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8日,勿忘“9·18”撞鐘鳴警儀式在遼寧省瀋陽市“9·18”歷史博物館殘歷碑廣場舉行。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今天,是“9·18”90週年。90年前的今天,日本關東軍故意製造事端,進攻瀋陽北大營,拉開了中國軍民14年抗戰的序幕。這場戰爭,使得中國付出了巨大代價和難以估量的損失。
如今,歷史已成過往,煙雲依舊繚繞。時值日本自民黨總裁選舉和日本國會選舉,如何正確看待侵華問題,是擺在未來日本新一屆政府眼前的現實問題,也是日本融入國際新格局的重要命題。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對歷史的反思和借鑑是開創未來的前提。戰後,日本一直謀求成為所謂的“正常國家”,試圖修改憲法,對外政策更是動作連連。但是,沒有對歷史深刻徹底的反思,沒有對東亞受侵略國家的真誠道歉,揹負着歷史罪責的日本就難以開出新局。
90年前的今天,自邁出侵華戰爭第一步開始,日本就踏上了擴大戰爭的螺旋。從覬覦中國東北到全面侵華,日本給中國以及東亞國家造成了深重的災難。日本戰敗,在接受了法律與道義的審判之後,國內右翼勢力卻一直不接受東京審判史觀,一些政客甚至屢次參拜供奉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不斷觸及中國及其他受害國人民的情感底線。日本政府不僅對於戰爭的性質、責任從未有清晰連貫的表態,更不要説真誠的道歉。
2015年9月18日,在瀋陽“9·18”歷史博物館舉行的勿忘“9·18”撞鐘鳴警儀式現場。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就在9月17日,日本自民黨總裁選舉確認了最終的四名候選人,而其中依然有人高調宣稱“將會繼續參拜靖國神社”。此前,日本防衞大臣岸信夫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也稱,要對中國海警船隻“以艦還艦”。日本政壇一直瀰漫的中國威脅論以及對待歷史的模糊態度,給新一屆日本政府誕生後的中日關係,增添了一絲不確定性。這不免令人擔憂。
“9·18”事變已經過去90週年,日本對侵華戰爭、對過往歷史的態度,不該再曖昧不清,應該有一個經得起正義與各受害國人民審視的態度了。沒有對歷史的反思,沒有對侵略戰爭的真誠道歉,日本就難以獲得周邊國家的理解,更談不上國際社會的尊重。
事實上,承認錯誤,反思歷史,早已經成為全球範圍內的一股潮流。在此方面,德國的表現堪稱日本的榜樣。早在1970年,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在波蘭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前的華沙一跪,表達了德國真誠的致歉和對二戰的懺悔。2015年,二戰結束70週年時,時任德國總統高克以德國元首的身份在當年的戰俘營公開謝罪,也讓世界看到了德國人對侵略歷史痛徹的反思和真誠的悔意。
而去年以來世界矚目的“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又何不是對歷史真相的一次審視與追問?在美國,內戰時作為南軍統帥、被視為奴隸制捍衞者的羅伯特·李的雕像被紛紛推倒。而他的夥伴,同為南部聯盟將軍的斯圖亞特的巨大雕像也在里士滿被拆除。在英國,哪怕如名人丘吉爾的雕像也被要求推翻,因為他曾經發表過種族主義言論並認可殖民主義。
2015年6月7日,民眾在遼寧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參觀,瞭解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歷史。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沒有對歷史的正視,就沒有一個民族的未來。多年來,由於缺乏對歷史的反思,日本的內外政策始終處於漂流之中。沒有對東亞國家的真誠道歉,日本便在東亞無處安放,也難以真正融入當今的國際社會。
在此大國格局劇變,尤其是東亞地緣政治經濟格局處於重構之際,日本只有正視歷史,才能真正走出“戰後”,找到作為東亞國家的身份和感覺,歷史的“報復”也才不會在某個時空再次出現。
歷史從來不會因為加害者的掩蓋而被遺忘,受害者以及國際社會自有正義的判決。日本對過往發動的侵略戰爭給出一個明確説法,作出正確價值的選擇,是其迴歸正常的開始,也是中日關係走向通途的關鍵。
從這個意義上講,“9·18”警鐘長鳴,既是提醒中國人勿忘慘痛歷史、珍愛和平,也是在一次次督促日本正視歷史,給歷史一個交代。
作者丨社論
編輯丨何睿
校對丨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