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相關媒體發佈的《上海咖啡消費指數》報告,上海每萬人咖啡館擁有量為2.85家,這一人均指標已經達到倫敦、紐約、東京等全球城市的平均水平。除了數量多,上海咖啡館的業態結構也越來越豐富,城市的咖啡生態多姿多彩。
放眼全球,咖啡館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間,人們也早已不再滿足於“千店一面”的連鎖咖啡館。在設計方面獨具匠心的主題咖啡館,因帶來不一樣的消費、社交體驗,越發為人們所青睞。
不精緻,更像是個修車鋪
伴隨着人們對環保和健康生活的關注,騎自行車出行成為更多人的選擇,騎行文化也得以在許多城市復甦。以自行車為主題設計的咖啡館,好比是為騎行者設立的驛站,讓他們能夠停下來喝杯咖啡、小憩一下。
在東倫敦的Old Street上有一個不起眼的小院子。黑色的大門半敞着,門上用油漆刷了幾個復古樣式的大字:“Look mum no hands!”院內就是當地鼎鼎大名的自行車主題咖啡館。“Look mum no hands!”的意思是“看,媽媽!我會脱把了!”,讓人不自覺聯想到這樣的畫面:騎自行車的少年因成功嘗試了雙手脱把而洋洋得意,正向媽媽炫耀。看到這個別緻的店名,很多人忍不住會心一笑,帶着好奇走進去。
若是第一次到訪,內部的場景可能會讓人覺得,這裏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咖啡館。有人在修自行車鏈條,有人在做咖啡拉花,還有好多人盯着大屏幕,喝着啤酒、吃着飯。但屋內滿牆的海報、宣傳招貼、明信片以及各種書籍、雜誌,還是“暴露”了這家店的主題———自行車。
撐起這家自行車咖啡館的共有3個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咖啡館老闆列文和金融從業者馬修是鄰居,自5歲起就在一起騎車上學。到倫敦工作後,兩個人還是會在週末相約一起騎車郊遊,之後又認識了修車師兼車手山姆。2013年,馬修遭遇公司裁員,列文的咖啡館又被一家大型超市擠得關了門。就這樣,他們之前一直想開一個“可以看環法自行車比賽的地方”的夢想有機會實現了。
咖啡館開張後,3位店主認為這不應該是一個“只為了討好某類人的地方”,它應該保持一種敞開的姿態,歡迎路過的人都走進來瞧瞧,哪怕是坐在最裏面的沙發上發發呆也好。這些年,咖啡館內舉辦過新書籤售會、電影放映會,甚至編織手工課。但最頻繁的還是定期舉行的自行車修理課和環法、環意等自行車賽事的直播。馬修認為,球迷在看比賽時總能聚到一起,是時候讓自行車愛好者們也能有一個空間一同歡聚、看比賽了。
在德國、比利時、丹麥、瑞典等國家,類似“Look mum no hands!”這樣的自行車主題咖啡館還有很多。比起品嚐特色咖啡,顧客們顯然更期待的是走入一個屬於騎行愛好者的空間,與其他人聊聊天。這些店鋪往往沒有精美豪華的裝修,有的甚至有着高高的天花板和更大的空間,牆上掛着各種形狀的自行車車架———活脱脱像一個修車店。但正是在這樣的空間內,騎行愛好者們既可以坐下來歇歇腳、喝杯咖啡,又可以修車或是挑選幾個自己喜歡的配件。有的咖啡館因聚集了許多騎行者,甚至還舉辦了自己的騎行比賽。
塞浦路斯的街頭咖啡股。 新華社 發
對“細節控”來説充滿驚喜
《哈利·波特》系列電影雖然已經完結多年,但其仍然擁有巨大的全球影響力。開一家以故事中的魔法世界為主題的咖啡館並非創舉,卻總能吸引眾多粉絲前去打卡。
位於美國加州洛杉磯的Nimbus Coffee(光輪咖啡),有些人也許對店名摸不着頭腦,但《哈利·波特》的忠實粉絲一下子就能明白過來,店名取自哈利的第一把飛天掃帚———光輪2000。店標則是兩把交叉的飛天掃帚和一對金色飛賊的翅膀。
以魔法世界為主題的店鋪,內部自然充滿着魔幻氣息。“細節控”會發現,這家咖啡店內處處是驚喜。首先,一進門就能看到左手邊牆上巨大的“預言家日報”的海報。走進去之後,能夠看到一面擺滿了各種巫師魔杖的裝飾牆。點單的時候更加令人興奮,因為菜單上提供的咖啡、果汁、奶昔都有了魔法世界的名字。最有趣的是,當人們想要連接店內無線網絡時,會看到店主特意將密碼設置成了電影中“懸浮咒”的“咒語”———“Wingardium Leviosa”。
美國內華達州也有一家哈利·波特主題咖啡館。幾年前剛開張時,就有數百名粉絲排隊等待的盛況。
一名叫謝爾比的粉絲在社交網絡上這樣寫道:“咖啡館還沒正式營業時,就有很多人排在門口,它開業的消息還上了本地新聞。我和朋友排了1小時的隊才輪到點單。裏面氛圍很好,厚厚的天鵝絨窗簾使屋內變得陰暗,到處都能看到小小的魔法元素裝飾。我點了黃油啤酒拿鐵和杏仁牛角包,它們都很美味!”
