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9·11”:美國已不是20年前的美國

回望“9·11”:美國已不是20年前的美國

日前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93號航班國家紀念園拍攝的燭光紀念活動現場 攝影/新華

向長河(國際問題學者)

2001年9月11日,美國4架民航飛機遭恐怖分子劫持,其中兩架撞擊了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兩座塔樓相繼坍塌,一架撞擊了華盛頓五角大樓。之後不到一個月,美國打響了阿富汗戰爭。(相關報道見05版)

20年後,在“9·11”事件20週年前夕,美國結束阿富汗戰爭,倉促撤軍,“喀布爾陷落”幾乎一夜之間上演,喀布爾機場人們蜂擁衝上跑道攀爬飛機的畫面傳遍世界。

“9·11”是迄今世界上造成損失最大的恐怖襲擊事件,許多人可能一輩子都記得飛機撞擊世貿中心的驚悚畫面。而20年後,藉助於網絡新媒體,全球數十億網民都被阿富汗人從起飛的軍機上墜落的悲慘畫面所震驚。

“9·11”是改變美國、改變世界的歷史性事件,而“喀布爾陷落”是美國霸權走向衰落的歷史性轉折。在這兩個歷史節點之間的20年,美國經歷了什麼?做錯了什麼?世界格局又發生哪些變化?

“9·11”發生之前,美國正處於冷戰結束後綜合實力和國際威望的最高點。曾經的對手蘇聯早已分崩離析,繼承者俄羅斯剛剛掙脱於“休克療法”的經濟泥沼之中。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不僅享受着新一輪全球化的紅利和作為互聯網引領者的優勢收益,而且軍事上剛剛在轟炸南聯盟上大出風頭,一時之間,“捨我其誰”之派頭十足。

實事求是説,對“基地”組織開火併打響阿富汗戰爭之時,美國的反恐戰略得到包括俄羅斯在內絕大多數國家的普遍支持,也得到國際社會道義上的支持。問題是,美國後來濫用“反恐”旗號,甚至以此為名推行多國政權更迭的霸權主義,美國一步步走向了國際社會道義的反面。

2003年,美國不顧法德盟友反對,繞過聯合國安理會打響伊拉克戰爭,從此走上了想打誰就打誰的單邊主義霸權之路。之後,從利比亞到敍利亞,美國四處點燃戰火,過足了霸主的癮。美國《紐約時報》網站日前刊發題為《美利堅帝國的衰落》的文章指出,兩種失敗及其後果——俄羅斯的復仇主義和中國的日漸強大,加上伊拉克的泥沼和阿富汗的失敗——嚴重削弱了美國的全球帝國地位,並澆滅了美國在“9·11”事件後想要真正主宰世界的幻想。

20年來,美國推動價值觀外交,對外強力推銷“美式民主”,大搞“顏色革命”,搞亂了世界。華盛頓曾野心勃勃地推出“大中東民主改造計劃”,煽動“阿拉伯之春”,介入敍利亞內部紛爭,導致“伊斯蘭國”興起。20年間,中東格局亂上加亂,大量難民湧入歐洲,極端分子滲透歐洲,導致歐洲的難民危機,並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一系列恐襲在歐洲爆發。

20年來,美國的“反恐”戰爭給一些國家和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布朗大學沃森國際與公共事務研究所“戰爭成本核算”項目報告估計,“9·11”事件後的衝突直接造成的死亡人數在89.7萬至92.9萬之間,實際數字可能高得多。美國反戰組織“粉色代碼”日前公佈的研究數據顯示,美國及其盟友2001年以來在“大中東及北非”地區共投下至少32.6萬枚炸彈和導彈,相當於平均每天投彈40餘枚。

戰爭就是耗錢,這是個常識。美國政策研究所國家優先項目日前發佈報告稱,2001年“9·11”事件以來,美國在國內外軍事上耗資21萬億美元,超過當前美國一年的GDP。在阿富汗20年,美軍死亡2400多人,傷2萬多人,耗資超過2萬億美元。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最大的獲益方是美國軍工集團。美國獨立智庫安全政策改革研究所(SPRI)前不久發佈的調查報告顯示,2001年10月至2021年8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雷神公司、通用動力公司、波音公司和諾思羅普-格魯曼公司這五大美國軍工巨頭獲取的國會撥款總額達2.02萬億美元。

除了對外戰爭燒錢外,全球金融危機對美國經濟的打擊也不小。正因為美國日子不好過了,才讓大打“美國優先”旗號的特朗普成為另一隻“黑天鵝”入主白宮,執政四年間,“建牆”“退羣”“脱鈎”之類離經叛道的荒唐事層出不窮。美國原本是全球化的旗手與引領者,如今成為破壞者與麻煩製造者。

20年來,儘管美國本土沒有發生大規模恐襲,但“獨狼式”恐襲時有發生。美國貧富分化加速擴大,去年以來,疫情失控導致大規模失業潮,數千萬人失去醫療保險。疫情使部分人口貧困化進一步加劇。

20年彈指一揮間,美國已經不是20年前的美國。不少學者認為,阿富汗之殤意味着美國霸權的衰落。美國知名政治學者弗朗西斯·福山指出,這一事件反映出的真相是,“美國時代”的終結提早到來了。因霸權衰落美國被迫進行戰略收縮,但繼續在全世界保持一個由軍事設施、基地和軍隊組成的網絡,這是其他任何國家都無法比擬的。對此,全世界都要保持清醒和警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75 字。

轉載請註明: 回望“9·11”:美國已不是20年前的美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