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採兒“虎媽式餐桌規矩”火了,一句話回懟朱丹:這只是最基本的禮儀

應採兒“虎媽式餐桌規矩”火了,一句話回懟朱丹:這只是最基本的禮儀
小小的飯桌上,最能體現一個孩子的教養。

而孩子刻在骨子裏的好習慣,一定是從小開始培養的。

——鹿媽

◆◆ ◆

作者 | C媽

來源 | CC爸媽(ID: cc-bama)

記得《童言有計》有一期節目中,有嘉賓稱讚應採兒很會選菜,不多不少,剛好夠所有人吃,不浪費。

應採兒表示,自己深惡痛絕鋪張浪費的行為,並且分享了自己家的餐桌教育:

告誡兒子不要浪費食物;

不可以把菜都轉到孩子面前,讓孩子先吃;

不讓孩子在飯桌上擁有特權感:家裏不是餐廳,有什麼就吃什麼。

朱丹不以為然,認為應採兒給孩子定了太多的規矩,其實有的時候並沒有大人想得那麼複雜,是“小題大做”了。

應採兒“虎媽式餐桌規矩”火了,一句話回懟朱丹:這只是最基本的禮儀
應採兒回覆也很乾脆:“這不是規矩多,這是基本禮儀。”

應採兒“虎媽式餐桌規矩”火了,一句話回懟朱丹:這只是最基本的禮儀
在最新一期的《新生兒日記》裏,應採兒再現“虎媽式餐桌規矩”。

雖然抱着二寶,自己也吃着飯,手忙腳亂之餘也不忘看小小春吃飯。

結果小小春吃飯的時候,掉了滿桌飯粒,她馬上怒斥。

應採兒“虎媽式餐桌規矩”火了,一句話回懟朱丹:這只是最基本的禮儀
吃完飯又隨手把筷子放桌上,應採兒嚴厲警告。

應採兒“虎媽式餐桌規矩”火了,一句話回懟朱丹:這只是最基本的禮儀
沒想到這次節目播出後,廣大網友對應採兒的回應紛紛點贊。

呼聲最高的觀點大約就是,這屆父母給到孩子的“寬容”過多了,打的是寬容之名,行的卻是放縱之實。

一旦父母給的自由“過了火”,娃就顯得自由有餘,而規則(教養)不足。

為什麼應採兒這麼注重餐桌禮儀呢?

禮儀大師威廉·漢森説過:

善於觀察的人,只用一頓飯的功夫,就可以知道你父母的生活背景怎樣,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因為飯桌上的細節,藏着一個孩子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展示的是人最真實的一面。

之前看過一個新聞,武漢一個1歲半的小女孩,因為在吃飯的時候,邊走邊玩,不小心摔了跤,筷子插進嘴裏,深入顱內,並且還有2釐米插入了小腦。

應採兒“虎媽式餐桌規矩”火了,一句話回懟朱丹:這只是最基本的禮儀
萬幸的是,經過搶救最終脱離了生命危險。

當時有人在新聞底下評論,為什麼要給孩子用筷子呢?我家孩子都5歲了還不敢給他用。

其中點贊量極高的留言寫道:

這位劃錯重點的媽媽,這不是用不用筷子的問題,明明是吃飯時邊吃邊跑的問題啊?

如果把筷子換成別的,也是不安全的。

教育學家尹建莉老師曾説過:“父母是最好的老師,餐桌是最好的課堂,家是最出色的學校。”

這個課堂上出現問題看似小,但背後隱藏的是會影響娃一生的大問題。

常見的這幾個小問題,你家有嗎?

玩食物、扔餐具、不坐餐椅、邊吃邊玩

對應的隱藏行為——沒有規則意識

孩子1歲前後玩食物、扔餐具,那是探索無可厚非,可以允許。

但,如果娃大了還扔食物/餐具、不坐餐椅邊玩邊投餵,那就是助紂為孽了。這不是探索的問題,而是沒有規則意識。

不要總覺得娃還小不懂,大了就好了。

哪怕只有10個月的孩子,如果每次開始扔食物時都被抱下餐桌,幾次之後他也能明白這二者之間的關係——餐桌上扔食物是不允許的。

這麼做的目的其實就是,讓孩子明白他哪些行為是被不接受的,在這件事上是有規則的且必須要遵守的。

事小沒錯,背後反映的是父母縱容導致的孩子沒有規矩意識,小事如此,往後大事只會更難管教。

應採兒“虎媽式餐桌規矩”火了,一句話回懟朱丹:這只是最基本的禮儀
需要家長哄着/追着/放着動畫片才吃

對應的隱藏行為——沒有自己承擔責任的意識

要説這個問題都是大人慣的,肯定沒啥爭議。

但肯定也會有很多人辯解:我也不想這樣啊,這屆娃太難搞啊,你不哄着,他真就不吃,個個都是修仙派,天生好像不餓,好像吃飯都是給大人吃的。

其實,如果娃偏要“有條件”的吃飯,那麼好,我們就減少這頓午飯,到晚飯之前不提供零食(要事先藏起來,別到時候讓娃感覺被故意針對),然後帶他下樓狂奔。

讓娃到下一頓飯時已經飢腸轆轆,肯定不逼不哄,也會好好吃晚飯。

有爺爺奶奶肯定跳出來不幹了,何必呢?多大點事兒啊?

