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教育部提出了"停課不停學"的口號,所以為了響應號召,幾乎全國上下所有的學校都在開始安排網上教學,一時間"雲課堂"炙手可熱,而具備這項功能的釘釘首當其衝,成為了首選工具,但沒有想到的是,短短的幾天,釘釘卻被全國的中小學生集體差評了。
釘釘在iOS商店的一星差評激增,評分也從最開始的4.9分下降到了4.1分。原來是釘釘推出的在線網課功能,不僅可以讓老師通過直播間上課,而且進入直播間後還授予老師權利,讓老師可以隨時打開手機前置攝像頭檢查,以防學生偷懶。
正在享受假期的孩子們表面上都是順從安排、積極配合,但是轉身就去進行了差評。被師生使用上網課後,孩子給出的差評讓阿里背黑鍋了,還有程序員問:學生真就不好惹嗎?
其實這種現象不應該僅僅是我們的笑談,這更應該引起老師和家長、乃至教育部的重視。因為差評的背後,是孩子內心的真實寫照,是孩子們一種情緒的宣泄出口。那麼孩子們為什麼會產生負面情緒,產生負面情緒後家長改如何引導呢?
負面情緒人人都會產生,不僅僅是孩子,例如焦慮、憤怒、悲傷、懷疑、痛苦等等,當我們面對困難時,往往會產生這樣的心理情緒,但如果不懂得及時疏導,那麼就會產生意志消沉、脾氣暴躁、影響人際關係等等,以至於影響心理與身體。尤其對於兒童,心智仍在發展過程中,負面情緒容易使其對於事物的判斷產生偏差,從而造成一定損害。
不同人為何有不同情緒情緒管理是人們的終身課題,在教育孩子的前提下,作為家長也需要了解情緒是如何產生的。
當所面對的外界環境發生變化時,人們習慣性地會根據已知的經驗、習慣性的邏輯方式、當時的心境、所處的角度等因素來給自己"選擇"產生一種情緒。
這就是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的情緒反應ABC理論:
A(Activating Event)——代表事件或情境
B(Beliefs)——代表你對這個事情或情境抱有的信念(即你的態度,想法,評價,解釋
C(Consequences)——代表情緒結果(比如焦慮)、行為結果(比如攻擊)、生理結果(如心悸,手腳冰涼)
A指事情的前因,C指事情的後果,有前因必有後果,但是有同樣的前因A,每個人的B不同,所以產生了不一樣的後果C1和C2。C可以是好的,也可是壞的。
例如我們經常舉的例子,瓶子裏有一半的水,沮喪的人看到説:只剩下一半的水了,太糟糕了!樂觀的人看到説:太幸運了,居然還有一半的水,可以解渴。
同樣的情境、不同的情緒反應,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們對於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不同。因此,情緒使可以管理的,因為自主性更高,決定權在個人的手中。
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到底什麼是負面情緒?
負面情緒的範圍澳大利亞心理諮詢協會對負面情緒的定義為:負面情緒可以描述為使您痛苦和悲傷的任何感覺。這些情緒使您不喜歡自己和他人,並失去了信心。可能成為負面的情緒包括仇恨,憤怒,嫉妒和悲傷。但是,在適當的情況下,這些感覺是完全自然的。負面情緒會削弱我們對生活的熱情,這取決於我們讓情緒影響我們多長時間以及我們選擇表達情緒的方式。
這裏麪包含了兩層意思:第一負面情緒會讓人產生痛苦,第二負面情緒可以可以自己控制。
我們先看看負面情緒的範圍
恐懼:是即將發生的事件引起的情緒,它促使人停止目前的活動,並考慮採取積極的保護性措施。計劃,戰略,準備,尋求資源和尋求幫助都可以集結起來,以應對恐懼感。
憤怒:激發了能量,試圖使事情停下來或試圖面對不公正之處進行改變。我們的孩子需要能夠對自己的安全威脅做出有效反應,捍衞自己並利用憤怒的情緒做出改變。隨着他們的成長,憤怒可以幫助他們保持控制力,大聲疾呼並推動倡導更美好的世界。
