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在韓國LG化工訪問時發表演講。(圖片來源:美聯社)
當地時間7月19日,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在韓國訪問時“碰瓷”中國,鼓動韓國在半導體等領域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在耶倫到訪前,就有韓國媒體稱美國正在向韓國施壓,要求韓國在8月底前答覆美方是否會加入“芯片四方聯盟”。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9日在例行記者會上批評美國大搞“脅迫外交”、割裂全球市場,“美方這種行徑純屬逆流而動,不得人心,最終必將以失敗而告終”。
自特朗普政府以來,以半導體為代表的高科技行業一直是美國實施遏華戰略的“重災區”。拜登政府上台後,美國在高科技領域對中國的打壓不但沒有減輕,反而變本加厲。特別是在全球供應鏈受疫情衝擊出現混亂和不穩定的情況後,美國更是以所謂“穩定供應鏈”為由,在全球盟友間尋求建立針對中國的半導體聯盟,聯手遏制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崛起。耶倫訪問韓國的第一站就是在電池材料領域見長的LG化學,凸顯了美國對韓國高科技產業的重視。她再度兜售此前提出的所謂“友岸外包”戰略,稱“通過與韓國這樣的關鍵盟友合作,為(電動汽車)電池或半導體等關鍵部件打造更強大的供應鏈,我們可以使彼此的經濟更加強大,並幫助緩解供應受阻不暢情況”。韓聯社分析稱,這是耶倫在委婉地強調韓國參與美國正在推進的“芯片四方聯盟”的必要性。
除了拉攏盟友之外,美國也沒有停下利用國內立法打壓中國高科技發展的腳步。7月19日,由參議院多數黨領袖、民主黨人舒默等起草的“芯片法案”在參議院的程序性投票中獲得通過。這份法案脱胎於2021年參議院通過、但因兩黨持續扯皮而陷入僵局的“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據美媒報道,瘦身後的法案主要條款包括為美國半導體公司提供約520億美元的支持,但如果企業在中國或其他“可能不友好的國家”投資或擴建先進製程的半導體工廠,將沒有資格獲得這一補貼。白宮新聞秘書讓-皮埃爾7月18日表示,該法案旨在刺激半導體企業“在美國投資而不是在中國投資擴建”。一邊污衊中方“利用不公平的貿易行為”在包括半導體生產等行業取得“主導地位”,一邊卻忙不迭掏出“政府補貼”的“胡蘿蔔”,美國政客又一次展示了“大型雙標現場”。
無論是打造所謂“芯片四方聯盟”,還是強推“芯片法案”,美國“保衞供應鏈”的幌子下,仍是利用“小院高牆”策略對中國高科技產業進行精準打擊、實現對華“技術封鎖”“技術脱鈎”的企圖,是美國絕不允其他國家挑戰其技術領先地位的霸權心態。
事實上,對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造成巨大破壞的,恰恰是口口聲聲喊着“維護供應鏈穩定”的美國。施壓韓國加入所謂“芯片四方聯盟”就是美國割裂全球市場的例證。韓國半導體產業在相當程度上依賴美國的技術支持和日本等國的材料供應,2019年日本對韓國實施嚴格的半導體出口限制,就令韓國相關企業損失慘重。以為拿捏住了韓國半導體業的“七寸”,於是美國便大搞起了“脅迫外交”。然而,在過去十多年裏,韓國半導體產業已與中國深度融合,如果屈從於美國壓力從現有半導體產業鏈中脱離,勢必將影響韓國半導體的生產成本和產品銷量。美國一貫標榜自由貿易原則,卻一再濫用國家力量,將科技和經貿問題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試圖人為推動產業“轉移”“脱鈎”,迫使各國“選邊站”,不但對經濟全球化造成嚴重負面影響,甚至可能導致世界經濟分裂為不同集團,給世界經濟造成巨大破壞。
在一個割裂的世界經濟中,美國自身也未必能討到多少好處。《華爾街日報》援引世界貿易組織專家的估算稱,世界經濟分裂可能導致全球經濟產出在10至20年間減少5%,這相當於約4.4萬億美元。這將導致西方國家物價進一步上漲、企業利潤下降,這恐怕並不是目前已被高通脹搞得焦頭爛額的白宮想要看到的結果。強行割裂全球市場,美國終將“畫地為牢”。(聶舒翼)
海外網版權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