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脱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這首流傳不朽的抗戰歌曲《松花江上》,道出了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人民遭遇的悲慘境地。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用短短4個多月時間侵佔東北三省,成立偽滿洲國。東北人民奮起反抗,堅決不當亡國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東北抗日聯軍活躍在白山黑水間,與窮兇極惡的日本侵略者進行長達14年的苦鬥。
14年間,東北抗日聯軍湧現出以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八女投江”等為傑出代表的民族英雄和英雄羣體,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驚天動地的英雄篇章,在生與死、血與火的磨礪中鑄就形成了彪炳史冊的東北抗聯精神。
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裏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金秋時節,黑土地上一派收穫的繁忙景象。白山黑水間,到處洋溢着豐收的喜悦。滾滾東流的松花江水,見證着新時代的繁榮景象。而76年前,處於日本鐵蹄之下的東北三省,卻是名副其實的“人間煉獄”。
在哈爾濱尚志市元寶村“暴風驟雨紀念館”內,記者看到這樣幾組圖片:村鎮凋敝,百姓衣着襤褸,日本開拓團從農民手中掠奪土地、糧食……在日本侵略者和封建地主階級長期的殘酷剝削、壓榨下,元寶村村民生活一貧如洗,缺吃少穿,常年以糠菜充飢,最窮的人家只有一條褲子,誰出門誰穿。
在哈爾濱平房區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侵華日軍曾在這裏犯下駭人聽聞的反人類罪行:在暗無天日的“四方樓”內,臭名昭著的七三一部隊使用鼠疫、炭疽、霍亂、結核、傷寒等數十種細菌和病毒進行大規模慘無人道的人體實驗。
哪裏有侵略,哪裏就有鬥爭;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九一八事變後,一批批愛國志士不甘當亡國奴,奮起反抗,在東北掀起了風起雲湧的抗日鬥爭,誕生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抗日聯軍。
從1931年到1945年,東北抗日聯軍孤懸敵後進行了長期艱苦卓絕的鬥爭,被日寇視為“心腹大患”。史學界評價,“東北抗日聯軍所進行的抗日遊擊戰爭,其環境之艱苦,鬥爭之殘酷,時間之長久,犧牲之壯烈,在中國革命史上是少有的”。
英勇鬥爭氣壯山河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1931年9月19日,中共滿洲省委發表《中共滿洲省委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佔領滿洲宣言》,這是中國第一份抗日宣言,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反法西斯戰爭宣言。在黑龍江齊齊哈爾,江橋抗戰打響了中國軍民“大規模、有組織、主動抗戰”的“第一槍”,開中國抗日戰爭之先聲,振全國抗日救國之精神,推動了東北各地抗日義勇軍的組建和武裝抗日鬥爭的發展。
中共黑龍江省委史志研究室研究員張洪興告訴記者,“東北抗日義勇軍是東北人民革命軍、東北抗日聯軍的前身之一。抗日義勇軍興起、組建和開展武裝抗日鬥爭的過程中,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支持、領導和協助”。
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中共滿洲省委在支持與援助東北抗日義勇軍武裝抗日鬥爭的同時,提出了關於創建黨直接領導的反日遊擊隊的方針。1931年底至1933年,東北黨組織先後在南滿、東滿、北滿、吉東等地創建了黨領導的十幾支反日遊擊隊。1933年,各反日遊擊隊先後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和反日聯合軍,抗日遊擊戰被推向高潮。
1936年2月,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發佈《為建立全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部決議草案》,決定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部隊統一稱為“東北抗日聯軍”。隨後,東北抗日聯軍11個軍陸續成立,東北抗日形勢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1940年以後,由於日偽“大討伐”和推行殘酷的“集團部落”製造無人區,東北抗日聯軍陷入極端艱難的環境,人數從1937年的3萬餘人縮減到1940年的約2000人。為了保存實力,堅持鬥爭,東北抗聯大部分人員越境到蘇聯進行整訓,留下少數部隊在東北繼續進行遊擊戰。
“從1941年春到1945年8月,在蘇聯境內的南北抗聯野營以及後來成立的東北抗聯教導旅,共派遣抗聯小部隊30餘支返回東北,用鮮血和生命獲取大量重要軍事情報,為蘇聯出兵東北對日作戰提供了重要的進攻依據。”東北抗日聯軍博物館講解員孟嬌講解道。
“壯士們!精誠奮發橫掃嫩江原。偉志兮!何能消減。全民族,各階級,團結起,奪回我河山。”14年間,東北抗聯將士克服惡劣的自然環境,以簡陋的武器與裝備精良的日偽軍開展艱苦卓絕的英勇鬥爭,殺傷其大量有生力量,成為支撐東北抗日戰場的中流砥柱。
奮勇搏擊新時代
“爭自由,誓抗戰。效馬援,裹屍還。看拼鬥疆場,軍威赫顯。冰天雪地矢壯志,霜夜淒雨勇倍添。待光復東北凱旋日,慰軒轅。”這首抗聯將領趙尚志所作的《黑水白山·調寄滿江紅》寫出了抗聯戰士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東北抗聯精神就孕育在東北抗聯將士14年的艱苦鬥爭中。
黑龍江省長期對東北抗聯精神進行研究。“東北抗聯精神是東北抗日聯軍用鮮血和生命澆灌出的精神之花,是我們黨、軍隊和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張洪興稱,東北抗聯精神包含了忠貞報國、勇赴國難的愛國主義精神;勇敢頑強、前仆後繼的英勇戰鬥精神;堅貞不屈、勇於獻身的不怕犧牲精神;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艱苦奮鬥精神;休慼與共、團結禦侮的國際主義精神。簡單而言,就是“勇赴國難、自覺擔當、頑強苦鬥、捨生取義、團結禦侮”。
“東北抗聯精神產生於抗日戰爭年代,儘管有其固有的內核和不變的根本,但它並不是保守僵化、一成不變的。”在中共黑龍江省委史志研究室主任何偉志看來,在新時代傳承弘揚東北抗聯精神,絕不只是簡單感懷和銘記,而是要實現東北抗聯精神與新時代精神價值追求的有機結合,最大限度轉化為新時代的前行動力和磅礴力量,使東北抗聯精神在新時代歷久彌新、薪火相傳。
當今世界,糧食安全、資源短缺、疫病流行、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對國際秩序和人類生存構成嚴峻挑戰。借鑑東北抗聯打破國域限制、實現聯合抗戰、團結禦侮的成功範例,從東北抗聯精神中吸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營養,對於有效應對挑戰、推動共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弘揚東北抗聯精神,保持鬥爭精神,增強鬥爭本領,我們就不會被各種風險挑戰嚇倒,始終在偉大斗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東北烈士紀念館館長劉強敏説,要讓更多人瞭解東北抗聯的革命歷史,鼓舞人心、催人奮進,為新時代凝聚起一往無前的精神力量。(經濟日報記者 吳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