悲傷:告訴我們損失。可能是失去一段感情或夢想,一種劣勢感,無助感或未滿足的期望。這種情緒可以帶來他人的支持,並推動反思,從而幫助我們考慮如何做出改變。在悲傷失望或失敗帶來後能夠團結起來,可以磨練應對下一個挑戰所必需的判斷力。
厭惡:對於避免疾病和保持衞生至關重要。
尷尬:意味着孩子的行為方式超出了社會規範,警告人們他們需要重新考慮自己的未來行為,以使其為社會所接受。
內疚:讓孩子知道他們已經違反了自己的道德感。當我們傷害或得罪某人時,這種消極情緒的困擾促使道歉和修復。內心的反應還有助於孩子學會抑制自己衝動的衝動,以免其衝動或傷害他人。
嫉妒:是一種情緒,當我們的孩子將自己與另一個人進行比較並斷定他在某種程度上自卑時會產生。
嫉妒:是在一種比較中的心理失衡。
這些負面情緒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它們是孩子成長的顛簸和挫折的一部分,這些顛簸和挫折建立了韌性,傳授同情心並積累了應對未來挑戰的經驗。
負面情緒如何產生——錯誤的思維方式錯誤的思維方式才是產生負面情緒的底層原因,錯誤的思維方式往往導致人們感到悲傷、煩躁、壓抑、焦慮。所以我們在生活中,經常看到一些樂觀的孩子是很少有負面情緒的,即使有,他們也可以 很快自行消除掉。
日內瓦大學的Emilie Qiao-Tasserit和她的團隊從腦科學的角度對負面情緒進行了科學分析。他們拍攝了人在抱有負面情緒時候的大腦掃描片,發現有一類人的杏仁核腦區會處於興奮當中,然後經過問卷調查發現,這些人是經常性被負面情緒包圍的。
在接下來的幾年當中,科學家跟蹤這些人的生活和工作,發現他們普遍性地帶有如下思維,這也是讓他們處於負面情緒的根本原因。
1、消極化看待問題
總是盯着事物不利的一面看問題,怕錯,過分關注失誤後產生的影響及後果,牴觸心理極強。
2、極度敏感,妄加揣測
過度揣測他人行為,總把他人的一些行為與意圖對自己不利聯繫在一起。
3、自我否定
面對挫折和困境時,把自己的承受能力看的很低,認為自己無法承受。
5、過分誇大、充滿抱怨
把事情的重要程度,嚴重程度誇大化,還沒有開始就怨聲載道。
6、追求完美化、絕對化
自我要求極其嚴格做到的完美,一旦在別人眼裏還是有各種問題,就會認為被質疑,懷疑自己、焦慮不安。或者對他人有着絕對化的要求,一旦沒有達成預期,就會接受不了。
其實有負面情緒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家長更多的是要幫助孩子找到原因,不是一味得指責,幫助孩子消極情緒的根源,降低負面情緒的產生才是根本。
父母如何引導孩子表達負面情緒弗洛伊德告訴我們,負面情緒不會消失,它們只會以更加暴力的方式重新出現。
大多數現代生理學家都同意:負面情緒需要表達能被釋放。實際上,許多心理學家認為以健康的方式表達負面情緒的能力是心理健康的基石。這是我們的孩子從出生就可以練習的東西。
讓我們結合孩子對網課抵抗反感這個事情,一起討論下如何引導孩子的負面情緒找到出口。
1、引導孩子學會傾述
處於學生時期的孩子,心智和判斷力還沒有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與感染。如果一個班級裏有對於網課牴觸的孩子,初期是幾個,但很快就會蔓延到大多數的孩子。這個時候,當孩子已經出現了牴觸情緒,家長要做的是,引導孩子去表達想法,需傾述內心的困惑,進而開始正向的引導。
如詢問孩子為什麼對於網課厭煩,是覺得身體累?眼睛累?還是時間被約束、又或是學習效果過不理想等等。
家長以一種冷靜的關懷的態度去聆聽孩子的心聲,往往就會使孩子的情緒得到平穩。相反的,如果家長沒有去詢問原因而是強硬施壓,那麼孩子的負面情緒會越來越重甚至產生逆反、憤怒與焦躁。
2、家長學會聆聽心聲而不是懲罰恐嚇
2012年的兒科心理學雜誌的一篇文章《兒童的負性情緒表達和成人反應》的作者Torun M. Vatne説:孩子表達情感的功能之一就是獲得支持。而且兒童表現出負面情緒,方式很微妙,導致成年人很少意識到這些情緒並對此做出反應。
