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城市健康環境指數》在博鰲健康大會發布

《清華城市健康環境指數》在博鰲健康大會發布

發佈會現場。 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衞生與健康學院供圖

中新網青島6月3日電 6月1日至4日,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第二屆大會在青島世界博覽城國際會議中心舉辦。作為大會的重要活動之一,《清華城市健康環境指數》發佈會3日上午舉行。報告顯示,我國城市健康環境指數整體水平較好。在參與評級的80個城市中,三亞位列第一名,北京是排名前十的唯一北方城市。

據悉,這是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萬科公共衞生與健康學院聯合科研團隊公開發布的第三份城市健康評估報告,也是全國首份基於多源大數據的城市健康環境評估報告。

正值第50個世界環境日來臨之際,課題組從植被綠化、環境質量、污染控制等多個角度,運用大數據和地理信息技術,對我國80個主要城市的健康環境展開綜合評估,並重點分析了不同區域、不同規模、不同類型城市的總體健康狀態,梳理出各自的短板弱項和痛點難點,提出相應解決方案,力求以“評”促“建”,推動健康城市高質量建設,促進城市生態環境改善,為新時代“健康中國”和“美麗中國”建設貢獻清華力量。

《清華城市健康環境指數》在博鰲健康大會發布

參會嘉賓及研究團隊合影。 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衞生與健康學院供圖

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衞生與健康學院常務副院長梁萬年出席並致辭。國家衞生健康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副司長吳翔天,中國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李長寧,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吳靜、環境所所長施小明,以及多個地方城市的相關部門領導應邀出席活動。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衞生與健康學院副院長兼黨工組組長王凱波,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院長助理譚小川列席。發佈會由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衞生與健康學院卓越訪問教授王宇主持;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高級研究專員李棟博士介紹了《清華城市健康環境指數》成果。

梁萬年在致辭中指出,人民健康是現代化的重要標誌,城市是人民健康和現代化的重要載體。2020年,面對疫情大考,清華大學着眼於新階段國家現代化戰略全局,啓動“清華城市健康指數”第三方評估工作,通過創新“城市+健康”跨學科交叉融合研究,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對標世界一流的健康城市評價體系,填補了我國該領域的研究空白。

“營造綠色安全的城市健康環境,不僅關係人民生活幸福,也關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梁萬年表示,此次發佈《清華城市健康環境指數》,聚焦“健康環境”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讀,旨在為政府科學決策和施政提供有力支撐,促進全民生態文明意識的提升,加快“人人得享健康”願景的實現。

王宇認為,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他指出,根據世衞組織的研究,在健康的影響因素中,環境因素佔到17%。“健康環境是人民健康的基礎,有美好環境才能有健康中國,因此我們應該將城市健康環境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強系統研究,建立健全環境結合健康的監測機制。”

《清華城市健康環境指數》在博鰲健康大會發布

梁萬年致辭。 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衞生與健康學院供圖

據李棟介紹,“清華城市健康環境指數”按照開放協作的創新機制,在生態學與公共衞生的理論框架下,側重從生態環境走向城市建設的調整,拓展並豐富了傳統的綠地、污染物等單項指數的研究和評價維度,更強調城市環境的多樣性和綜合性,能較為全面地反映一個地區的整體健康環境狀況。

在數據應用上,“清華城市健康環境指數”除常規的官方統計與調查數據外,還強調大數據的融合應用。課題組採集彙總了2019年100個城市的統計數據、5600萬張街景影像大數據、Landsat高分辨率遙感影像數據等,開展了大樣本數據量的評價分析。

“清華城市健康環境指數”還構建了一套全面量化的規範性指標體系,涵蓋3個二級指標和9個三級指標。其中,“植被綠化”板塊設計了城市人均公園綠地、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城市植被指數、城市街道綠視率等三級指標,從城市三維空間到居民直接感受,客觀反映綠色資源的建設效果;“環境質量”領域立足空氣、水、温度等健康影響要素,選取了生活飲用水水質達標率、城市空氣質量指數(AQI)、城市熱島指數等三級指標;“污染控制”方面以人體生理和心理健康為考量因素,設立了城市區域環境噪聲、城市空氣重污染天數等三級指標。

