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歐洲議會幾乎沒朋友?原來是有些歐洲人又在搞事情!
本文轉自【朝陽少俠】;
友人忽告:歐洲人又搞事情了。少俠急查,原是近日一家名不見經傳的荷蘭新聞調查網站“Follow The Money”發佈了一篇題為《中國在歐洲議會幾乎沒有朋友》的文章。
被標題所吸引,想看看中國在歐洲議會怎麼沒朋友了。結果發現此文還是在重彈以前歐洲媒體唱濫的老調,得意洋洋聲稱歐洲議會在對其“歐中友好小組”進行內部調查。唉,又一個標題黨!
不過,美資背景的歐洲《政治家》等網站隨即刊髮長篇報道,又把此事推上風口浪尖。整個一有組織、有預謀啊!
“歐中友好小組”究竟是個什麼組織?查了些資料,發現這事兒還真值得説道説道。
歐洲議會是歐盟三大機構之一。“歐中友好小組”系歐洲議會一些對華友好議員於2006年自發創立,隨着議會改選已多次換屆。然而近年來,該小組莫名其妙陷入了輿論漩渦。
2019年11月,捷克一家名為Sinopsis的智庫發佈《利用民主:歐洲議會的歐中友好小組》的“調查報告”,硬生生給小組扣上“中國統戰機構”帽子。
2020年9月,美國智庫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CSBA)發佈《揭示中國在歐影響力:友好小組如何拉攏歐洲精英》的報告。同年11月,一家德國電視台公開指責小組成員受邀訪華,目的是同中國建立“政治聯繫”,干擾歐洲議會通過有關涉華決議。
而針對該小組主席、捷克議員扎哈迪爾的指控更是“召之即來,揮之不去”。自去年11月《政治家》網站“揭發”其同中國“關係密切”以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把此事拿出來翻炒加熱,小組更是被迫暫停活動。哦,原來是有人想搞事,而且想把事情不停地搞下去。
“歐中友好小組”真有貓膩嗎?本着西方輿論一向標榜的“尊重事實,探索真相”原則,我們且來捋一捋:
一是所謂“定位模糊”。“調查”稱“歐中友好小組”定位特殊,並非歐洲議會官方機構,但也被客觀承認。但事實上,歐洲議會存在形形色色的“友好小組”,多是議員自發形成的非官方組織,比如去年英國脱歐後,一些議員就發起了對英友好小組。“歐中友好小組”哪裏特殊了?
二是所謂“交往密切”。“調查”的一個關注重點是小組成員曾應中方邀請訪華或參與中方主辦活動。這很滑稽,既然是“友好小組”,互相串個門,商量如何促進雙方交流合作,不很正常嗎?
2019年10月新一屆歐洲議會成立後不久,歐洲議會“友台小組”主席蓋勒等9名議員就跑去了台灣,近期被中方列入制裁“黑名單”的德國議員彼蒂科菲爾也曾竄台。不知道歐洲議會議員背離歐盟官方承認的“一箇中國”原則,與台灣當局暗通款曲,這又是否合規?
三是所謂“替中國代言”。“調查”的另一項指控是小組議員沒有跟歐洲議會“保持一致”,在涉華議題上“表現不夠積極”。這一指控更加離譜。作為歐洲代議制民主的體現,歐洲議會有來自27個成員國的700多名議員,為何單單容不下主張對華合作、客觀理性的聲音?歐洲議會不是自我標榜真正的民主、言論自由和價值多元嗎?難道任由反華言論、虛假信息大行其道,才是唯一的“政治正確”?
四是所謂“操作不透明”。“調查”還有一項指控稱,小組活動不透明,不僅成員未公開,也從未向歐洲議會提交過任何活動報告及資金往來情況。然而公開資料顯示,還真沒有對友好小組運作的什麼具體規定。
既然如此,為何只盯着“歐中友好小組”,不去調查調查其他的議員和組織呢?畢竟,讓所有小組和議員公開其對外交往活動報告和資金來源,才是真正符合民主、透明原則。
強烈建議歐洲議會不妨也查一查“友台小組”成員訪台的食宿交通費用是誰出的,“東突”恐怖組織頭目多力坤又是如何堂而皇之地多次出入歐洲議會,公開出席酒會等活動。
思來想去,忽然領悟,西方反華伎倆都是老套路,實在沒什麼技術含量:
第一步,所謂調查機構、非政府組織甚至情報部門“爆料”,提出指控;
第二步,西方智庫媒體跟進調查,炮製具有“可信度”的報告和報道;
第三步,政府部門和立法機構介入,出台政策措施和議案法案,對有關人員組織限制打壓,迫使其他不“保持一致”的人員組織閉嘴。文縐縐一點,這叫“寒蟬效應”。
是的,原來這與西方近期炒作新疆“強迫勞動”問題的手法如出一轍。資料顯示,最早對“歐中友好小組”發起“調查”的捷克Sinopsis智庫,是接受美國民主基金會資助的。沒錯,就是資助編造涉疆謊言的鄭國恩和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的那家美國民主基金會。
太沒誠意了!要弄個什麼2.0版,好歹換套人馬,換副“白手套”啊。人還是那幾個人,槍還是那幾條槍,連個障眼法都不搞,裸奔呢?
不過,看官還真別小瞧,就這幾板斧,還真能把人打殘了。近年來,類似的涉華“政治迫害”在歐洲屢見不鮮。
2020年,德國檢察機關指控前歐盟對外行動署亞太司長、前德國駐韓國大使薩巴蒂爾涉嫌為中國從事“間諜”活動,調查最終以證據不足而草草收場,卻令薩巴蒂爾聲名狼藉,生活也陷入困境。
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的梅斯特教授,因訪問新疆並對新疆反恐和去極端化措施作出客觀評價,遭到法國反華勢力和輿論持續騷擾,最終被迫辭職。
在反華聲浪甚囂塵上的大背景下,法國一名真正去過新疆、瞭解新疆的記者選擇用筆名發聲,客觀介紹新疆的真實情況,沒有與某些人“保持一致”,就被一些媒體“人肉”搜索曝光、惡意攻擊。
曾幾何時,歐洲的民主、人權、言論自由,何其冠冕堂皇,如今卻統統化作“麥卡錫主義”的幽靈。
不過,曝料“歐中友好小組”也給歐洲議會的領導們出了個大難題。按照公開透明公正的歐洲民主法則,是不是所有友好小組都該曝曝光,出來曬曬太陽?還有什麼秘辛,也都抖落抖落。
早聽説議會內有不少蠅營狗苟的事,到底是清流還是渾水,人們還真想看個熱鬧。但如果專揪住與中國有關的那點事不放,背後打的什麼算盤,不言自明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