這家咖啡館佔地超過130平方米,位於當地的零售中心內。哈利·波特粉絲們可以在這裏發現各種有趣的裝飾,比如牆上掛着的標誌性的“9又3/4站台”的牌子、以主角的雪白色貓頭鷹“Hedwig”命名的無線網絡,或者是以許多人喜愛的角色斯內普教授命名的特殊餐桌等。對於那些不瞭解魔法世界的顧客,咖啡館也提供多種口味的飲料和麪包、蛋糕。
相比於普通咖啡館,這類影視主題的咖啡館在社交網絡平台的曝光量似乎總是高一些。或許,粉絲們總是難以拒絕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
新加坡的貓咪咖啡館。 新華社 發
實驗室用具調配出來的咖啡
打造特定的場景,也成為一些主題咖啡館吸引客人的法寶。
泰國曼谷有一家以實驗室為主題的咖啡館Pour Over Lab,店內擺放着各種科學設備式的咖啡壺,令人稱奇。店主開店的初衷是希望每個客人可以根據不斷變化的釀造設備品嚐到不同的口味。即使是使用同樣的咖啡豆,也能喝出不一樣的感覺。顧客可以到這裏感受專業的設備和專業的咖啡調配技術,就好比踏入專業實驗室一般。
店內從佈置裝飾、工具用品到員工制服等,都參照實驗室化驗所的風格。菜單被設計成實驗室化驗報告,咖啡豆也以實驗室容器裝着。點好咖啡後,身穿白袍的咖啡師便會在其咖啡吧枱即實驗桌,拿出試管、不鏽鋼盤等實驗室用具,在顧客面前調配咖啡。
當然,顧客最後喝到的不是實驗溶液,而是貨真價實的咖啡。店內的咖啡豆品質有保障,來自印尼、哥倫比亞、巴西等產地大國。這個“實驗室”還會不定期地舉辦咖啡培訓班,讓有興趣的客人學習製作咖啡、認識不同的豆種,完成課程後還會獲得證書。
同樣在曼谷,還有一家辦公室主題的咖啡館,距離曼谷唐人街不遠。站在路邊看,這間咖啡館看上去就像是一個瀕臨倒閉的小公司,並沒有什麼亮眼的裝潢,走進去卻是別有洞天。
咖啡館由一羣創意工作者經營。他們曾經開過製作公司,幫人拍廣告、短片,現在改行開咖啡店,一樣有板有眼。店鋪分成兩層,樓下是咖啡水吧和部分座位,樓上更像是一個辦公室,放滿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辦公室設備,比如幾台初代的Macintosh 蘋果電腦。顧客可以在這裏重回上世紀的辦公室,在台式電腦和老式皮沙發的環境中喝咖啡、吃蛋糕。
都市人羣嚮往的“第三空間”
人們為何喜愛主題咖啡館?
在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閻峯看來,獨立的、主題性的咖啡館和獨立書店一樣,對一座城市而言至關重要,關乎着城市的美麗與自由。
“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很多人熟悉的這句話,表明了咖啡館在當代都市生活中的意義。閻峯提出,這裏所説的咖啡館是獨立而非那種隨處可見的工業化連鎖店鋪,因為它們更能承載都市青年忙碌嘈雜生活中的浪漫情懷。
獨立的咖啡館隨物賦形、不拘地理地貌,與周圍社區結為一體,和當地人的生活密不可分。連鎖咖啡館多是工業化機械複製,找不到源頭,缺少哲學家本雅明所説的藝術品原作天然具有的“靈韻”。
閻峯表示,獨立咖啡館的精神內核,學者們總結為一種“第三空間”理論。最早提出“第三空間”概念的,是美國老一代社會學者雷·歐登伯格。他指出家庭是第一空間,辦公室是第二空間,購物和消費場所則是第三空間。這是一種社會化空間規劃和分配思想,還沒涉及城市精神和文化層面。到了美國新一代學者愛德華·蘇賈,重提“第三空間”概念並賦予了新內涵。他的“第三空間”是指既不等同現實,又不是純粹幻想式的烏托邦空間。“第三空間”是現實存在,但包含和現實生活秩序不全相同的夢想和異質化空間。在此空間,人們暫時躲開消費主義和日常生活的侵蝕,去權力化、去等級化,彼此可以自由交流。
所以,“第三空間”的意味,就是下班回家進家門前停留在車庫的短暫時光,也是擠進夜市的嘈雜裏無人認識的放肆感。獨立的主題咖啡館正如獨立書店一般,為人們提供了寶貴的“第三空間”,提供了一種自由而美麗的人生體驗。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吳越 題圖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