍賣市場成交的。荷蘭人因此還創立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荷蘭式拍賣”——從高價往低拍,這保證了鮮花第二天就能出現在紐約和東京的街頭花店裏。

下次到荷蘭,流連於阿姆斯特丹的燈紅酒綠和風車村的夢幻之餘,您不妨去阿爾斯梅爾看看全球最大的鮮花拍賣市場,看看有近400年曆史的阿爾克馬爾奶酪市場。到那您就明白,荷蘭被譽為歐洲“菜園”和“園藝師”,確非浪得虛名。漫畫/陳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