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這座超大型城市已然迎來“銀髮浪潮”時代,深度老齡化社會中,老年人的健康和尊嚴理應得到更多關注。10月20日,首屆“中國養老·思想圓桌會”在浦東召開,以“名家説”“眾人言”形式,定向邀約了200餘位養老企業家、養老服務管理者和養老規劃師參會,共同探討養老理念。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趙艾主持本次圓桌會議,國務院參事謝伯陽致開幕辭。謝伯陽指出:“做養老的企業家,首先自己要有好的人生理念、養老理念,以此構建養老服務價值邏輯。”與聚焦在養老產業之“術”的多數論壇不同,各行各業的專家發表了自己對於養老之“道”的觀點。
何為“仁者壽”
中國古典哲學中,潛藏着許多古人關於養生的智慧。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王守常引經據典,認為“生命很短,要活出意義和價值”,終極健康應當包含心理健康和道德觀高尚,這符合儒家所説的“仁者壽”。“仁者壽”出自《論語》,清代方苞解釋為:“氣之温和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質之慈良者壽,言之簡默者壽。故仁者壽”。
王守常進一步詮釋,“仁者壽”就是要淡泊從容,寵辱不驚,貧富不移,對一切事、一切人都要態度温和,雅量寬宏。王守常還強調要重視死亡教育,提出“人最大的智慧是參悟生死”,看淡生死,有助於安樂長壽。正如中國古代道家主張“萬物方生方死”,將生與死辯證地聯繫在一起。
中醫康養宜由繁入簡
古典哲學充滿養生智慧,古典醫學則為養生提供了更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導。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國際標準化研究所所長沈遠東教授表示,中國傳統醫學也追求長壽,但是更加註重有質量的生命長度。《黃帝內經》早已總結了人類的生長衰老週期,世界聞名的《西塞爾內科學》也認為“隨着衰老,一切都在衰退。”但也有研究證實,某些智力指標並不隨着年齡增長而改變。
沈遠東介紹,合理的營養和運動對60歲以上的老年人非常有利,在執行功能、整體認識、學習記憶和語言能力等方面都能促進老人的功能。現在很多康養機構設有圖書館、棋牌室、健身房,提供各種課程,讓老人獲益良多。中醫康養則講究由繁入簡,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病後防復,中醫特色的護理技術則對褥瘡護理、中風康復、老年便秘、老年睡眠障礙有顯著效果。
開發信息時代老年人口紅利
傳承古典智慧十分重要,但時代畢竟在變化,對社會的養老思維提出了新要求。復旦大學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孫時進教授指出,不能用過去的老年觀來衡量今天的老人,“就像不能拿過去的舊船票來登今天的客船。”老人並不是只能去菜場買菜和去廣場跳舞,整個社會的觀念需要改變。用高科技幫助一部分力所能及的老人開發智慧,繼續服務社會,承擔社會責任,是養老的新思路。
孫時進認為,老年人不一定智能下降,實際上他們的洞見力還在上升。美國心理學家卡特爾將智力分為“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研究表明,流體智力,隨神經系統的成熟而提高,達到峯值後緩慢下降;而“晶體智力”通過掌握社會文化經驗而獲得,一直保持相對穩定。“理智慧比理財富更重要”,孫時進表示,開發信息時代老年人口紅利大有可為。
科技向善,改變老年生活
新思維為養老提供高瞻遠矚的視角,新技術則可能為養老帶來腳踏實地的改變。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呂廷傑介紹,移動通信每一代技術的價值都呈現指數增長,2G改變通話,3G改變上網,4G改變生活,而5G將改變社會。養老是個非常重要的應用場景,5G將對養老帶來“術”的變化。
“之前我去南極,我的老師特別羨慕,他也想去。如果有利用5GVR設備,他就可以體驗去南極的感受。”呂廷傑用一個個生動的案例,解釋5G在養老中的具體應用,比如5G手環,如果老年人失憶離開了安全區域,或身體指標有異常,手環可以立刻給子女或監護醫療機構發通知,此外還有遠程診斷、護理機器人、5G救護車等等。“我們最終的目標是科技向善,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幸福,更加有尊嚴。”呂廷傑總結道。
從“牀”到“家”到“組織”
再好的理論,也需要落到實處。會議現場,被譽為市場化養老先行者的親和源董事長奚志勇,談論了中國首家會員制養老的思考和探索,贏得廣泛共鳴和陣陣掌聲。他認為養老模式有三重迭代,第一種養老院扮演的角色是“牀”,老人不自由、無隱私、被管理;第二種是“家”,老人身處其中有自由感、安全感和尊嚴感;第三種是“組織”,讓老人體會到歸屬感、價值感和幸福感。
“很遺憾,我們今天的養老院,絕大多數還停留在‘牀’的功能階段。”但奚志勇堅信,未來的養老將迎來“從牀、到家、到組織”的模式迭代,同時也將迎來“從買賣關係到共贏共享合夥人關係”的理念革新,“打破服務與被服務邊界”的服務變革,並隨着養老文化的不斷升級,將幫助老人實現“超越自我”的生命價值。
欄目主編:徐瑞哲 文字編輯:侍佳妮 題圖來源:會議現場奚志勇發言 侍佳妮攝
來源:作者:侍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