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原創稿
人民網北京9月7日電 (薄晨棣、周靜圓)種業安全與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息息相關,也關係到國家糧食安全。今天,最高人民法院發佈第一批人民法院種業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典型案例,通報了人民法院種業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基本情況。
“近年來,人民法院多措並舉,不斷加大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副庭長郃中林介紹,在加強植物新品種權保護方面,2016年至2020年,全國各級人民法院審結涉植物新品種糾紛民事案件共計781件,年結案量從2016年66件上升到2020年252件。案件主要涉及玉米、小麥、水稻等主要農作物,超7成案件品種權人勝訴。
據介紹,為加強審判指導,最高人民法院先後制定了3部有關植物新品種權保護的司法解釋。其中,今年7月5日發佈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侵害植物新品種權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二)》針對實踐中亟需解決的審判難點和新問題,拓展保護範圍、加大保護力度、降低維權難度、完善法律制度、規範鑑定程序,構築了對侵權行為的事前、事中和事後的全鏈條打擊。例如,對於當前多發的套牌侵權行為,該司法解釋明確,對於具有反覆侵權、侵權為業、偽造證書、違法經營等情形的套牌侵權行為,均視為侵權情節嚴重,在計算基數的2倍以上確定懲罰性賠償數額,實際的賠償總額最低是補償性賠償數額的3倍,形成遏制套牌侵權的強大威懾力。
此外,涉種業案件審判質效也明顯提升。郃中林介紹,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成立後,二審實體案件平均審理週期降至120天左右。今年3月起,該法庭設立專門的植物新品種合議庭,進一步加強對涉種業案件的集中審理和統籌指導。“各地法院也積極探索建立和完善技術調查、專家諮詢等制度做法,在疑難複雜植物新品種案件審理中注重發揮育種專家作用,準確查明技術事實,提高案件審判質效。”郃中林説。
郃中林表示,下一步將依法加大懲罰性賠償適用力度,針對套牌侵權行為重拳出擊,在法定幅度內從重判處懲罰性賠償。嚴厲震懾危害種業安全違法犯罪行為,用好用足現行刑事法律制度,保持對農資製假、售假犯罪的高壓態勢和打擊力度,營造不敢侵權、不願侵權的法治環境。不斷提升種業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水平,促進種業高質量發展,服務和保障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