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白雲怡 楊升 曹思琦 張常悦】編者的話: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時,是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第三年。那時,世界望向中國的目光還有一絲猶疑與不確定。10年過去了,今天已經沒有人再對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有懷疑。與此同時,中國人對世界以及對中國的看法也在不知不覺間發生着巨大改變。《環球時報》記者梳理本報旗下環球輿情中心過去10年對全球受訪者開展的民意調查,為您講述過去10年發生的改變。
對中國是世界強國的認同正越來越牢固
“你認為中國是世界強國嗎?”在今天看來,這是一個很容易回答的問題——無論是外國人還是中國人,都會給出肯定答案。然而在10年前,中國人和其他國家民眾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要複雜得多。
從2012年到2017年,環球輿情中心聚焦的一大問題,就是其他國家是否認同中國是世界一流強國。數據顯示,2012年,在來自美國、俄羅斯、英國、巴西等世界主要國家的受訪者中,只有53%的人認為中國是一流強國。2017年,西班牙、法國等更多國家的受訪者參與到調查中來,結果顯示,超過82%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已進入或正在進入世界一流強國行列。
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上述民調數據的變化顯示出,各國對中國是一個世界強國的認同正越來越牢固,尤其當中國在本世紀第二個10年在各方面都取得持續、顯著的發展後。
從環球輿情中心的調查數據來看,在過去10年,相比於其他國家的受訪者,大部分國人對中國國際地位的認知更加謙遜。
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在當年和其後3年的民調中,認為中國已成為世界強國的中國受訪者比例都未超過18%。儘管在2014年,認為中國已成為世界強國的受訪者比例顯著上升,達到34.9%,但仍與持這一觀點的外國受訪者比例(64.3%)形成顯著落差。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表示,上述數據和對比反映出中國人看本國時更加低調內斂,不會趾高氣揚,且對成功有更高的標準。西方則對中國實力上升更加敏感,尤其在近年來西方多國發展進入某種瓶頸期後。
不過,在對中國實力和國際地位保持謙虛的同時,中國受訪者對國家發展的前景卻普遍非常樂觀。2015年至2021年的民調數據顯示,在絕大部分時候,九成左右的中國受訪者對國家未來所處的國際環境預期“較為樂觀”或“良好”。
在張頤武看來,這一樂觀的預期離不開中國穩定的發展勢頭和越來越開放、包容的心態。中國與國際社會的互動、融合越來越頻繁,所以儘管外部有“風吹雨打”,但中國人始終能以積極、開放的心態看待世界大環境,對自身國際地位的認知也逐步清晰。
值得注意的是,從2018年開始,環球輿情中心不再對中國是否為世界強國進行調查,而轉向中美實力對比——這也逐漸成為其他國家最關注的話題之一。到了2019年和2020年,根據受眾關注的變化,中國影響力和外界對中國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的角色成為調查的重點。
“10年前,中國對自己的發展還沒有完全樹立信心,國人尋求得到外界的認可,並急切地想知道外界怎樣看中國。但是從2018年開始,這一問題便不再被提及,因為事實已不言自明。”復旦大學教授沈逸稱,中國展現出奮發有為、承擔全球責任的態勢,讓世界更加關注中國在全球事務中扮演的角色。
堅持做好自己的事是力量源泉
世界對中國的態度是什麼樣的?《環球時報》記者分析過去10年的調查數據發現,從2012年到2018年,國外對中國持“正面和中立”態度的受訪者一直佔總受訪者的75%到80%。2019年民調不再設置這個問題,而開始詢問中國的國際形象和影響力是“變好”還是“變壞”。對於這一問題,大部分受訪者都給出“變好”的反饋。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和西方借疫情不斷抹黑中國的背景下,民調問題的設置變得更為具體。對“你是否因疫情討厭中國?”這一問題,56.5%的受訪者表示“沒有”。除此之外,還有近一半的受訪者表示對中國有效控制疫情感到驚歎。
多名學者表示,西方主流輿論經常根據本國政治議程用帶有偏見的視角描述中國,一些西方政治分析人士更是炮製出“中國崩潰論”等論調抹黑中國。然而,只要中國繼續保持發展、不斷取得更多成就,這些污名和抹黑遲早會破產。張頤武説,有關疫情的數據已充分説明,堅持做好自己的事是中國維護自身形象、提升國際影響力的力量源泉。
2018年美國發起對華貿易戰後,中美關係急速惡化。在這一背景下,中美兩個大國之間的實力對比成為環球輿情中心重點關注的問題。2018年一份覆蓋17個國家涉及1.6萬多人的民調顯示,41.9%的受訪者認為“美國影響力不斷下降”,而69.8%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實力正不斷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國精英階層中,持上述兩個觀點的人數比例還要更高,分別為51.2%和77.1%。
