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10餘省份在進口冷鏈食品或包裝物上檢出核酸陽性

由 欽慶敏 發佈於 綜合

  10餘省份在進口冷鏈食品或包裝物上檢出核酸陽性

  冷鏈如何不掉鏈

  11月12日上午,天津市津南區疾控中心在金福臨冷凍批發市場一冷庫排查發現1份混檢樣品核酸檢測呈陽性。前一日,靜海區在一水產批發店發現1份外包裝陽性的進口大比目魚,經溯源同樣出自這裏。

  自天津通報第138例本地病例以來,進口冷鏈食品成為疫情防控的焦點。11月8日凌晨,該市一名冷庫裝卸工人被確診感染新冠肺炎。

  該患者最大的疑點就是接觸過一批20天前自德國不來梅港抵津的冷凍豬前肘。基因測序結果顯示,該例病毒與北美3至6月份流行毒株高度近似,屬於L基因型歐洲家系分支II(北美分支)。隨後,天津市新增一名確診病例,曾駕駛貨車到同一冷庫裝載貨物。在全市冷鏈從業人員和冷凍貨品核酸檢測排查中,又發現了另一名無症狀感染者。

  近幾個月,進口冷鏈食品頻頻被發現核酸檢測呈陽性,成為個別地區疫情反覆的主要原因。冷鏈食品為何成為病毒的“潛伏地”?我國對進口冷鏈食品的需求量究竟有多大?針對其潛在風險,各部門應該如何科學防控?

  10餘省份曾在進口冷鏈食品或包裝物上檢出核酸陽性

  11月7日,天津市濱海新區疫情防控指揮部接到山東省德州市德城區冷鏈食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專班通報,經濱海新區東疆保税港區從德國進口的冷凍豬前肘外包裝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弱陽性。

  兩天前,這批重28.1噸的貨物自天津港海聯冷庫發出,到達德城區飛馬市場當天,即接受了常規核酸抽檢。經過德城區、德州市、山東省三級疾控部門層層檢測,確認結果為陽性。

  天津口岸是中國冷鏈食品的重要進口口岸,進口凍肉佔到全國肉類進口量近三分之一。因本批涉疫貨物已流入山東德州、山西太原、河北保定,三地立即加緊排查。

  記者梳理發現,自今年6月以來,北京、遼寧、安徽、福建、江西、山東、廣東、陝西、江蘇等10餘省份,都曾在進口冷鏈食品或包裝物上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6月11日,北京在連續56天無新增本地確診病例後,再次出現本地病例,感染“源頭”被鎖定為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北京市疾控中心、北京市預防醫學研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科學院等單位後來聯合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北京新發地疫情病毒起源於冰鮮三文魚所在的海鮮區域。

  7月3日,大連海關從裝載厄瓜多爾生產的凍南美白蝦集裝箱內壁一個樣本及蝦的三個外包裝樣本中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7月22日起,陸續通報大連凱洋世界海鮮股份有限公司海產品加工車間的工作人員感染新冠病毒。疫情特徵提示,冷凍海鮮產品的加工處理工作場所有利於新冠病毒傳播。

  9月下旬,青島港疫情顯現。24日,兩名冷鏈產品裝卸工在“應檢盡檢”人員檢測中,被確診為無症狀感染者。之後的疫情溯源,從搬運的進口冷凍鱈魚外包裝陽性樣本中檢測分離到活病毒,這在國際上尚屬首次,提示“新冠病毒以冷鏈物品為載體具備遠距離跨境輸入的可能”。

  北京新發地疫情歷時40天,累計確診病例335例,其中5名危重型、21名重型;大連“7·22”疫情歷時39天,累計報告本地確診病例92例、本地無症狀感染者26例;青島港疫情當時僅發現2例無症狀感染者,16天后所有密切接觸者解除隔離。

  “三起疫情,一起比一起發現得早,規模也越來越小。這是我們不斷吸取教訓、總結經驗的結果,及時發現處於早期的感染者,才能把疫情控制在萌芽中。”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認為。

  生鮮類食品進口高度依賴冷鏈物流,相伴而來的是潛在的感染風險

  近年來,中國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進口食品量增長迅速。

  11月7日,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發布《2020年中國進口食品行業報告》指出,2019年中國進口食品金額高達908.1億美元,同比增長23.4%,來源地達189個。從金額來看,17個品類中,排名前三的依次是肉類及製品、水海產品及製品、乳品,進口額均超過100億美元。前五大食品進口來源地分別是新西蘭、澳大利亞、泰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前三大口岸分別是上海口岸、天津口岸、深圳口岸。

