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烽火硝煙的戰爭年代一路走來的山東能源集團,把彌足珍貴的紅色基因融入血脈,成為企業不斷開闢新境界、走向新勝利的不竭力量源泉。山東能源集團以黨史學習教育為抓手,把加強黨的建設與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等結合起來,積極探索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鑄就了一支攻堅克難的“鐵軍”。
血與火的記憶
回望山東能源集團的歷史,鐫刻着血與火的記憶,無數仁人志士書寫了一段又一段濃墨重彩的篇章,成為山東能源集團寶貴的精神財富。
上世紀20年代,山東能源淄博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前身——淄博礦區是全國三大礦區之一,擁有礦工萬餘人,特別是以淄川煤礦為中心的北部礦區,是近代中國礦業產業工人最集中的地方之一。黨的一大代表王盡美和鄧恩銘都對淄博早期黨的建設和工人運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山能淄礦集團退休幹部韓秉祥曾參與淄礦早期工人運動資料的收集與編寫。他介紹,1922年6月,王盡美來到淄博礦區組織工人運動,在淄川煤礦附近的“馬家莊機器工人圖算學校”領導成立了山東礦業工會淄博部;1922年8月,鄧恩銘利用淄川煤礦附近洪山鎮三馬路“憲章照相館”作為黨的秘密活動聯絡點,經常在那裏從事革命活動。
淄礦原史志辦主任趙海喜告訴記者,王盡美、鄧恩銘在淄博礦區宣傳革命思想,點燃了革命星火。在他們的指導下,1924年7月,經中共中央批准,中共淄博礦區支部正式成立,這是繼濟南中央直屬支部後,山東建立的第二個直屬中央的支部。
地處沂蒙革命老區的山東能源臨礦集團,其前身是竹園煤礦。革命戰爭年代,因這裏出產的無煙煤煤質好、熱量高,一度成為八路軍和解放軍兵工廠造炸藥、地雷和土槍土炮的重要原料來源,為抗日戰爭勝利和新中國成立作出了積極貢獻。
位於鐵道游擊隊故鄉的山能棗礦集團前身——中興公司礦工,在中共地下黨的領導下,積極參加抗日義勇軍和鐵道游擊隊,為抗日根據地供兵員、傳情報、運送生活物資和藥品,譜寫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傳承優秀基因
企業發展到哪裏,基層黨組織就建設到哪裏,紅色基因就傳承到哪裏。山東能源集團持續傳承紅色基因,把加強黨的建設貫穿一切工作之中,引領一代代山東能源人攻堅克難、百折不撓、砥礪前行。
上世紀90年代,煤炭產量曾佔據山東總產量一半的淄博礦務局到了山窮水盡的邊緣。11對礦井有7對被註銷了生產能力,1.5萬人面臨重新安置,全局有2300個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足100元,被確定為全國36家特困企業之一。就在命懸一線時,淄博礦區的幹部職工不等不靠、背水一戰,開啓了在逆境中自謀生路的艱難突圍。1996年1月14日的夜晚,正當淄博礦區的幹部在簡陋的礦井籌建處緊鑼密鼓地研究部署加快濟北礦區建設工作時,變電所突然出現故障,四周漆黑一片。他們當即找來7支蠟燭,藉助微弱的燭光,繼續商討方案。不到1個月,淄礦3萬多員工便響應號召,集資4000多萬元作為“救命工程”——許廠煤礦的啓動資金。他們僅用28個月完成建設,從此,這個衰老礦區一步步實現鳳凰涅槃,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去年,山能淄礦集團實現營業收入550億元,完成商品煤產銷量2430萬噸。
泰山腳下的山東能源肥城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始建於1958年,曾是全國煤礦質量標準化發源地。2012年以來,由於受煤炭行業整體下滑、企業歷史包袱沉重等因素影響,肥礦集團成了一個隨時可能被引爆的“火藥桶”。時任肥礦集團財務總監薛允華回憶,當時,所有的銀行賬户都被封了,每天來要賬的債權單位都快把門檻踩爛了。據瞭解,到2015年底,該集團資產負債率高達150%,貸款總額近140億元,職工10個月以上發不出工資。
危難之際,山東能源集團沒有推卸責任,毅然放棄破產重組方案,勇於擔當,艱難地探索改革重組的路徑。到2016年11月底,肥礦集團全面完成債務、資產、人員改革重組,整個過程平穩無震盪。肥礦重獲新生,成為全國較大資產、較大債務困難企業改革重組的成功案例。