如果連吃飯這種基本生存問題,娃都不自己承擔責任,都要父母幫他承擔,那他日後面對更加枯燥的學習、工作生活,你指望他能生出多大的內驅力?

孩子最初是不會討價還價的。

如果沒有大人最初的主動提供打發/誘惑孩子,就不會有後來的,不喂不吃、不看電視不吃。

連自己飢飽問題都能作為討價還價的籌碼,拿來威脅父母,那還有頭嗎?

你不滿足我XXX,我就不練琴/不讀英語/不上學/不上班/不工作,指日可待。

應採兒“虎媽式餐桌規矩”火了,一句話回懟朱丹:這只是最基本的禮儀
挑剔食物,惡意評價飯菜

對應的隱藏行為——不知道感恩

很多孩子一上桌,就變成品鑑大師:這個不好吃、那個難吃死了、媽媽你怎麼不把魚刺剔乾淨、奶奶你包餃子為什麼不放肉?

你看不到一絲一毫別人給他做飯的感恩,卻把全家圍着他的喜好做飯這件事當成了理所應當,彷彿養出了一個白眼狼!

是啊,到底是誰養出了一個白眼狼?

其實將一切當做理所應當,錯並不在他們,而是我們本身的教育出了問題。

孩子應該知道,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甚至包括你的父母,理所應當的為你做任何事。

有人願意憑你的喜好行事,那是因為愛你,不是因為欠你的。

平時家庭飲食也不要娃愛吃啥就做啥,或者刻意強調,這都是你愛吃的/都是專門為你準備的。

那些大人喜歡但孩子不喜歡的食物,也不需要避諱,孩子需要知道,這世界不是圍着他轉的。

應採兒“虎媽式餐桌規矩”火了,一句話回懟朱丹:這只是最基本的禮儀
我跟孩子爸都愛吃辣,有孩子前無辣不歡,有了孩子後,也並不會因此就完全杜絕辣。

有時候做的恰好是孩子喜歡的,比如魚,她也會抗議,為什麼魚要做成辣的水煮魚,我吃不了了。”

有時候奶奶也會説,顧着孩子做成清蒸不好嗎?

是好,但不必次次都如此。

這頓吃不了魚,可以吃別的菜,這頓吃不了水煮的,下頓可以吃到清蒸的。

只不過,沒想到的是,後來孩子學會了吃辣,夾一片,碗裏涮幾次。

不想養出白眼狼,得先讓他學會尊重別人的喜好。

除此之外,得讓孩子看到你的付出。

飯前幫忙摘菜洗菜、飯後幫忙收拾碗筷……我經常使喚孩子。

我家奶奶也總覺得我“小題大做”。

但這點“小活兒”累不壞她,卻能讓她看到別人的付出,讓她明白自己的“坐享其成”是別人付出辛苦換來的,而這種付出是相互的。

孩子必須從行動上學會心疼父母/家人,一個人如果連父母都不心疼,他怎麼可能心疼更多人?

不懂心疼他人的成年人婚後多招人煩,看咱們號的吐槽留言就知道了,這十分影響孩子未來的婚姻幸福指數。

把菜全部挪到自己旁邊(吃獨食)

對應的隱藏行為——自私

還有很多人“偏愛”娃的方式是,想吃啥就做啥,喜歡哪個就直接把盤子放在娃跟前。

久而久之,就會養成“我喜歡的理應放在我面前、而且只能是我的”吃獨食的習慣。

應採兒“虎媽式餐桌規矩”火了,一句話回懟朱丹:這只是最基本的禮儀
我家奶奶是個特別疼孩子的老人,每次做了孩子愛吃的,都會立馬放到孩子面前。

如果是孩子格外愛吃的一些小甜品,還會追加一句,沒人跟你搶,你愛吃都是你的。

那些甜品確實我跟孩子爸都不愛吃,但我每每都會打斷奶奶:“所有的食物做出來都是給大家吃的,所有人都可以吃。”

並且,會拿一塊放自己嘴裏。

孩子眨巴着眼睛看着,欲言又止,我知道如果我不制止,那麼某一天,她可能就會理直氣壯的脱口而出:誰吃我的甜餅/酸奶/雞排?

我就是不想她養成吃獨食的習慣。

別人給的心安理得接受,自己想吃的就佔為己有,這就是自私的表現。

讓孩子不再吃獨食第一改變就是,不將娃喜歡的飯菜單獨放在娃面前。

同時引導孩子觀察或者大人主動提及其他家人的愛好,比如,爸爸愛吃木耳,奶奶愛吃雞蛋。

不能讓孩子行事“只知有己不知有人”,只有“看得見”別人,才不會那麼自私。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有孩子之後,對這句話深以為然,孩子很多小事背後折射的都是大事。

小事覺得無所謂,不重要,那麼重要的事情/時刻到來時,鐵定會掉鏈子。

養孩子是一個系統操作,很多人喜歡抓大(學習、技能)放小(習慣、行為),結果最後,卻可能因小失大。

*來源:CC爸媽(ID: cc-bama),“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育兒需要雞湯,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嬰幼兒養育、疾病、心理知識。

親愛的,如果我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就把我們“設為星標”★吧!這樣就不會錯過每天推送啦!

應採兒“虎媽式餐桌規矩”火了,一句話回懟朱丹:這只是最基本的禮儀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40 字。

轉載請註明: 應採兒“虎媽式餐桌規矩”火了,一句話回懟朱丹:這只是最基本的禮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