到了2019年,已經有來自15個國家54.6%的受訪者認為“美國影響力不斷下降”。2020年,超過50%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或許不容易在貿易戰和打擊華為等中企的行動中取得成功,且中國將採取反制措施”。有意思的是,美國的盟友似乎對華盛頓的信心還要更低。在日本、英國、德國和法國,持上述觀點的受訪者比例分別達到67.1%、61.5%、60.8%和60%。
“民調數據反映的是客觀事實”,王義桅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從國際層面來看,美國代表的西方這些年來遇到的內部問題越來越多,而中國儘管也遇到很多困難,還面對西方愈演愈烈的打壓,卻發展得越來越好。事實上,美國許多人士也看到了這一點。他們發現,華盛頓過去在許多領域的霸權地位正在被動搖。
對中國實力的認可,使得許多國家對中國的國際責任和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有了新看法,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關注如何從中國的發展中受益。《環球時報》記者發現,相較於2018年,2020年在回答“未來數年,你的國家需要在哪些領域加強和中國的合作”時,來自多國的受訪者不再僅僅關注和中國的經濟合作,而越來越期待和中國進行科技合作。
王義桅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很多國家現在用期待的眼光看向中國。“西方很多東西不靈了,自己的問題尚且解決不好,怎麼還能指望他們幫助其他國家呢?”他説,儘管美國也提出“重建美好世界”等計劃,但很多國家對華盛頓的意願和能力表示懷疑。
多種因素促成國人心態轉變
當世界望向中國的眼光經歷着迅速變化時,中國人看待世界的心態也與以往大不相同。
2021年環球輿情中心一份覆蓋中國100多個城市的民調顯示,中國年輕人在過去5年“平視”西方國家的比例上升6個百分點,“仰視”西方的比例下降大約29個百分點。當問及受訪者“5年前,提到西方國家,你心裏是什麼感覺”時,表現出“羨慕、崇拜、尊重”等“仰視”態度的受訪者佔所有受訪者的37.2%;表現出“對等、沒什麼感覺”等“平視”態度受訪者佔所有受訪者的42.1%;認為西方“沒什麼了不起”的年輕人佔所有受訪者的18.4%。
當問及受訪者“今天提到西方國家,你心裏是什麼感覺”時,表現出“仰視”態度的受訪者僅佔8.1%;表現出“平視”態度的受訪者佔48.3%;認為西方“沒什麼了不起”的受訪者佔41.7%。
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在黨的十八大後保持持續且快速的發展是更多中國人對西方不再“感冒”的核心原因,也有其他因素加速這一變化進程,比如美國的治理能力出現巨大問題,打破一些中國人對西方制度的迷信。
張頤武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年輕人正越來越自信,他們正成長為“平視世界”的一代,這源於中國新世代對國家實力和制度的信心,也是由於中國不斷擴大開放,使得更多人能更容易地將中國同其他國家進行真實客觀的比較,從而對中國自身進步有了更明確的客觀感受。
中國在應對西方挑釁時更加自信
專家普遍認為,中國對西方看法的改變將使中國在應對西方的挑釁和指責時更加自信。西方應學會在平等的基礎上和中國打交道,更加尊重中國民意,而不是簡單地給這一現象貼上“過激民族主義”的標籤。
在2020年的民意調查中,環球輿情中心曾專門就“戰狼外交”設置問題。近年來,西方質疑中國搞“戰狼外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曾對此專門回應稱:“為了維護中國的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為了維護國家榮譽與尊嚴,為了維護國際的公平與正義,就做‘戰狼’又何妨?”
民調結果顯示,71.2%的受訪者認為這是中國該有的外交姿態。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呂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民眾對外交部表態的認知,從側面印證中國外交政策是得民心、順民意的。
在上述背景下,中國人對自己國家和其他國家關係的重視程度也發生有趣變化。從2010年到2020年,中美關係一直被受訪者視為對中國影響最大的雙邊關係。不過2021年,中俄關系反超中美關係,成為受訪者心中對中國最重要的雙邊關係,排名第二的是中歐關係,中美關係則滑落到第三位。
一位國際問題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過去10年,中國試圖平衡與其他國家的關係。隨着美國對華打壓日益激烈,中國正着力加強同東盟、非洲等的關係,使對外關係進一步多元化。“這也是中國自信的體現,社會上下已不再認為美國等西方國家是‘完美樣板’。中國人也更加清楚,美國代表不了世界大多數國家,更代表不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