  報告稱,儘管當前新冠疫情使國際交往受到了很大影響,但預計2020年進口食品仍將保持兩位數的增長。

  在眾多進口食品中,包括生鮮在內的相當一部分品類高度依賴冷鏈物流。

  與普通物流相比,冷鏈物流有三大特性,又稱3T原則,即產品質量取決於冷鏈儲藏温度(Temperature)、流通時間(Time)、耐藏性(Tolerance)。“冷鏈物流的核心是全程不斷鏈,一旦斷鏈脱温,就會給貨品帶來不可逆的影響,即便後面環節做得再好也是徒勞。”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冷鏈物流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玉鳴説。

  疫情之下,與冷鏈物流相伴而來的是潛在的感染風險。吳尊友表示,即使是普通的冷鏈運輸,病毒也可存活好幾周。如果是在新冠疫情高發地區污染的物品,包括食品或外包裝,經過冷鏈運輸,可以把病毒帶到非疫區,從而引起接觸傳播。

  彌補國內供應不足,進口冷鏈食品不能“一刀切”全面禁止

  那麼,是否應該像個別聲音呼籲的那樣,“一刀切”全面停止進口冷鏈食品呢?業界人士認為,就目前而言,這是“因噎廢食、並不現實”。

  原因在於,冷鏈產品風險防控目前已進入防疫新常態階段。秦玉鳴指出,一方面,國外疫情仍然持續蔓延,此起彼伏,很多國家迎來了秋冬的第二波疫情高峯;另一方面,中國需要大量的進口產品彌補國內供應的不足,因此絕不能把進口產品全部拒之門外——這已經是共識、常識。

  廣大消費者也無須過度擔心,但需注意食品衞生、做好日常防範。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微生物實驗室主任李鳳琴表示,大量科學數據表明食品不會感染新冠病毒,但有可能被污染:一是受到含有病毒的水、包裝材料的污染,二是受到攜帶病毒的食品加工者的污染。

  李鳳琴建議,生產經營過程中要嚴格規範操作,做好食品加工環境包括食品包裝材料的消毒,嚴禁病毒攜帶者或感染者經營食品。

  “目前來看,無論是海關還是其他部門,都已經部署了嚴格的查驗、消毒以及管控的手段。暴露出來的問題貨品,從整體貨品佔比來説,是相當小的部分。”秦玉鳴表示。

  提升口岸通關效率,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11月12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海關總署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長畢克新表示,全國海關進一步加大了進口冷鏈食品的檢疫力度。一是進一步強化源頭管控,與有冷鏈食品輸華貿易的全部109個國家的主管部門進行了溝通磋商。二是暫停出現員工聚集性感染企業的產品輸華,涉及20個國家99家生產企業。三是加強進口冷鏈食品新冠病毒風險監測,共抽樣檢測樣本873475個,檢出核酸陽性結果13個。四是檢出陽性後實施緊急預防性措施。

  “因從印度尼西亞進口1批凍刺鯧魚1個產品樣本中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按照海關總署公告2020年第103號的規定,全國海關自即日起暫停接受……”打開海關總署官網“今日海關”頻道,關於進口食品的緊急預防性措施實時更新。

  根據有關規定,輸華冷鏈食品或其包裝前2次被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的,海關暫停接受該企業產品進口申報1周,被檢出3次及以上的,暫停接受進口申報4周。

  《進口冷鏈食品預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指出,要“在確保進口冷鏈食品安全的同時,提升口岸通關效率,避免貨物積壓滯港,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從而實現“安全、有效、快速、經濟”。

  根據進口冷鏈食品物流特點,在完成新冠病毒檢測採樣工作後,分別在口岸查驗、交通運輸、掏箱入庫、批發零售等環節,在其首次與我境內人員接觸前都應實施預防性全面消毒處理。

  科學精準防控,完善追溯管理,確保來源可溯、去向可追

  科學防治、精準施策,一直是我們在防控疫情鬥爭中的重要經驗。那麼,面對進口冷鏈食品潛藏的疫情傳播風險,應該怎麼辦?

