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參與“內循環”大有可為

在國家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過程中,香港不只是“外循環”的重要通道,也是“內循環”的重要參與者。《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近日發佈,全文直接點出“粵港澳大灣區”就多達100餘處,涵蓋科技、產業、基建、開放等重要領域。對香港而言,這些領域都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切入點。

在擴大內需方面,香港可以推動港資企業擴大銷售。當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不穩定性不確定性顯著上升,內地市場已成為港資企業的“安全島”。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的研究報告顯示,在大灣區廣東9個城市的港資製造業企業營業額達9000億港元,每年繳納税款280億港元,吸納就業270萬人。一些以外銷為主的港資企業已經把目光投向內地,開始建立內銷網絡。內地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已經進入消費升級階段,對“高、新、優、特”產品需求旺盛,這正是香港品牌的優勢。內地電子商貿平台發達,在線支付和物流系統等基礎設施完善,也為港資企業發展跨境電子商貿提供了機遇。香港有面向中小企業的政府專項基金,可以增加對港資企業拓展內銷市場的支持力度。港資企業將在開拓內地市場的過程中實現轉型,擺脱生存危機。

擴大投資是香港參與“內循環”的重要抓手。香港一直是內地最大投資來源地,40多年來總投資額已超過1.2萬億美元,佔全國吸引外部資金總額約55%。近幾年,來自香港的投資佔比超過三分之二。“十四五”期間,內地將加快補齊市政工程和民生領域等方面的短板,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推進新基建、新型城鎮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港資企業有充足投資機會。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內地營商環境排名第14位,是進入前30名的唯一中等收入經濟體。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投資領域逐步放開,香港企業投資內地將更加便利。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內容包括粵港澳三地共建優質生活圈,這也是香港參與“內循環”的便利渠道。根據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的資料,截至2020年5月,已有超過23萬香港居民申請了內地居住證。目前,在大灣區長期生活、工作、養老的港人已經超過50萬人。加之大灣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速,“1小時生活圈”加快形成,港人港企在大灣區的投資、消費涉及的各類跨境支付需求將不斷增加。截至2020年末,大灣區內地九城市與港澳之間跨境人民幣結算量已達17.17萬億元。隨着內地金融改革的推進,香港居民在大灣區將享受更多開户便利、支付便利、匯兑便利和理財便利等,在內地消費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

內地是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香港在參與“內循環”的過程中,必將獲取豐厚的市場紅利,並從中找到化解深層次經濟民生問題的更多渠道。(劉亮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54 字。

轉載請註明: 香港參與“內循環”大有可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