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獲諾貝爾獎後
曾在這裏的禮堂進行學術演講
新中國成立後
上海第一任市長陳毅
曾在這裏辦公
保護性修繕改造後
這裏將現外灘地區唯一一幢圍合型建築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
黃浦區160街坊保護性綜合改造項目
看看“匠心承載初心”的精緻修繕瞬間↓
工部局大樓老照片
大樓內飾
純手工作業
160街坊位於外灘歷史文化風貌區核心區,由江西中路、福州路、河南中路及漢口路圍合的街區,現有4幢建築,包括原工部局大樓、小紅樓等。
原工部局大樓是該項目的核心建築,由建築師R.C.Turner設計,於1914年動工興建,1917-1918年間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而導致施工進展相當緩慢。1922年完工,工部局入駐辦公。1949年10月2日,這裏升起了五星紅旗,成為新中國上海市政府大樓,直至1956年。在二樓辦公區,一塊石碑上刻有陳毅於1950年5月28日鎦金題詞:“上海人民按自己的意志,建設人民的新上海。”
大樓二層有一石碑
這裏的禮堂是承載上海最高水平的人文藝術殿堂,是西方國家樂團在上海演出的首個劇場,是亞洲最高水平西洋管絃樂隊的主要排練演出場所。新中國成立後,這裏曾是文藝演出的主要場地。值得一提的是,愛因斯坦獲諾貝爾獎後曾於工部局禮堂進行學術演講。
工匠們修繕復原時,全部採用手工操作。為了在最大程度實現“修舊如故”,工匠們即將對樓梯銅扶手、黑色鐵製燈具用清水清洗,再手工輕輕擦洗,每次操作控制在30秒左右,既可以擦去表面的積塵,又確保原物件不受任何損傷,像保潔自己的眼睛一樣細心、耐心。
每一處修繕均由老工匠手工作業
清水牆修復工具
修繕人員翻閲歷史圖片,按比例做成多個微縮模型,請專家現場對小樣進行評審,即將根據當年的樣貌進行復原。陳毅市長辦公室舊址的天花吊頂、石膏線條、牆裙板,都是一批老工匠們用手工進行排查,對有破損的地方,老工匠將修繕部位精確到毫米,手工車模,用純手工打造出“老味道”。
陳毅市長曾經使用的會議室
老工匠將修繕部位精確到毫米
百歲建築實現圍合
在設計修繕方案的過程中,人們找到了100年前大樓建造時的設計圖紙,原來,大樓原本設計是一個四四方方的圍合型建築,沒有缺口,與實際面貌並不相同。由於戰爭和經費短缺等各種原因,大樓建造時沒能圍合成功。
原工部局大樓修繕總體保持原有辦公為主的功能不變。同時,整個街區將按1912年的原方案佈局,在河南中路至福州路段建設與老建築風格相協調的新建建築,彌補歷史遺留的缺口,實現整街坊圍合併形成內部庭院。庭院內將保留一棟1908年建成的小紅樓並新建一棟具備禮堂功能的新建築。小紅樓功能定位為商業功能,將採用平移後再復位的方式予以妥善保護。
大樓內飾
據悉,未來,這個圍合型建築羣不僅有辦公、文化與商業場所,廣場也將向公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