值得一提的是,這套城市健康環境綜合評價體系,可以實現城市分區域、分類型的橫向對比,以及具體單項指標的交叉對比印證,有利於為政府政策制定和成效評估提供可靠依據,為企業、公眾參與城市建設提供抓手和啓發,引導健康城市建設找準方向和路徑,全面提升城市品質。

《清華城市健康環境指數》在博鰲健康大會發布

王宇主持。 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衞生與健康學院供圖

《清華城市健康環境指數》報告成果顯示了我國城市健康環境質量的三個重要特徵:

一是我國城市健康環境指數總體水平較好,其中南方城市總體比北方情況更好,並呈現由內陸向沿海地區逐漸變好的趨勢,表明區域間依然存在一定的差異;

二是在植被綠化中,各地區城市在城市人均公園綠地、城市遙感植被指數、城市街道綠視率等方面差異較大,值得社會各界重點關注;

三是由於產業結構和地理氣候條件影響,中部及北部城市在空氣質量與空氣重污染天數指數方面相對於南方城市較差,當地政府應加強產業與能源結構的調整。

報告按照優秀、良好、中等、一般、較差五個等級對我國城市健康環境指數分值整體水平進行評價。結果顯示:我國城市健康環境指數整體水平較好;在參與評級的80個城市中,處於優秀等級的城市有15個,良好等級城市21個,中等等級城市25個,一般等級城市16個,較差城市3個;中等水平及以上城市數量佔比達76%,一般和較差水平的城市數量佔比為24%。

《清華城市健康環境指數》在博鰲健康大會發布

李棟介紹《清華城市健康環境指數》成果。 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衞生與健康學院供圖

在80個被評價城市中,三亞位列第一名,珠海、廣州、南京、深圳位列第2至5名,南寧、吉安、紹興、遵義、北京居於第6至10位。北京是排名前十的唯一北方城市。

在區域差距方面,排名位於優秀和良好級別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秦嶺淮河線以南,呈現出南方城市環境總體較好的局面;且有由內陸向沿海地區城市環境越來越好的趨勢,存在較大的區域性差距。東、中、西部比較,中心城市位於東部地區的健康環境整體水平較為領先,一般地級市則差距不大。

報告還指出,發達城市的健康環境水平表現突出,中等與欠發達城市整體情況類似。其中各級城市“污染控制”指標均表現最好,這得益於國家的長期持續治理。

所有規模城市的健康環境水平無顯著差異。其中城區常住人口在300萬至500萬的大城市以及50萬以下的小城市,情況相對更好。此外,“污染控制”指標的比重隨着城市人口規模的減少而逐漸增大。

關於下一步工作的建議,報告表示,健康環境構建於經驗、知識結構和社會規範的基礎之上,其形成機制也受特定的地理環境、空間資源、社會情景影響,是多種因素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需要持續性、體系性的措施進行優化。

課題組也呼籲各地政府持續改善產業和能源結構、加強城市綠色空間及通風廊道等建設,在社區基層開展豐富多樣的健康宣傳、教育、科普和培訓,建設權威、豐富的城市環境信息資源平台,滿足人民羣眾對環境健康問題日益提升的需求。

企業則可進一步通過控制能源消耗與排放,對標更高環保標準,並藉助自身客户和用户數量優勢建立城市環境保護平台,引導客户積極參與,共同推動城市健康環境發展。通過持續發佈第三方獨立評估成果,融合學術研究與宣傳教育,促進全社會形成改善城市健康環境的廣泛共識,形成政府、企業和民眾參與的良好社會局面。(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12 字。

轉載請註明: 《清華城市健康環境指數》在博鰲健康大會發布 - 楠木軒