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呼倫貝爾9月18日電 題:守護“地球皮膚”讓“草原歸綠”
中新網記者李愛平
9月14日至9月18日,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東北駐地工作組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大草原開啓了一年一度的黑龍江流域環保大使活動。
今年活動的主題旨在通過志願者對草原保護的切身體驗,讓公眾瞭解草原現狀和保護工作,並影響人們重視和參與草原保護。
據介紹,今年的黑龍江流域大使環保活動,來自全國各地的志願者來到呼倫貝爾大草原,在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參與和體驗日常巡護、動植物調查、水質監測、野生動物救助和自然教育等活動。
志願者們以親身經歷和保護區日常草原保護工作為主要內容,製作了VLOG系列短視頻《草原歸綠》號召大家一起加入草原保護行動。
“我的專業是廣告設計,第一次來到野外參與草原保護。遠遠看到綠色的草原,走近就看到草原退化問題,很多地方的草只有腳面那麼高。”志願者劉泓良説。
劉泓良表示,“看到這裏的鼠類數量超乎了我的想象,也瞭解到針對鼠類的問題不同單位會採用不同的方法,但也都是為了小心保持草原的生態平衡。我們把親眼看到的草原現狀做成視頻,就是希望大家更瞭解草原,更重視草原。”
草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系統之一,被稱為“地球的皮膚”,具有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服務功能,還有不可替代的經濟和社會功能。
中國是草原大國,位於中蒙俄三國交界處的達烏爾草原生態區分佈着中國面積最大的天然草原之一(草原面積約950萬公頃),草原類型主要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山地草甸、低地草甸草地、沙地植被草地和沼澤草地等。
然而,近50年來,氣候變化、過度放牧、不合理開發等人類活動導致呼倫貝爾90%的天然草地已經退化,其中嚴重退化草原已超過可利用草原面積的40%,且以每年2%的速率向縱深擴展。草原退化、沙化、鹽鹼化的總體形勢仍然不容樂觀,草原濕地總面積、生物多樣性趨於減少。
專家認為,修復已退化的草原生態系統,是實現草原可持續管理的關鍵策略,同時草原的恢復能夠維持草原生物多樣性並提高土壤固碳能力。
來自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東北駐地工作組的消息顯示,目前,呼倫貝爾草原已成立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輝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巴爾虎黃羊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等自然保護區,以及眾多國家濕地公園,搭建了較為完備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對於官方民間如何守護“地球皮膚”,讓“草原歸綠”具有重要意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