  記者梳理各地出台的相關疫情防控指導意見發現,重點環節、重點場所成為共同的關注點。尤其是對加工企業和冷庫、農批商超、餐飲服務等重點場所,各地及時加強常態化疫情監測和風險預警。

  專家提示,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加工環節和包裝環節要特別注意原材料的消毒、檢疫。運輸、貯存過程中,冷庫、車輛及工具都不得大意。銷售過程中,集貿市場、零售企業要嚴格落實進貨查驗和登記制度,從事食品批發的經營單位要嚴格落實銷貨登記制度,同時注意及時消毒。

  近日,在河南省鄭州市惠濟區一家進口生鮮店裏,孫先生熟練地打開手機支付寶,掃描了一份外包裝的二維碼。“嘀!”屏幕顯示,這是來自越南的巴沙魚,附有檢驗檢疫證明。

  從供應鏈首站到消費環節產品最小包裝,這套基於阿里雲和區塊鏈技術的“鄭冷鏈”系統,使得進口冷鏈食品實現了“來源可溯、流轉可查、去向可追”。

  8月18日起,從深圳各港口碼頭提櫃離港並在深圳儲存、銷售、加工的進口凍品,必須先進入集中監管倉進行外包裝消殺和抽樣核酸檢測,合格方可進入市場。“集中監管倉”正是當地在進口凍雞翅中檢出核酸陽性後的監管升級。

  防患於未然,檢測是關鍵。吳尊友提示,“要做好三項檢測工作,一是對進口的產品及外包裝進行抽樣檢測;二是對冷鏈經營產業的工作環境定期採樣檢測污染情況;三是對冷鏈從業人員開展不少於每週一次的核酸篩查,及時發現疫情,及時撲滅疫情。”

  冷鏈防控納入常態化管理,對生產、裝卸、運輸、貯存及銷售等各環節作出細緻規定

  日前,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印發《進口冷鏈食品預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方案》要求,各地對進口冷鏈食品要實現全流程閉環管控可追溯。海關、交通、衞生、市場監管、地方政府及相關生產經營單位的工作分工被逐一明確。

  “這是我國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的重要政策性文件。”吳尊友説,“在多起進口冷鏈食品引發局部新冠疫情後,國家不是簡單草率地禁止進口冷鏈食品,而是把控制可能由進口冷鏈食品污染引發的新冠疫情納入常態化管理,把風險控制在最低水平。”

  此前,《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已明確要求各地落實冷鏈食品相關從業人員的日常防護、健康監測和核酸主動篩查,改進生產、加工和交易環境衞生條件,降低從業人員感染風險。10月中旬,為貫徹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疫情防控策略,切實加強“人防”與“物防”工作,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印發《冷鏈食品生產經營新冠病毒防控技術指南》《冷鏈食品生產經營過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術指南》,對生產、裝卸、運輸、貯存及銷售等各環節作出了細緻規定。

  比如,發現樣品核酸檢測陽性,怎麼辦?依照相關應急處置規定,冷鏈食品生產經營者應迅速啓動本單位應急預案,對相關物品臨時封存、無害化處理,對工作區域進行消毒處理,對可能接觸人員及時開展核酸檢測和健康篩查等措施。相關物品處理時避免運輸過程溢灑或泄露。

  以強監督促強監管,推動冷鏈食品疫情防控各項措施落實落地

  各級紀檢監察機關立足職能職責,以強監督促強監管,督促相關部門層層把關,壓實監管責任,守護人民羣眾“舌尖上的安全”。

  天津市紀委監委駐市市場監管委紀檢監察組監督推動駐在部門強化市場監管,嚴格執行進口冷鏈食品消毒證明查驗制度。同時,督促落實全市進口冷鏈貨品冷庫和從業人員核酸檢測“兩全”部署,做好地毯式排查,將全市所有冷凍庫都納入數據信息平台管理體系,做到無遺漏、無死角。

  大連市紀委監委駐市市場監管局紀檢監察組先後約談食品安全監管相關責任人,強調持續強化疫情防控常態化冷鏈食品監測監管,做好存儲、加工、銷售等環節風險防控與處置。開展“嵌入式”監督20餘次,實地走訪冰鮮冷凍食品加工及流通場所,推動冷鏈食品疫情防控各項措施落實落地。

  山東省萊西市紀委監委成立21個監督檢查小組,開展“網格化”監管,走訪冷鏈食品生產經營單位1651家,涉及從業人員3045人。督促市場監管局向11家重點冷鏈食品生產企業派駐檢查員,全天候監督冷鏈食品出入庫、外包裝消殺、從業人員防護措施落實等情況。

  當前,全球第二波疫情反彈勢頭明顯,秋冬季是呼吸道傳染病高發季節,防控形勢更加嚴峻,必須時刻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將冷鏈鑄成“安全鏈”。(本報記者 管筱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