向智能化發展
在企業面臨生死抉擇關頭,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成為山東能源集團的傳統。
崔風華是山東能源棗礦集團蔣莊煤礦掘進一區的一名普通職工。剛參加工作時,他被分到該礦綜採二區工作,由於井下條件苦髒累,他便想方設法調至該礦修理廠。18年後,他又主動要求調回生產一線。“之所以回到生產一線,不僅因為煤礦工人的勞動強度大幅降低、安全更有保障,收入也呈兩位數增長,更重要的是,如今在蔣莊煤礦,井下采掘工人已告別‘兩頭不見太陽’的歷史,真正從煤黑子變成了‘煤亮子’。”崔風華説。
2013年大學畢業至今一直在採煤一線工作的棗礦付煤公司驗收員張海嶺告訴記者,夜班上井後非常乏累,升井後吃完飯就回宿舍睡覺,一週很難回家一次。
因為安全風險高、作業環境差、勞動強度大,以前大部分煤礦工人都不願意到井下工作,總是想方設法調離生產一線。
安全生產是礦工最大的福利。山東能源集團將智能化建設作為保障企業安全生產、實現礦工體面勞動的重要途徑,率先實施了取消井下夜班生產、週末集休等措施,徹底改變了煤礦工人“一天三班倒、24小時不停工”傳統循環作業模式。現在出現了地面員工迴流生產一線,主動要求調回百米井下的現象。目前,山東能源集團已有36對礦井取消夜班採掘作業。
智能化建設帶來的改變不止如此。趙如才是山東能源兗州煤業鮑店煤礦綜採二區黨支部書記,幹了30多年採煤工的他以前怎麼也想不到現在可以穿着乾淨整潔的西裝上班,點點鼠標就能自動開採煤炭。“過去採煤,説是機械化採煤,其實大半工作還得靠人力。如今用上了智能化,每班工作人員減至7人,減幅達42%,採煤不見人逐漸成為現實,而且員工效率和收入都翻了一番,過去想都不敢想。”
據鮑店礦採煤副礦長徐長厚介紹,智能化綜放工作面採煤機自主智能截割率能達93%以上,液壓支架自動跟機率達90%以上。安裝使用的“永磁直驅智慧型膠帶運輸系統”,實現了無人值守、遠程控制、在線監控、故障診斷和轉速隨煤量自動調節,在國內首個實現“完全自主智能開採”常態化運行。
山東能源集團大力推進煤礦數字化、智能化建設,一大批智能化裝備落地應用。在地層深處,通過傳感器可以實現採掘支架自動跟進;5G巡檢機器人可以對現場畫面、壓力、温度等信息實時監控。有了這些智能化設備,越來越多的煤炭工人從一線解放出來。
截至目前,山東能源集團建成80個智能採煤工作面、71個智能掘進工作面、10個智能礦山示範點,累計減少井下作業人員9700餘人。智能化採掘工作面佔全國的三分之一。全國煤礦智能化建設現場會在山東能源集團圓滿召開,全球首套礦用高可靠5G專網系統順利發佈,首家國家級煤炭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成立,引領了煤炭行業第四次技術革命。預計到2025年,山東煤礦將全部實現智能化改造。
“能源航母”再出發
“一流企業需要一流黨建,一流黨建引領一流企業。”山東能源集團黨委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探索形成了以“全面嵌入、深度融入,務實創新、增盈創效”為主要內容的“雙入雙創”黨建工作新模式,並創新開展了“1+1+N”黨員聯繫服務羣眾工作,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實,為企業行穩致遠加裝“紅色引擎”。
黨組織的戰鬥力決定着國企改革發展的生命力。據瞭解,山東能源集團擁有基層黨組織3690個,其中黨委206個、黨總支205個、黨支部3279個,黨員5.3萬名。配備專職黨務工作人員4137人,過硬黨支部比例達到黨支部總數的91.34%,35個黨支部獲評“山東省屬企業過硬黨支部示範點”。
從最近公佈的2020年年報數據來看,戰略重組後新山東能源集團成為山東歷史上首個營業收入突破6000億元大關的省屬企業,實現營業收入6752.39億元,同比增長11.23%,煤炭產量位居全球煤炭企業第五位,成為名副其實的“能源航母”。
“今天,雖然我們已經遠離了血與火的歷史年代,但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形成的紅色基因是我們永遠的精神脊樑,不斷加強黨的建設,是山能的根和魂。我們一定要薪火相傳、血脈永續,在彰顯國企擔當中貢獻山能力量。”山東能源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滿慎剛説。(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