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好汽車“以租代購”,促消費、利就業

汽車“以租代購”靠譜嗎?近期,幾起與汽車融資租賃相關的新聞讓“以租代購”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以租代購”是指一種汽車融資租賃的購車模式,購車者先以租車的方式使用汽車,每月向汽車融資租賃公司支付租金,直到付清合同中雙方達成的金額或者達到一定期限後,汽車從租賃公司處過户至購車者個人名下。但媒體調查發現,“以租代購”在現實中存在着強賣高價車險,款項結清以後汽車無法過户等問題。

規範好汽車“以租代購”,促消費、利就業

©法治日報 漫畫作者:高嶽

“以租代購”可以為徵信不好的消費者提供方便:汽車融資租賃是和汽車融資公司貸款,對購車者的徵信要求較低。同時,它相較於一般的消費金融貸款,對“購車”的首付款要求也相對更低。對於一些從事網約車的駕駛員來説,“以租代購”可以大大減輕前期的成本投入。

不過,作為一種新興的汽車消費模式,“以租代購”的權益邊界還存在着諸多模糊性。比如,此前有網約車平台因“可能導致有司機師傅被個別高利率以租代購及民間借貸、高額違約金和陰陽合同等不法手段坑害”,而“暫停以租代購”。同時,有分析指出,部分汽車融資租賃平台只強調“首付低”,卻不強調一開始所有權實際不在客户手中,缺少金融知識的客户誤以為自己是在“買車”,導致核心問題沒有釐清,之後糾紛不斷。

“以租代購”中比較常見的權益風險還體現在,如簽訂“以租代購”合同後,如果中途“租車者”因為客觀原因無力完成約定的“租期”,雙方權益的平衡往往容易引發糾紛。再比如,汽車融資租賃的相關投訴中,強賣高額商業保險和款項結清後無法過户問題突出。有消費者就反映,“以租代購”模式下,租賃公司往往強制消費者在租賃公司購買保險,而保險價格一般高於市場價30%。這種強制做法,實際上削弱了“以租代購”帶給消費者的利好一面。更重要的是,以租代購的本質仍是“購”,而現實中,一些“租車者”在款項結清後因為種種原因依舊無法過户,這無疑大大增加了交易背後的權益風險。

客觀説,作為新型的汽車消費模式,汽車融資租賃在一開始有些不規範之處,這幾乎很難避免。一方面,市場的自我調適需要一個過程;另一方面,監管的規制若過於超前,則可能抑制市場的創新活力。但在這種模式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且相關問題已經集中顯現的情況下,從行業到監管部門,共同推動提升這一市場的規範性,確實愈顯必要。

尤其是置於當前促進汽車消費的背景下,對於汽車金融租賃給予更明確的規範,儘量消除一些模糊地帶,避免給消費者留下陷阱,是構建更健康的汽車消費環境的題中應有之義。就在前不久,商務部等17部門《關於搞活汽車流通 擴大汽車消費若干措施的通知》中就明確指出,有序發展汽車融資租賃,鼓勵汽車生產企業、銷售企業與融資租賃企業加強合作,增加金融服務供給。一個越規範的汽車金融租賃市場,本身也就越能夠發揮促消費的作用。

此外,考慮到選擇以租代購的消費者中,很多都是網約車或其他運營行業的從業者,引導汽車金融租賃市場走向更規範、透明之路,實際也能夠發揮“穩就業”的特殊價值。

退一步言之,汽車作為最重要的大宗消費品之一,消費模式無論怎麼創新,都不應該給消費者“挖坑”。而一種消費模式要想獲得足夠的認可,這也是最起碼的要求。

(光明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86 字。

轉載請註明: 規範好汽車“以租代購”,促消費、利就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