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責任,把孩子的“網”事放在心上丨九派時評

文/九派新聞特約評論員  秦川

中國第一部專門性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綜合立法來了。

“置頂”責任,把孩子的“網”事放在心上丨九派時評

10月24日,《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簡稱《條例》)發佈,將於2024年1月1日起實施。作為中國出台的第一部專門性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綜合立法,其旨在營造有利於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網絡環境。

近年來,國家加大對未成年人的網絡保護。一個重大節點是,修訂未成年人保護法時,增設“網絡保護”專章,健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頂層設計。如今,《條例》的出台,意味着國家對未成年人的網絡保護更有法治力度、更顯系統安排,也更具現實針對性。

截至2023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已達10.79億。為何單獨對未成年人這個羣體的網絡保護加強立法?原因很簡單,“未成年人身心發育尚未成熟,自我保護、辨別是非、自我控制能力相對較弱,合法權益更容易遭到忽視和侵犯。”在上網時,他們就更容易面臨不良信息侵害、個人信息泄露等多重風險。近年來,媒體報道過的相關案例,不勝枚舉,對此,家長憂心,學校擔心,全社會關心。

《條例》共7章60條,亮點紛呈。比如,堅持問題導向,全面回應關切。如何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如何保護未成年人個人信息、如何促進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等等方面都有涉及。再比如,《條例》牢牢堅持最有利於未成年人的原則,適應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發展和網絡空間的規律特點,對未成年人予以特殊保護、優先保護,構建了系統完備的未成年人保護制度體系。

研讀《條例》可發現,國家加大對未成年網絡保護的法律保護,並不是反對未成年人上網。一方面,尊重“網絡原住民”的客觀成長規律,引導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網絡,充分利用網絡帶來的資源與發展機會。另一方面,進一步規範網絡空間秩序,構築起堅實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屏障。

同時,《條例》還明確各方責任。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政府監管、家庭教育、學校保護、企業履責、網民自律等各個方面。應該説,很多平台企業都能意識到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重要意義,都意識到法治保障的價值取向,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往往陷入流量思維、困於利益驅動,誘惑未成年人在網絡上非理性消費。對此,《條例》都亮出了紅線。比如,在治理誘導未成年人蔘與“飯圈”亂象方面,《條例》規定不得設置相關網絡社區、羣組、話題,不得誘導未成年人蔘與應援集資、投票打榜、刷量控評等網絡活動。

相關平台企業千萬不能在未成年人上網這件事上動歪心思,不能“消費”未成年人。按《條例》相關規定,如果平台企業所涉問題嚴重,有關部門除了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5000萬元以下或者上一年度營業額5%以下罰款,還可以“責令暫停相關業務或者停業整頓、通報有關部門依法吊銷相關業務許可證或者吊銷營業執照”。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有良法,也要有善治,共同努力,為未成年人營造風清氣正網絡空間。

九派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來源:九派新聞】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08 字。

轉載請註明: “置頂”責任,把孩子的“網”事放在心上丨九派時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