當孩子產生負面情緒時,其實他們是無法自己控制的,行為也是被情緒所支配的,這個時候他們更需要父母的"安撫"。當家長已經發現孩子有負面情緒後,首先最重要的是去關懷孩子,讓孩子煩躁的情緒得到舒緩。
如果家長髮掘孩子有負面情緒,只是一味的訓斥孩子影響學習、不懂事,並且警告孩子、懲罰孩子,這樣做其實從根本上沒有給孩子任何幫助。事實上,這會給孩子傳遞這樣的訊息:他們如果有不良的情緒發生時,就是犯了很嚴重的錯誤。所以孩子會試圖約束他們的心情,但是孩子自己極有可能是控制不好的,還會使孩子產生極其壓抑的感覺,造成孩子沉重的心理負擔。
家長的作用是要協助孩子完成他們目前存在的一些困難,用心的聆聽心聲,去直面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責罰,法爾更容易噢誒楊孩子對事情對自己負責任的態度和能力。
適當的鼓勵和理解的話語更是會起到神奇的力量,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給予最強的尊重,提供宣泄方式,幫助孩子緩解情緒
其實孩子在產生負面情緒的時候,往往需要一個宣泄口,孩子的任性、逆反、發怒、沉默往往是因為覺得內心受傷,無法處理。而家長要做的給予孩子極大的尊重,理解孩子的感受,不嘲諷、不責罵。並且幫助孩子找到環節情緒的方法,例如共同聽一首歌、共同做一道菜、共同看一場電影;在學習累了之後去出門散步,在學習過程中陪孩子一同進步,鼓勵孩子克服困難,並且給予一定的獎勵刺激等等。
我的一個朋友的方法我認為特別值得借鑑。每次網課前,她都跟孩子約定,網課下課後,孩子要做什麼,這個選擇權完全交給孩子,但是條件就是網課要表現好。這樣孩子每次都開開心心上課。
給孩子充分的尊重感、安全感和放鬆感,才會讓孩子從內心強大,克服負面情緒。
負面情緒預防是最好的良藥1、言傳身教,讓孩子從家庭氛圍中感受如何表達情緒
南希·艾森伯格和理查德·法貝斯的著作《母親對兒童負面情緒的反應:決定兒童氣質和憤怒行為》一文中説道:孩子的負面情緒跟家庭有直接關係。
家長除了要教會孩子學會管理自我情緒的同時還,自己也要思考,自身表達方式有沒有情緒化,對孩子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鏡像神經元的發現讓我們明白了一個科學常識:當我們觀察身邊的一切環境的時候,鏡像神經元就會模仿我們看到的一切,從而讓我們達到掌握某個技能的目的。對於孩子也是,孩子的大腦不但接收我們的動作,同時還包括態度和情緒。
家長一直是孩子的第一啓蒙老師,家庭氛圍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家長的言傳身教能對孩子起到最好的示範作用。家長在於孩子表達和溝通的時候,也要情緒平穩,不夾帶負面情緒,拒絕暴力、崩潰、沮喪、慌亂的狀態。
2、細心觀察,感受孩子的情緒變化,提前調節
孩子負面情緒的產生,往往都存在一定的誘因,這個藏匿在情緒之下的需求,往往被父母忽視了。
家長在於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應該細心觀察孩子的言行,感受孩子的情緒變化,判斷孩子的需求,以合適的方式進行及時回應。
當家長一味的給孩子講道理,卻並沒有找到正在的原因的時候,所有的道理都是徒勞的,不會得到孩子內心的認可,孩子僅僅是表面上的服從,是被迫接受的。而孩子從內心也會變得無助和苦惱,從而情緒產生惡性循環,時間久了就會深度孩子對家長的信任感,並且使不信任感泛化。
其實所有的負面情緒往往都是一個表徵現象,真正需要被我們關注的應該是產生這種現象的真實原因。這才是讓我們走進孩子內心的橋樑,並且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根本。所有的理論前提都需要你對孩子的認真觀察與認真對待,不要僅僅關注表面,尤其是課業成績,而忽略了孩子心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